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研究
2016-03-15郑祖栋
万 宇,郑祖栋
(1.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湖北民族学院学工处,湖北恩施445000)
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研究
万宇1,郑祖栋2
(1.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湖北民族学院学工处,湖北恩施445000)
教学是一项富有道德理想和伦理使命的善的活动。对课堂教学伦理的研究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体育课堂教学伦理实然状况入手,讨论体育课堂教学伦理范畴,提出从紧扣课程目标体系的伦理追求、完善课堂教学伦理诉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向来建构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的路径。
体育课堂;教学伦理;课堂教学伦理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以道德和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撑起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根深蒂固而无处不在的伦理早已深深的嵌入到教学中。诚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进行立场、观点、方法的引导和态度、语言、行为等的约束,实际上就在教学中渗透了属于中国文化的伦理观,完成了伦理教育。这也是制定教师与学生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活动中准则、原则和规定的原因所在。当现代教学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起来时,一种与教育现代化唇齿相依的新型教学形态就得到催生。深受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核心精神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在充分彰显个性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这给教学伦理注入了新的内涵。本文从体育课堂教学入手,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伦理缺失现象,探讨体育课堂教学伦理范畴,提出建设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的路径,为规范与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体育课堂教学伦理”概念厘定
“伦理”从中国词源学的角度来解释,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1]。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和行为规范[2]。教学伦理是伦理在教学领域内的延伸,石中英[3]认为:“教学的伦理性不管是教学意向、师生之间互动形式以及教学具体内容等方面都必须符合某一特定系统的伦理规范与要求,运用一种学生在道德上适合的形式来实施。”着重强调的是教学活动中的善恶矛盾,教师教学行为的道德价值和学生学习行为的问题。体育课堂是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多元素组合的特殊的生态体系[4]。这个系统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教育学的诠释、社会学的关注、文化学的聚焦,更需要伦理学的审视和规约。我国古代“六艺”中的“射”和“御”就是体育教育,其课堂教学要求严格的尊师重道,不能僭越师父的规定和挑战其权威。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都对构建和谐课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属于自己课程特色的课堂教学理论。因其特殊性不仅存在外在的伦理表征,也具有内在的伦理准则。基于此,体育课堂教学伦理应理解为:在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去完成教学的人才培养活动,在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如何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出合乎体育教学要求和符合师生个体人格形象的选择。
二、“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现实观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伦理素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伦理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偏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体育需要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的同时,秉持制度化教育的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德性培育等方面的本职任务。概括的说,体育教学对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健体”与“育心”两方面的实践来实现的。反观现实的体育教学,在如何实施与平衡“健体”与“育心”上,出现了一些与体育育人价值相偏离的现象。如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为应付国家体质测试与体育中考,教师在考前对学生刻意的进行体育加练与培训,将体育课堂当做身体素质的“培育机器”,对人进行技术化的身体训练,使培养人的过程异化。从学生成人的教育目的出发,既要坚持体育教学“健体”的显性价值,更要关心“育心”的隐性价值。有学者调查发现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很少能得到意志品质的磨砺,较少能学到体育健身知识[5]。也有学者指出,一些学校体育管理者与教师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过度强调学校体育对“乐趣”的追求。使体育课堂教学走向“游戏化”、“娱乐化”,而淡化了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学习[6]。这与教育部提出的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运动项目的指导思想相背离。以上客观存在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导致体育课堂教学在促进人的发展时往往徒具形式,而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对象的失位
“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7]。教学对象是教学活动中的人,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导者和行为承担者。它包括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其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德、行的指导者。如果说课堂是学生受教育的窗口,那么教师的言、德、行,则是学生伦理教育的一面镜子。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修养、态度、能力,都渗透到学生体育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出现诸多与道德、伦理不符的现象,如在个人修养方面,教师不注重自己的仪表与言行,经常装扮不符合体育教学要求的服饰而出现在体育课堂上,不能给学生带来朝气、活力与健康的精神风貌;时常通过语言暴力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把自己的观点、意愿强加于学生,扮演着课堂强权者、霸权者,在教学中随意侵害同学的自尊心甚至轻视学生,以及举止随意,功利、拜金思想严重等。又如在教学的态度上,体育教师表现出倦怠,如不认真备课或不备课,更有甚者“放羊”式教学;再如在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动技术的练习,往往在教学中出现错误的传递与表达。同时,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动口不动手”,使得学生“动脑不动身”,而动作技术的掌握与熟练最重要的是勤于练习,这让学生很难习得体育知识。
体育课堂中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8]。其课堂上的伦理表现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如学习责任感不强而出现对场地器材的不爱惜;学习动机不足以致经常以伤病为由逃避上体育课;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表现出对教师、同伴的不尊重,对运动规则的不遵守;以及缺乏班级整体意识,同学间缺乏交流,感情淡漠,导致在课堂上不能合格的扮演运动员,公平公正的扮演教练员、裁判员等角色。
(三)体育课堂教学中课堂环境的失谐
课堂环境是课堂内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称,它可分为课堂实物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实物环境指容纳教学活动的各种物质条件,课堂心理环境指潜在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班级气氛[9]。审视现实中的体育课堂,体育课堂教学中课堂环境的失衡因其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课堂心理环境方面。体育活动中充满着大量“有形”和“无形”的竞争,课堂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演化为失去伦理与违背道德的竞争与对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与学生:课堂中同学之间时常会出现互不信任、相互排斥乃至冷嘲热讽的现象。如在进行球类运动的团队合作时,有同学会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与同伴拒绝合作,在面对失败时抱怨、辱骂同伴;课堂中同学之间也会因体育项目的对抗出现敌对、不尊重对手乃至拳脚相向的现象。其体现在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时拼抢有利位置,参与竞争项目时使用不规则手段偷取胜利。二是教师与学生:教师在运动技术教学与运动项目竞争中,不能以身作则,以身为范,使得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藐视、排斥并做出消极抵抗的行为;教师不能平等对待每位同学,对表现突出学生给予关注与爱护,对表现欠佳学生过度批评、忽视,使之成为体育课的“边缘人”等一些欠妥的课堂群体行为充塞于课堂,严重影响着课堂氛围,制约着课堂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体育课堂教学伦理”范畴探析
课堂活动的伦理探讨实则是对教学伦理范畴形而下的延展,因此,探究体育课堂教学的伦理范畴就是更深入明晰体育课堂教学这个生态系统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内涵。
(一)体育课堂教育权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权(教学权、教师权、学生权)[10]。体育课堂教育权应体现教学民主、教学平等、教学自由。在这里,作为共同体的教学权主要是指体育课自身的权利,因为在课堂上,往往有各种非教育性质的权力有意或无意阻滞了体育课的发生。《教育法》、《体育法》、《学校卫生条例》等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都明确阐述和规定了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必要性,而且体育课是惟一一门从小学至大学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在学校范围内体育课的地位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器材和场地的购建、体育教师的再培训都让路于其他,不能充分保障体育课的实施。甚至存在乱调、停体育课的现象。这都源于相关部门功利化目的太强,使得体育课边缘化。
教师“教”的教学权力既突出为社会对教师享用的权利的规则性的设计,又表现为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正当要求与正当运用。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权利与劳动应受到社会的维护和尊重。同时,教师维护这种“教”的权力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也需要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更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计划,能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应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公平、民主、自由。如在教学上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分层、分组有针对性教学;在资源分配上要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体现平等与公平;在情感体验上要使学生能在快乐中运动,运动中快乐。
(二)体育课堂教学责任
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而更在于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体育育人的终极关怀。显然体育课堂教学兼负着艰巨的责任。在教学的系统里,课堂教学的责任:一是共同体(师生)对“它者”的责任,即教师、学生对人类社会、民族与国家利益的责任。二是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的相互责任。因此,使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成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人是师生共同的责任;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传递知识与技能,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使命。
四、“体育课堂教学伦理”应然路径
省思体育课堂中存在的系列教学伦理弊端,对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的建设十分必要。笔者认为体育课堂生活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活动,一要适时于学生、教师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样要适时于师生的共同体活动,同时也符合现代伦理要求和时代伦理精神。
(一)紧扣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伦理追求
1.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教育旨在培育全面的个体。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迈向现代化,是时代教育倡导的伦理精神。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提出。民主、公正制度下的个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至善本性与基本的伦理诉求,教学应凸显出这种至善本性与先进的伦理精神[11]。体育教学就应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个性和自主、整体和真实,进而有效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素质,形成完整的个性[12]。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显得意义重大,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方法,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健体”的目的;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和交往能力,发挥“育心”的功能。从而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2.实施有效教学满足学生健康需求。“效率”是制度伦理的基本原则,在教学实施中,科学、制度、合理的伦理规范可最大化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实现其教学的伦理使命[13]。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根据学生健康发展需要明确规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大学习目标。体育有效教学必须促使五大目标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在观念层面上应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充分理解与把握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原则;在操作层面上要有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
(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伦理诉求
1.注重教学内容的伦理特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能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伦理规范与教学的基本伦理精神,对此,有研究者认为:“‘教学内容恰适性’其内涵应是:教学内容要能充分迎合社会价值观;教学内容应符合学习者(兴趣、身心能力)等各方面要求。”[13]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伦理特性的研究,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与时代精神、与现代教学的伦理本性紧密相连,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为发展中心、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作出调整,制定符合当时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2.追求体育教学过程的公平公正。罗尔斯在撰写的《正义论》中指出公平(正义)两原则:部分差等(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做到平等)与机会平等(所有基本具备平等条件的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原则[14]。而体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体育活动的公平竞争来培养个体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极进取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14]。体育课堂教学中确有教学不公平现象,但体育教师应力求做到公平。其一,坚守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只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尊重每一个体的权利、自由,方可做到符合教育教学的公平原则。其二,在教学过程中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校体育资源上要确保学生公平享用,评价上要体现公平、正义,更不能因为学生的社会地位、经济、性别等差异造成实际中的不平等。其三,应充分理解教学公平在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所处的教学历史阶段、面对不一样的教学对象的不同的现实含义。
(三)构建体育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师生以及生生之间构成了一种以道德责任、权利相互结合为基础的且符合时代伦理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维系这种师生、生生和谐的关系,其前提是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及课堂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认同。要追求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拥有充足的体育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能、丰富的人生阅历等,以使其自身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榜样与引领者;其次,关注、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教学中不同的个体之间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自我学习观、身体素质、运动基础、体育习惯等,而这些差异对于个体的后天学习来说又是动态的、调整的、不断转化的状态;第三,教学实施中应努力营造开放、宽松、民主的氛围,积极鼓励体育课堂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充分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最大化挖掘课堂潜力;最后,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美德,如仁爱、谦和、诚信、宽厚、勇毅等。教师在传统美德和职业道德的感召下,将其内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教导学生,这是构建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1]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578.
[2]何怀洪.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8.
[4]张磊,方小华.困境与超越:重构生态和谐的学校体育课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104-107.
[5]徐燕平,王立新.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7.
[6]李世宏.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17(8):51-54.
[7]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9.
[8]曹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伦理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9]刘灿华.谈谈课堂环境及教师与教学效果的关系[J].安徽教育,1999(11).
[10]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11]谭丽燕.从伦理的视角看课堂教学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3):60-62.
[12]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63.
[13]戴双翔.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1):93-96.
[14]柳忠友.试论现代体育的道德价值[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2):93.
责任编辑:谭大友
G42
A
1004-941(2016)02-0185-04
2015-10-09
上海师范大学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编号:B-6001-12-003133)。
万宇(1980-),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郑祖栋(1982-),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