APP下载

演员天性在表演创作中的地位作用
——兼论导演对演员天性的尊重与掌控

2016-03-15韩开洁

河北传媒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斯坦尼本性天性

韩开洁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1)

演员天性在表演创作中的地位作用
——兼论导演对演员天性的尊重与掌控

韩开洁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1)

演员在创作角色时需要具备基本的技能及内在的素养,这可以帮助演员在体验和体现角色的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人物角色。演员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感受者和传递者。一个优秀的演员深知自己的天性,懂得建立在自己天性的基础上去创作角色。一个优秀的演员同样离不开优秀导演的指导,导演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演员创作角色,导演需要与演员及时沟通,最大化地激发演员的创作天性,开发他们的潜力。天性是斯坦尼基于演员自身创作为基础而提出的。导演在抓住演员天性的基础上鼓励演员创作角色,演员是创作角色的主体,导演是这个主体的指明灯,导演应该具备探究演员天性的能力,同时给予演员足够的自信和信任,以不同演员的天性特征为基础,依照他们不同的天性素养培养和引导演员,使演员可以真诚自然地创作角色。

演员天性;导演与演员;性格化与再创作;适度性

一、演员本性——天性的重要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简称斯坦尼)作为俄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曾创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他在总结自己的体系时曾说:“不能表演‘体系’。没有任何的‘体系’。只有天性。”[1]新版序言8斯坦尼这里所谓的天性即演员的本性。在斯坦尼的表演体系中,他非常注重演员自身所具备的天性,非常强调演员天性的重要性。斯坦尼认为:“所有的戏剧体系,任何一种演员创作,都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1]新版序言11斯坦尼注重研究演员自身的个性及特性。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作欲望和朴素的创作心灵,作为演员尤其需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创作天性并以此为基础创作活生生的人物角色。斯坦尼曾明确提出演员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内在体验角色和外在体现角色的能力。对于演员创作角色的这两种能力,是建立在演员天性基础之上的。斯坦尼始终认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是从演员最真实的本性出发而创作出的角色。他反对演员机械教条式的表演方法,他希望并强调演员应该以认识自己天性为基础,在情感的作用下去创作角色。

演员在创作角色时一定不能脱离演员的表演。既然是建立在演员表演的基础之上,就必须提到演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条件,也就是演员的外在和内在素养。演员所具备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素养往往和演员自身独特的本性特征息息相关。每一个演员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创作不同角色的过程中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这种鲜明的性格是演员与生俱来的内在素养之一。尽管这种内在素养会随着演员的不断成长发生改变,但是它与人本身的天性密不可分。这与斯坦尼认为的“所有人的本性都是一个,而适应是不同的”[1]新版序言11的观点相一致。外在素养指演员的外在形象,包括气质、声音、相貌及身体条件。演员一旦开始创造角色就需要通过这些外在条件将角色表现给观众。而内在素养,就是演员创造角色主要基于他自身的本性特征,即演员最真实、自然的心灵和行为特征。演员不要试图寻找任何表演技巧,应该明白表演就是以人的天性为基础而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笔者认为演员应该时刻习惯并善于用一颗纯真的心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同时利用演员特有的感受能力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并表现角色。这里所指的演员应该具备的纯真的心灵是演员开发天性的基础,演员只有真实自然地看待世界,时刻充满对生活的敏感和好奇,才能最大化地激起创作的欲望,从而实现对角色的理想化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要求的是一种‘念念无往,在在无心’的类似于意念初生的自由和纯净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表演艺术来讲,演员应该保持着像儿童一样的纯真的天性。”[2]66一个有着纯静自然心灵的演员是最能体现角色本真魅力的创作者。拥有如孩童般的心灵去体验角色是演员创作角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之上演员将角色最终外化,呈现给观众,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二、演员天性对演员创作角色的影响

(一)演员天性决定角色的魅力

简单来说,演员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观众充分地接收到角色的魅力,就必须把握两点:首先,演员要具备自然纯净的对角色的深刻情感体验;其次,演员需要将这种体验融入并保持延续到角色的外在表现上面,即演员通过强烈的内心情感而不自觉引发的外在形体动作,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演员的情感需要动作来体现。这里所指的动作包括语言动作、形体动作甚至细微的表情动作。当然,动作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基于演员的本性特征。演员往往依照自己的天性,加强对角色的理解,通过外在形体动作将其表现出来。斯坦尼说过:“体现为角色而体验的情感,最容易借助于眼睛、面部表情来完成。没有什么东西是眼睛所不能说明白,声音、话语、语调所不能讲出来并且解释清楚的。为了加强和解释它们,情感和思想会用手势和动作来形象地加上插画。”[3]143这说明演员创作角色的外在体现以动作来表现,以最纯真的天性和情感作为支撑。正如斯坦尼所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内部形象自然而然地暗示出外部形象,它在情感的指引下得到自然的体现。”[3]148著名国家话剧院导演张奇虹也说过:“斯氏体系是行动的艺术、动作的艺术!在行动中让我们创造一个活人,有血有肉,有人物有个性的真实的人。”[4]正所谓,越真实的形象越生动,越生动的形象越能够展现角色的魅力,感动观众。由此可见,演员对于一个角色的创作或者说演员对于一个角色魅力的体现,一定要首先建立在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基础上,加强对角色的情感体验,达到理解和深入角色,最终通过具体的行为、言语动作表现出来。这是演员创作角色的基本素养。角色的魅力一定存在于演员最细致的情感深处,并最终于外在而体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演员的天性决定演员的性格化与再创作

演员创作和塑造角色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演员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必须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性格化”[5]199。笔者认为,性格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创作者自身必须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角色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角色本身的性格特征是角色所特有的,它是演员有或者没有的性格特征。在这里,笔者想重点阐述角色本身的性格特征。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伟大的概念。由于不同的演员拥有不同的本性素养和特征。事实上,演员往往会利用角色的性格特征去故意掩饰或者暴露自己的性格特征,这就体现了演员的双重性格。斯坦尼在研究演员“性格化”时说过:“性格化就是这个用来掩饰演员本身的一个假面具。在这种假面外表下,他可以将自己最隐秘的、最令人感兴趣的心灵细节暴露出来。”[5]222也就是说,演员可以通过角色本身具有的外在性格特征,潜在地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另外,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角色本身的性格特征需要演员加以体现和升华,而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演员创作角色的性格化和再创作。首先,演员在体验和感受角色的初步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和角色在形象或内在方面具有的相类似的特征。只有找到自己和角色的共同点,才能激发演员认识、理解和探究角色的欲望。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演员必须在找到和角色的相同点之后,将自己和角色有效地区分和融合。这也就是戴上假面具的角色和假面具下的演员的区分和融合。这种有效的区分和融合是建立在演员最基本的创作天性上的。天性是演员内在高级素养的体现,它决定演员的创作。演员既要认识角色也要认识自己,既站在角色之外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角色,又站在角色之内以角色的身份去思考自己。即演员在必要的时候与角色的性格相融合,时刻意识到自己一旦创作角色,就要主动尝试去过角色的生活。既表现角色的性格又不忘展现自己的性格。因此,演员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真实的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角色的性格特征恰当地融合或分离并表现出来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这也十分困难。正如美国著名导演朱迪斯·韦斯顿在谈到演员基于本性创造角色时所说:“但是,以本色的、自然的表演唤起观众,使他们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或使观众触景生情地忆起自己体验过的某种情感,就并非那么简单了。”[6]122

再创作的含义是对角色的再一次创作,再创作即演员对角色的进一步升华和再体现。再体现也是演员用真实的情感再体验角色从而再创作角色的过程。通过演员的再创作,往往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优秀的演员一定喜欢并善于对角色进行再创作,因为每一次的再创作都是对角色的一次全新的理解和认知,可以挖掘出角色中不平凡、不寻常的典型人物特征,给观众以不一样的心灵和思想的震撼。必须说明的是,这样的再创作不存在任何限制,只要演员具备足够强的感受能力和创作欲望,任何时候,演员在舞台上都可以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再创作。正如斯坦尼所说:“因为每一个演员都需要在舞台上创造形象,而不是简单地向观众展示自己,所以再体现和性格化就成了我们大家必不可少的东西。”[5]222可见,演员对角色的进一步创作是一个优秀角色得以呈现的关键性因素。而这个再创作很大程度上与演员的本性不可分离。演员以真实、自然的思想和情感对角色进行再创作是非常重要的。简而言之,性格化是帮助演员创作角色的一种技巧,演员在自己本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它随时游走于角色和自己之间,表现自己和角色的双重魅力。再创作则是演员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和意识。再创作虽然考验演员的重复感受能力和创作能力,但是,以天性为基础而创作角色的演员很容易激发和获得创作角色的能力。演员通过性格化和再创作可以体现作为自己和角色的双重性格特征和更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二者也是作为演员需要学习和具备的素养。所以,斯坦尼强调:“换言之,所有演员——形象的创作者,毫无例外,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5]222

三、导演对演员本性的探究

天性对演员的影响体现在以上这几个方面,天性是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演员需要不断地学习认识和完善自己的天性。同时,导演在与演员的交流合作中也应该把握和时刻掌控演员的天性。这就体现了作为导演的能力所在。当然,导演想要抓住演员的天性,以演员天性为基础引导他们创作角色,绝非易事。笔者认为,导演要想艺术地指导演员进行创作,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演员的天性进行探究。

(一)探究演员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属于心理学范畴,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2]3。笔者认为,既然演员要基于天性创造人物角色,作为人的心理活动与演员的天性就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演员常常利用丰富的情感记忆,感受角色,这必然会激发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的变化,因此,演员需要有足够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去应对各种角色人物。心理活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演员内在情感活动的隐秘体现,演员是自己心理活动的领袖。所谓“相由心生”即是如此。演员往往表现出自己的多种情绪、意志及想法,这些不经意的想法偶然间表露出来,其实就是演员天性最集中最直白地体现。比如,有的演员天性忧郁,他在创作角色时,每每看到周边情景往往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内心总是感慨万分,惆怅不已,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伤感。这既是人本性中感性一面的使然,也是心理活动的内在体现。这不是演员的故意表演,这就是他本性的直观体现。必须承认,演员的心理活动也与表演息息相关。任何演员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无论是体验或是体现人物角色都要对角色加以基本和深入的认识。这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必然会在演员的心里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不同的演员会对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演员往往通过产生的心理活动与天性相联系,分析和判断角色的性格及多种特征并创造角色。演员在这个时候所创造的角色凝聚了演员最自然、最纯真的本性及演员对角色最深刻的心理情感体验。这样的角色生动饱满,富有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与演员天性有着密切地关系。导演应该深刻认识和了解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通过深刻研究演员的心灵进而抓住演员的天性。

(二)探究演员的审美感知能力

表演是创造美的艺术,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接收者以美的体验和感受,这也是一名演员应该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审美感知能力与演员的天性相辅相成。天才演员天生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具备常人所没有的感受和体验美的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演员能够很好地感知他们自己,感知周边的一切事物。具备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的人,一定具有美好的创作天性。这与余秋雨提到的演员所具备的感知力度相一致。他认为:“感知力度,是人们以审美方式感知世界和感知自己的一个重要坐标。”[7]笔者认为,余秋雨所提到的审美方式即审美的感知能力,而这个能力与力度又密不可分。演员以什么样的力度去欣赏和体验角色,决定了角色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演员一定将审美的感知能力与天性相结合,在审美感知力度和天性的双重作用下,创造出活生生的最真实、自然、生动的人物形象。天性是演员应该始终具备并时刻需要完善的基本素养,审美感知更是作为演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感受角色的能力,二者都非常重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基本的素养,演员才能更好地创造角色。所以,作为一个立足于创作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作品的导演,应该深刻研究和认识演员审美感知能力的相关理论,同时对作品的主要创作者演员审美感知能力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有系统的把握。这是与演员合作创作鲜明的人物角色的重要因素。

四、导演的责任

(一)导演应该尊重演员的天性

在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导演是一个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客观存在。任何一个演员都需要在创作角色之前与导演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演员与导演共同创作角色的基础,也决定了演员是否可以按照导演的建议,在自己对角色理解的基础上对角色进行创作的前提。因为演员既需要维护自己的想法,也需要获得导演的认可并在心理上获得肯定和满足。那么,这样的沟通是机械的、强制性的还是灵活的、启发性的?无须争论,导演对演员的引导和建议首先是建立在演员自己表演基础之上的,所以他必须尊重和重视演员,尊重演员的思想或是个性。也就是说导演与演员以不断交流为基础,认识不同演员的不同个性,找到这些有个性的演员的内在天性,尊重和理解演员的天性,理解他们在天性之下的自然表演状态。导演在这个过程中以交流为基础,利用启发性的交流方式与演员交流,远比利用死板、机械的强制性的教导方式对于演员天性的理解要深刻得多。任何优秀的演员都不喜欢听导演说教,这也是对导演态度的基本要求。尤其对于新人演员而言,导演的态度直接决定演员的创作心态,决定演员的本性是否可以被开发出来。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演员天性处于闭合状态,只有在真正的表演过程中,他们才被要求正视自己的天性。当然,对于新人演员而言,这往往是被动的。这时,导演对演员的尊重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员是否可以舒服、自然地放下心理负担,轻松自如地体验角色,真正达到本性即天性的释放,从而自信地、充满激情地创造角色。

(二)导演对演员的天性须坚持尊重与把控的统一

演员是创作活生生的人物角色的主体,他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不同性格的演员具备不同的审美感受能力。演员对角色的初步创作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演员具备比普通人更强的感觉和感知能力,这决定了演员习惯并喜欢凭第一直觉去认识和理解人物角色。但是,笔者认为,演员在对角色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同时需要具备理性的控制自己创作情感的能力。这表现在不同性格的演员对于感性和理性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不同,这也是对演员情感控制的要求体现。这对优秀的演员而言是已经具备的能力,但是对于那些基于自己的偏感性的性格创作角色、不懂得塑造角色时对自己的情感收放自如,导致表演情感泛滥、情绪过于激动的新人演员而言,就需要导演作为引导者去控制演员自己的内在天性表达,从而控制他们的情感表现。事实上,演员不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表现人物角色。演员虽然需要唤起足够的激情去体验人物角色,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越是达到体验的高峰,越要懂得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导演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时刻提醒演员把握适度性原则。笔者认为,在这里需要提出演员创作角色时适度性这个概念,即演员在认识角色时,对角色的把握要严格到位,但表现时要做到适可而止,防止出现过犹而不及的现象。这样的适可而止也可以理解为演员留有空间地进行角色创作。“画画讲究留白,给欣赏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体现人物情感高潮,也不能表演的‘太满’,将角色的情感全盘托出反而让人一下子难以接受。只有控制好情感表达的分寸,才能给观众以审美体验的空间。”[2]74

演员本性的表达与情感相同,斯坦尼在研究演员的情感控制时也提到:“我说过,唯一的手段就是:不断地完成我们艺术的主要目的。即创造角色和戏剧的‘人类精神生活’,以美丽的舞台形式,艺术地体现这个生活。”[1]38不可否认,演员创作角色依赖于现实生活,演员必须具备真实体验角色并艺术化表现角色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艺术化,一方面借助于规定情境,即虚构的创作环境对角色进行的艺术化创作;另一方面,则需要演员在控制自己情感的基础上,艺术化地表现角色,即达到给予观众艺术审美的精神需要。强调演员既要立足于对自身天然本性的开发,又要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做到收放自如。对于什么是艺术化的表现,托尔斯泰在谈及艺术特点时指出:“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这就是艺术。”[2]159笔者认为,表演是最具情感力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影视表演或是戏剧表演,演员作为创作主体,作为角色情感的传递者,从始至终都应该艺术化地展现人物角色。这种艺术化的展现过程,从感性的角度分析,就是指演员的最自然的情感本性对角色的体验和创作;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即演员在创作角色过程中对情感的理性控制能力。演员有效合理地控制角色情感,观众就可以积极主动地接受角色,并作出评价。因为观众才是艺术的最终评判者,他们希望参与到角色情感中去,体会并感受角色带给他们的精神喜悦和满足。这也是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最终目的。演员如果想要创作出观众喜爱并且具有价值的人物形象,就必须懂得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这既是一种主观控制也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人的本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又会随着不同的人的感性和理性的不同倾向,表现出演员的真实情感。无论是感性或是理性都是人的最本质的性格表现倾向,也是人看待事物和分析角色的两种基本形式。所以,导演既应该站在角色客观的角度也应该站在演员主观的角度引导演员正确合理地表达天性。导演要对不同演员的最自然的不同天性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演员表演准确、生动、恰当。

(三)导演应该准确发现和充分释放演员的天性

对于演员的能力,国际知名导演与表演教师朱迪丝·韦斯顿说过:“这里说的也就是天分(命运通过天生和经历赋予他的)加上技巧(他为了发挥天分所付出的努力)。”[8]204演员创作角色离不开自身的天分,而天分其实就是演员与生俱来的天性。一个优秀的导演一定具备发现演员创作天性的能力。如果导演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他就可以将优秀的演员留在自己的身边,与他进行很好的交流,为以后更好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导演常常会更加尊重演员,并鼓励演员,使他们内心更有自信。这是一个积极创作和引导的过程。但有时,也存在演员过于自信,不喜欢与导演沟通,更不愿意接受导演对角色的个人意见和建议,导演就处在一个被动创作的状态。这是极其可怕的现象,因为优秀的作品是包括导演、演员及其他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创作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导演必须在对演员持友好态度的基础上,用博大的胸怀接纳性格各异的演员,导演要有足够的耐心时刻发现、保留并释放演员的创作天性。

优秀的导演在与演员合作的过程中,总是把演员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他会以演员为中心,给演员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创作环境。他知道自己的存在不是为了强迫演员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在演员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走出窘境;尤其是在演员的天性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无法正常体验角色时,启发和提示他们走向正确的创作道路。事实证明,这样的导演更容易释放演员的天性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

姜文作为一名导演充分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由于主演大多都是没有经验的新人演员,为此姜文不但没有感觉到困难重重,反而选择留给他们足够的表演空间,激发和释放他们作为人的纯真本性和创造能力。因为姜文发现了这群新人演员存在的自然天性,不忍心破坏它们,使得这群新人演员没有压力,自由地在镜头面前充分展现自我。大多时候,演员和导演的关系不是刻意、勉强建立起来的,而是自觉地、自然而然地、以相互欣赏对方为前提而主动建立起来的积极合作关系。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很多时候导演只有真正依靠演员,才能使影视银幕所呈现的内容充满活力。这里的依靠,可以理解为导演善于发现并依靠演员的天性,以他们最本真的创造思想和心理,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这样最能够激发演员最本质的创作欲望,达到对角色的深度理解和塑造。此外,对演员表演中出现的意外失误,导演也应宽容对待。导演应该明白这些失误恰恰也是作为演员本身的基本天性的一种表现,因为是人都要犯错。“让演员有犯错的自由,是导演和演员相处时最有力的工具之一。”[8]251尤其是对于初次扮演人物角色的新人演员,导演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对于这些没有表演经验的演员,也许他们的天性就是以犯错作为表现特征的。相较于那些久经沙场的演员,他们或许更加真实、纯粹,他们的内心需要得到导演的认同和支持。从某个角度而言,天性的释放需要导演的引导,但这不是强制的,天才演员的天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导演一定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并准确掌握,从而最大化地释放演员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达到正确启发演员创作角色的要求。

著名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提到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时说过:“应该是演员依靠导演,导演信任演员,演员又信赖导演,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戏才能慢慢地形成。”[6]127导演要想对演员发挥作用,最大化的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表现他们的创作才能,首先要使演员热爱自己的创作,自信于他们作为演员的最本质的内在素养即创作天性,同时要信任和自己合作的导演。这样,当导演下意识地在演员本性的基础上给予演员指导和建议时,演员就会尽全力接受并用心表现角色,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创作出优秀的角色并呈现在银幕之上。笔者认为,创作天性是演员本身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内在素养,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创作能力。导演如果想让演员创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必须致力于发现和研究演员所具备的天生的、自然的创作本性,以此为首要指导演员理解和创造角色。

[1](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1部[M].杨衍春,石文,何丽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李锦云.表演心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43.

[4]崔宁,刘章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47.

[5](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2部[M].王辛夷,许世欣,吴允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2.

[6](日)山田洋次.我是怎样拍电影的[M].蒋晓松,张海明.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7]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102.

[8](美).朱迪丝·韦斯顿.如何指导演员[M].夏明.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07-20

韩开洁,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斯坦尼本性天性
浅谈斯坦尼康使用心得以及未来市场发展趋势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真正的谦卑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30min造出“斯坦尼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