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作品中谚语的理解和翻译研究

2016-03-15王慧杰

关键词:谚语

王慧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外国文学作品中谚语的理解和翻译研究

王慧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谚语,短小精辟,通俗易懂,富含哲理,是一个民族特征、机智和精神的完美体现。它源于生活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以及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的精华。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推移,并被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口头流传,最终成为文化的精髓。由于中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的差别,因此两地群众对不同语言的理解有着较大差异,甚至是在本质上趋于两个方向,并且也经常可以在生活中看到英汉语言差异与文化差距产生的笑话与误会,所以我们对这些谚语的翻译一定要求翻译者掌握民族的文化知识。本文就外国文学某些作品中的谚语的理解给予己见,并对个别用语就行了阐述,以期为外国文学的翻译提供帮助。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谚语;理解和翻译

一、绪言

谚语是从一个民族语言文化以及民族的文学中总结出来的精髓。它短小精辟,通俗易懂,富含哲理,是一个民族特征、机智和精神的完美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里的谚语有许多的特点。但是,正确的翻译英汉谚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英美文学中的谚语是作为习惯表达或者俚语存在的,它与普通的通过陈述表达出的句子意思完全不同,富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作为译者,要做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翻译这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殊语句。

例如,在英国作家埃斯科特的名著《亡灵岛》中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这部名著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卡罗尔·桑德斯带着她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从香港抵达英格兰,但是始终无法摆脱这个令她痛苦不堪的秘密,这使她越发感到沮丧,而且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也一点点地侵蚀着她的生活和人生。但是后来,她发现了一个比她拥有更大隐私的人,他的秘密甚至需要一整个岛来隐藏和掩盖,因此,卡罗尔要一步步地探索出他的秘密。在这部名著中发展出一个在现代英语中极为常用的一句谚语——skeleton in the closet.这个短语翻译成中文是“衣橱里的骷髅”,意指不可告人的秘密。现在的英美文学中在应用此谚语的时候多指当一个人有见不得人的秘密的时候,他就会将其深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这些不光彩的事情。

二、英汉谚语的定义和特点

谚语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语言反映出通俗易懂的深层含义。它源于生活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以及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的精华。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推移,并被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口头流传,最终成为文化的精髓。它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有韵律,用词通俗,修辞生动,言简意赅。谚语的内容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包含特定的文学以及文化色彩,它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有传授经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1]

例如,具有非常的传奇色彩的由十九世纪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中就有许多能够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又启迪人生的语句。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但是同时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主人公简·爱虽然从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饱尝人间冷暖,但是她仍然心地善良,纯洁,并且拥有独立的思想。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就是简·爱从小变成了孤儿,但是她在各种磨难中坚持追求自身的尊严以及自由,勇敢地追求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最终获得了幸福。整部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笔法,对于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极其细腻并且生动,在讲述他们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在高度赞颂他们勇于摆脱旧习俗和偏见的做法。在这部小说中有一句著名的谚语:One thorn of experience is worth a whole wilderness of warning.意思是“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可以抵得上成千上百次的告诫”。

再如,同为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也写过一部人尽皆知的作品《呼啸山庄》。这是一部充满了反抗压迫以及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希斯克利夫,他是一个从小被人抛弃的孩子,但是在被收养之后,他在新的家庭里仍然过着受尽侮辱的生活,因此他逃离的收养他的家庭,在致富后又重新回到山庄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在这部作品中也有一句现代英语中很常用的谚语: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had,then you have go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这句话被译为“如果你想要拥有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同样的,你也必须要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三、英汉谚语的差异

尽管英汉之间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系统的不同,但是谚语在英汉语言中具有语言结构稳定性,语言语义整体性和语法形式的不规则性的特点,决定了英汉之间还有有一些基本上对等的谚语。但是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地理位置,文化信仰,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决定了对等的语言文化差异是很少的,大部分情况下存在的差异,极大投射到语言和文化中也是不尽相同的。[2]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于1596-1597年创作。《威尼斯商人》在整个英美文学史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它成功地塑造出了夏洛克这个贪图金钱并且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形象。这部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巧妙的故事情节的转折来歌颂友谊、爱情以及仁爱,同时也客观地折射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成功地反映出了与在资产阶级的社会中有关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有关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就有一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谚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译者们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理解上的差异,译文经常会出现失误。《袖珍英语谚语词典》中将此句译为“知子莫若父或者贤父知其子。”《父亲名言》中将其译为“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才能被称得上是明智的父亲。”以上这些版本都是对于原文的曲解,其实原文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即使是最为聪明的父亲都不一定完全了解自己的儿子”或者“无论是怎样聪明的父亲都难保真正了解自己的儿子。”[3]

又如:在英语谚语中也经常出现诸多名人作品中的经典词句,由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一部极具流浪汉风格的小说作品,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年长的绅士匹克威克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俱乐部,然后带领他的俱乐部的三个成员离开他们所生活的伦敦,到英国的各地漫游的故事。小说的具体情节是按照主人公等人在旅途中的见闻和遭遇设计的,虽然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各个故事之间的衔接又非常的自然。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一个在现代英语中非常常用的谚语“Never say die.”,意思是“永远不要说死定了”,这句话常被用来鼓励他人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要抓住机遇,不轻言放弃。

另外,英语国家和中国的谚语在文学上的反映还可以体现在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上,这使得汉语和英语的使用者对谚语的宗教内容中的理解会有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会一定程度地体现在文学上。西方世界的人们崇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才是唯一的真神,在西方文学中占有无比重要地位的《圣经》中就被这种倾向所主导着。在《圣经·旧约》中就写道: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意为“造物主是无所不能的”。由于受到中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的差别,因此中西两地群众对不同语言的理解有着较大差异,甚至是在本质上趋于两个方向,并且我们也经常可以在生活中看到英汉语言差异与文化差距产生的笑话与误会,所以我们对于这些谚语的翻译一定要求翻译者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知识。[4]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谚语视角及翻译

(一)关联翻译理论的概述

“关联翻译理论”由格特所提出的,主要是指以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翻译理论。翻译是推理的过程,主要研究人的大脑机制。推理的依据就是所谓的关联性。然而,关联性的强弱又取决于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orts)。在同等条件下,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小,语境效果则越好,关联性也就越强;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大,语境效果就越差,关联性就越弱。[5]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谚语视角及翻译分析

“Achilles’heel”作为日常谚语的短语,如果直译的话,它的意思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这很难直接让中国读者所理解。其实阿克勒斯是希腊神话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骁勇善战,最为厉害的是他全身刀枪不入,唯一的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因此,在现代英语中人们常常用“阿克勒斯的脚后跟”来形容一个人的死穴。所以,如果翻译出来,“唯一致命弱点”的寓意则更为贴切。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谚语翻译的策略

1.采用直译法翻译

一方面,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生活的环境相差不大,因此,英国人和中国人对环境的认知也是相像的。当作者与译者对某一个谚语理解的环境相类似时,译者就可以根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而采用直译法来对英汉谚语进行直接的翻译。例如:“Now or never.”可以直接翻译为“机不可失”;另一方面,作者与译者认知环境不同,但两者在运用谚语知识的想法相同,即都想让读者了解谚语的语法结构、形象、意义时,那么译者在翻译时最好采用直译法。例如:“Beggars can’t be choosers.”直接翻译为“要饭的不能挑三捡四。”

2.采用意译结合法或是套译法翻译

当作者与译者的认知环境不同,并且作者是想让读者了解谚语的语法结构、形象、意义,而译者只是想通过翻译来了解谚语意义的时候,译者则可以采用意译结合法对谚语先直接翻译,然后再根据其意思进行补充完善,或者是采用套译法借助汉语成语来翻译。例如:“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采用意译结合法可翻译成“有备无患”亦或是“未雨绸缪”。

五、结语

谚语的翻译工作是中西方文学交流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虽然有一些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还不得不应对各种例外。具体来讲英汉翻译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谚语在英汉语言中具有语言结构稳定性,语言语义整体性和语法形式的不规则性的特点,决定了英汉之间还有有一些基本上对等的谚语。但是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地理位置,文化信仰,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决定了对等的语言文化差异是很少的,大部分情况下存在的差异,极大投射到语言和文化中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处理过程中,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进而给出合乎情理的译著。

参考文献:

[1]徐曼.英语谚语的语义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

[2]洪韦韦.汉英谚语的来源差异比较及其翻译策略[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4-77.

[3]练缤艳,程树武.英美文学作品中谚语的传神效果与翻译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29):19-20.

[4]陈鹏.外国文学作品赏析及其模糊翻译研究[J].芒种,2014,(22):30-31.

[5]赵朗朗.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模糊处理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126-127.

猜你喜欢

谚语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西夏谚语中的日月意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
谚语趣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