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兴手法与人性的光辉

2016-03-15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唐宋词比兴曹植

木 斋



比兴手法与人性的光辉

木 斋

儒家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取得统治地位,更远的尧舜禹夏商不说,从西周开国时代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可以作为儒家哲学开辟出来的新纪元。中国的文学史,也同样从这个时代开始诞生。换言之,正是儒家思想真正成为了华夏的国家哲学,才孕育并诞生了中国的文学,也同时在真正意义上诞生了中国的音乐和舞蹈等艺术。

儒家文化之丰富、之必要、之伟大,自毋庸赘述。但也正由于其思想体系之丰富,人生社会之教化无所不包,也就同时具有其“过犹不及”的反面性,具有对于人性的束缚性、压迫性和虚伪性。中国历史文化的这一特征,同时影响了,或说是反射在文学史演变的历程之中。其中一个具有规律性的特征是:每当有中央集权出现危机之际,就会连带出现儒家意识形态的解构和松动,也同时往往带来思想和文化的繁荣。

其中在唐宋之前,主要出现了两次这样的思想解放和文学解放运动。

先是在公元700年前后的世纪之交,春秋时代由政治纲纪的礼崩乐坏,演变而为诸侯的人性人伦的崩溃,以上淫下,以下烝上,兄妹通奸,不一而足,事见《春秋》。这种政治的崩溃带动的人伦秩序的崩溃,体现在文学中,就是十五国风中的变风之作,所谓靡靡之音。典型者从《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平王东迁,诸侯侮法,男女失冠昏之礼,《野麕》之刺兴也。’”到郑风中的“《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在卫道者的眼中,这样的女子不就成为了人尽可夫的道德沦丧者?于是,“比兴”之说兴起,比兴,不再仅仅是诗三百创作手法的运用,而是悄然演变而为诗歌主题的儒家化的阐释学理论。原本生动的人性的自然的情爱歌唱,被阐释而为儒家政治教化的工具。

第二次的思想解放,出现在东汉末期之后,统治中国四百余年的两汉政权渐次解体,独尊儒术的思想牢笼随之解构,曹魏时代通脱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兴的通脱的时代文化,娱乐型的清商乐兴起,与这种歌唱舞蹈密切相关的五言乐府诗兴起,从而带动了建安文学的百家腾跃。斯时之风尚,掳掠敌酋之妻而为己之夫人如曹操者有之、窥视美女而被刑如刘桢者有之、擅室美女数岁而后娶之如曹丕者有之、与兄嫂乱伦而为终生之恋如曹植者有之。与之相应,汉魏之际丢失作者姓名的五言诗,汉魏之际同样找不到作者姓名的乐府五言诗,男女恋情正是它们共同的母题。“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十九首中这些赤裸裸的情爱倾诉,连同署名曹植的《七哀诗》“愿做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以及曹植表达爱情的《洛神赋》,一并被以比兴手法的光环,从而遮蔽着其原有的人性的光辉,并堂而皇之地写入了文学史。

一直到今天,这种文学史的书写还在延续着,不亦悲乎?

(编校:李景新)

2016-12-8

木斋(1951-),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邀请教授,韩国全南大学邀请教授,台湾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词史,著有《宋词体演变史》《曲词发生史》《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苏东坡研究》等学术专著。

“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主持人语

猜你喜欢

唐宋词比兴曹植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曹植《白马篇》赏析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