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六朝时期女史探析

2016-03-15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后宫职责

谢 翀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汉魏六朝时期女史探析

谢 翀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女史是中国古代在宫廷中任职的女官。根据相关记载,女史最早可能出现在周代,在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设置。女史在宫廷中承担协助后妃处理事务、参与典礼、掌管文书、进行宣传教化等职责。女史的地位不高,一般选拔具有文学基础的女性担任。考察这一时期女史的职能、选任、地位,以便进一步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制度问题。

汉魏六朝;女史;女尚书

一、“女史”的渊源

“女史”一职,很早便在史籍中出现。《周礼》记载了女史的人数与职责:“女史八人……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逆内宫,书内令。凡后之事,以礼从。”[1]这里表明女史是协助皇后治理后宫的官职。旧题孔鲋撰写的《孔丛子》中称:“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2]女史承担着记后宫之事的职责,起到标榜礼节、昭善扬恶的监督作用。这里女史的职责似乎与起居注有关①《通典》卷二一《职官三·起居》:“今起居,周官有左、右史,记其言、事,盖今起居之本。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后汉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汉起居注似在宮中,为女史之任。”参见《通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55页。。

到西汉时,成帝宠幸赵飞燕姐妹,赵飞燕“专宠怀忌”[3]2666。为保全性命,班婕妤退居东宫,作《自伤赋》,其中写道:“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4]3985考查班婕妤的背景,据《汉书》可知班婕妤“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4]3984。按颜师古注称:“《诗》谓《关雎》以下也。《窈窕》《德象》《女师》之篇,皆古箴戒之书也。”[4]3984木斋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礼乐制度的创制的产物,这也是两汉时代一直认为诗歌是圣贤之作的原因。”[5]班婕妤是一位谨守古礼的嫔妃,她在赋中描述自己以女图为鉴,向女史咨询《诗经》。而除此之外,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释“中宫史”义:“史,女史也。中宫,皇后宫也。赵皇后传:宫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6]1071-1072这表明女史的职责。

由此可见,女史是后妃身边的顾问,通晓《诗》等儒家思想浓厚具有教化作用的典籍。

在范晔所著《后汉书》中,也发现了女史的痕迹。《后汉书·礼仪志》立宋皇后仪:“太尉袭授玺绶,中常侍长乐太仆高乡侯览长跪受玺绶,奏于殿前,女史授婕妤,婕妤长跪受,以授昭仪,昭仪受,长跪以带皇后。”[3]3122女史参与立后的典礼,并作为授玺环节中的一环,或为其掌皇后之礼职的表现。《后汉书·列女传》赞曰:“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3]2803按李贤注:“妇人之正其节操有踪迹可纪者,及幽都闲婉有礼容者,区别其遗风余烈,以明女史之所记也。”[3]2803女史也有记载具有高尚节操、得体礼仪的人物以达到宣传教化作用的职责。

西晋杨皇后崩,左芬献诔曰:“……仰观列图,俯览篇籍。顾问女史,咨询竹帛。”[7]959西晋女史顾问的职责与汉朝时相比似乎没有改变。贾皇后“凶妒”[7]1072,重臣张华作《女史箴》以规劝,也可为女史是后妃身边具有劝导礼仪的职责的女官作一例证。

女史的地位并不高。《周礼》规定“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十有六人。”奚为女奴,其上一级即为女史,说明女史地位虽高于奴隶却并不高级。《晋书·天文志》曰:“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妇人之微者,主传漏,故汉有侍史。”[7]289点明女史来自“妇人之微者”,而据《后汉书》引蔡质《汉官仪》所载:“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洁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3]1411侍史为尚书郎进行清洁被服等杂役,是仆从之属。女史之地位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汉魏之际的徐干在其《中论》中批评“矜于诂训,摘其章句”[8]263的鄙儒,认为他们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8]263,无异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8]263。这里一方面表明女史是诵习《诗》的女官,一方面把女史与“内竖”宦官同列,也说明这一职位的卑下。李勤德先生在他的《女史考》一文中,从周初社会风尚与古代史官起源的角度论述了以“女奴晓书者”[9]担任女史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纵观由周至汉魏西晋的史籍,可以发现女史一职虽记载不多,且其地位不高,却不至于湮没不闻。从有限的记载中可以大致整理出它的职能:掌管与皇后有关的礼职,如参与后宫仪典;精通《诗》等箴戒之书,作为后妃的礼仪顾问;记载有礼有节的妇人事迹以彰显道德;记载后宫之事,或为起居注之前身等。

二、汉魏两晋的“女尚书”

值得注意的是,从《后汉书》开始还出现了一种女官的记载,那就是“女尚书”。《后汉书·陈蕃传》记录了陈蕃《上窦太后疏》,疏中“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3]2169。这里的女尚书赵夫人指的是桓帝乳母赵娆,常侍于太后左右。女尚书的职责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赵夫人“旦夕在太后侧”“谄事太后”来看,应该是亲信女官。

曹魏时,明帝“耽于内宠,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6]2306。女尚书职责是皇帝在内廷时帮助皇帝处理外奏事,选用来源是有文化可信赖的女子。其特点即读书识字,掌管文书。

西晋时,女尚书参与皇后的亲蚕礼。《晋书》中介绍蚕礼参与人员:“取列侯妻六人为蚕母。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女尚书著貂蝉佩玺陪乘,载筐钩。公主、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太夫人及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皆步摇,衣青,各载筐钩从蚕。”[7]590女尚书为皇后陪乘,是礼仪中的重要一环,这里的女尚书的职责与女史相同,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晋代女尚书就是女史,只是称呼发生了变化。杜佑的《通典》记载唐代皇后亲蚕礼,规定御钩筐的执者分别是尚功(执钩)、司制(执筐)。内命妇执钩筐者分别是尚功下四典,司制下女史。或可为一旁证。

三、南朝的“女史”

南朝关于女史的记载也不多,《宋书·礼志一》在介绍晋代蚕礼后记载:“宋孝武大明四年,又修此礼。”[10]356表明在刘宋孝武帝时期,女尚书或者是掌管与皇后有关的礼职的女官仍然存在。到宋明帝时,他“拟外百官,备位置内职”[10]1270,后宫女官有了明确的建制。其中,带有“女史”名号的有:后宫校事女史、紫极中监女史、光兴中监女史、中台侍御奏案女史、赞乐女史、中训女史。以上各种,分别设置一人,“铨人士”[10]1271-1273。另有女祝史,置一人。以上官品皆为第四。校学女史,官品第五。除了官职名称、人数、品级,再无其他详细记载,只能从沈约所列出的内职名目中考察端倪。

首先考察其等级。以紫极中监女史为例,其官品为第四,那么从纵向来看,按照《宋书》内职罗列,“紫极殿”一系,官品由高到低依次是紫极户主(一品)→紫极中监尹(二品)、紫极房帅(二品)→紫极中监女史(四品)、紫极房参事(四品)、紫极中监典(四品)、紫极房廉帅祭酒(四品)→紫极诸房廉帅(五品)、紫极中监省帅(五品)、紫极殿帅(五品)→紫极房内史(六品)→诸房禁防(七品)、诸房厨帅(七品)。

紫极殿是宋明帝时所建,“珠帘绮柱,饰以金玉,江左所未有”[11]。《南齐书》载:“太祖创命,宫禁贬约,毁宋明之紫极,革前代之逾奢。”[12]394可见紫极殿是极豪华的宫殿,在宋明帝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处,所以紫极户主位列一品,应该是主持紫极殿内一切事务的总管。

紫极中监尹官品第二,内职既然是比拟外百官而设置,外朝应该有类似官职。《宋书·礼志二》:“宋孝武大明五年闰月,皇太子妃薨……中监、黄门侍郎、仆射并从服。”[10]397推测此处的中监应该就是紫极中监所比拟的外官。关于中监的记载寥寥,没有明确其职责,从与其并从服的黄门侍郎、仆射的职责或可作出推断。黄门侍郎“给事黄闼之内,故曰黄门郎也”,“与侍中俱掌门下众事。郊庙临轩,则一人执麾”,“掌侍从左右”[10]1243,是皇帝的侍从官;仆射与尚书分领诸曹,“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10]1235。二者俱是主管宫禁内事务的。中监的职责应该与他们类似,紫极中监尹与中监的不同大概就是由女官充任,属于内官系统,在皇帝游宴内廷时发挥作用。紫极中监女史是中监尹的属官,从“铨人士”的表面意思来看,被称为“人士”最基本要读书识字,选择有文化的女性来充当,表明中监女史工作中有关于文书的方面。

四品以下,即有五品的省帅、廉帅、殿帅等。按《宋书》中“帅”字常用在“将帅”“签帅”“群帅”“偏帅”等词中,带有军事头领的意味,处于紫极殿的“帅”应该带有保卫的职责,从官职名可以看出她们在紫极殿的工作地点,从设置人数上可大概推测其保卫范围大小。

从在内官中的品级来看,紫极中监女史处于中等地位,从职能管辖范围来看,承担的工作与文书有关,从铨选条件来看,且不说铨选范围是否限制在六宫内,即便只在宫女中选出一名读书识字的女性来担任,概率也是很小的。这样看来,女史地位并不低下,与动辄数十人的供殿左右相比高得多。然而,正如明代沈德符在评价明朝女官时所说:“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升女史,升宫官,以至六局掌印,则为清华内职,比外廷通显矣。但止六品衙门,盖太监亦仅四品,此又次之。”[13]刘宋时期虽与明代女官制度不同,但限制在一处宫殿内,无论如何比拟外官,在实际权力执掌上,一品的后宫通尹只是名义上准录尚书,与能够总领朝政的录尚书相去甚远,更遑论四五品的女史了。

再考察女史的职责。带有“女史”名号的内职,例如紫极中监女史、光兴中监女史等,除女祝史以外,铨选条件均为“铨人士”。《宋书》中没有明确所谓铨选范围限制在六宫之内,还是包括宫外人士,但《南齐书》中的一则资料似乎透漏出相关信息:“吴郡韩兰英,妇人有文辞。宋孝武世,献《中兴赋》,被赏入宫。宋明帝世,用为宫中职僚。世祖以为博士,教六宫书学,以其年老多识,呼为‘韩公’。”[12]392关于韩兰英的记载似乎表明,人士的铨选范围不限于宫禁,民间有文辞的妇女也可能被召入宫中充任女官。

那么女史人选要求从人士中铨选,表明其职责需要有文学才能,罗列带“女史”字并“铨人士”的内职,计有:后宫校事女史、紫极中监女史、光兴中监女史、中台侍御奏案女史、赞乐女史、中训女史,以上职位均为四品,还有五品的校学女史。对这些女史的职责可一一进行考察。

后宫校事女史。按《三国志·程昱传》记载,程昱之孙程晓曾上《请罢校事官疏》,疏中陈述校事一官是曹操创设,“军旅勤苦,民心不安,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14]430。其后渐蒙信任,“上察宫庙,下摄众司”[14]430。表明校事是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疏中呼校事为“小吏”“区区”,表明校事地位并不高,曹魏嘉平年间罢校事官。刘宋时没有设立校事的记载,则此后宫校事女史大概依曹魏故事所设,主要是为了监察后宫事务,但其官品为第四品,是否有权力监察整个内职体系,监察是否仅限文书方面,是否有上司,其上司为何官职并不清楚。

紫极中监女史。从头衔看从属紫极中监,按前文所论述,紫极中监的职能与黄门侍郎相似,所管辖的禁中事务中应与黄门侍郎一样包含奏事文书等内容。中监女史作为属官,具有文学才能,所承揽的工作应该就是文书一类。

光兴中监女史。与紫极中监女史同理,只是所辖范围在光兴殿。

中台侍御奏案女史。其上还有三品的中台侍御尹,下有五品的中台侍御起居帅、中台侍御诏诰帅,六品的中台侍御执卫、中台侍御监闺帅等等。《通典》记载汉代把尚书省称为“中台”,《宋书》中记载刘宋又把“中台”作为司徒的代称。在这里,若照中台侍御起居帅的表面意思理解为是负责照顾起居的职位,可联系到汉代时女侍史“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3]1411的职责与之相同,那么“中台”与“台中”的含义可能一样,都是指尚书台。又侍御尹的称谓不见他处,疑出自“侍御史”一名。侍御史“掌察举非法,受公卿奏事,有违失者举劾之”[10]1251。然而侍御史官署兰台,则此处中台或指兰台也未可知。不论中台代表尚书省还是兰台,其奏案女史当为整理保管文书奏案的助手。

赞乐女史。其上有三品乐正,应是掌管后宫礼乐的女官,赞乐女史即其属官。

中训女史。“中训”一词只见载于《宋书·后妃传》,或为专业名词的缩略语,古时“训”字之义,有教育、教导、说教等意,如“庭训”;则此处“中训”若理解成“禁中之教导”似也成立。那么中训女史的职责就带着一丝教化意味。

校学女史。这是女史中品级最低的职位,官品第五。此处校学应该是设立在六宫之内的教育机构,但《宋书》中不见记载,推测校学女史应该是校学内的官职,其上司可能是三品的学林祭酒。

没有“铨人士”要求的有:女祝史。祝史“仰祈灵泽”[12]126,是祝祷社稷宗庙山川的官员,女祝史应该是由女官担任主持后宫告祭活动的。

综上所述,刘宋时期女史的职责基本被分为几个方面,由专人负责:后宫事务的监察;文书的保管整理;后宫的礼乐及教化;宫人的文化教育;后宫的祭祀活动等。

上文所举的韩兰英有文辞,被用为宫中职僚,大概就是类似女史的职位。

刘宋以后的齐梁陈时期,后宫制度多有损益,三朝的《后妃传》中也不见专门的女官制度的记载,但从韩兰英刘宋时入宫为宫中职僚,到齐武帝时做到博士,教六宫书学可以看出,女官制度仍然存在,但已不被史官重视记入史籍了,只能从零星片语中窥见其所在。《陈书》记载后主“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15]。龚斌认为“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安定的社会局面,富足的物质生活,这三者造成‘袨服华妆’的奢靡风俗,歌舞成群的艺术氛围”[16]。王红杏在讨论统治者设立文学侍从的共性时认为“统治者拥有了相对优裕惬意的物质条件,精神上需要文人的‘帮闲’,‘贵游’或游宴、饮宴现象便应运而生”,“统治者的个人兴趣亦十分重要”。[17]在这种条件下,有文学才能、以皇帝游宴取乐为目的而设置的“女学士”,带有文学侍从的色彩,或是南朝女官制度的余音。

[1][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350.

[2]傅亚庶.孔从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433.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木斋.再谈原典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J].琼州学院学报,2015(4):1-4.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汉]徐干.中论[M]//俞绍初.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

[9]李勤德.女史考[J].学术研究,1992(1):77-80.

[10][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593.

[12][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866.

[1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132.

[16]龚斌.论齐梁萧氏文艺的美学品格[J].琼州学院学报,2014(6):3-12.

[17]王红杏,木斋.论中国早期文学侍从的文学史意义——以二曹六子主从关系为中心[J].琼州学院学报,2014(4):34-43.

(编校:李一鸣)

Study on Female Officials in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XIE Chong

(School of Histor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Female official worked in ancient Chinese palace.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documents, female officials may occur in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position also presented in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They assisted the empresses to handle affairs, participated in the ceremony, took charge of the documents, were responsible for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so on. Their status was not high and generally women with literary were chosen for this position. The study on female officials’ responsibilities, selection, and status during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is helpful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fficial system in this period.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female official; female minister

2016-11-17

谢翀(1993-),女,河北邢台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K23

A

2096-3122(2016)06-0016-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6.06.03

猜你喜欢

后宫职责
缩宫素配合米索前列醇片在产后宫缩乏力减少产后出血的临床评价
LNG安全监管职责的探讨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徐钲淇:“引进来”“走出去”,都是我们的职责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通信作者的职责
奉献,来自铭记于心的职责
各级老促会的新职责
男人为什么会渴望拥有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