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福一致”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2016-03-15沈阳

关键词:德福道德教育道德

沈阳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德福一致”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沈阳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德福一致作为我国传统伦理理想的精髓,本应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但现实中的伦理道德困境则是德福并不总是一致,甚至出现严重背离。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的相关性分析入手,对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德福不一致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德福一致”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从实践层面为高校德育教育中应用“德福一致”理论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有效改善高校德育教育水平,促进德福一致目标的实现。

德育教育;幸福;道德;德福一致

所谓德福一致就是指德行与幸福的一致,这是我国传统伦理理想的精髓,这一问题关涉道德存在的意义以及道德存在的形上基础和现实基础是什么的问题。现实中的伦理道德困境是德福并不总是一致,甚至出现严重背离,这就使得伦理道德在任何特定历史时期都免不了被“祛魅”的命运[1]。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德福并不总是一致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认真思考过幸福的定义,而对“德福一致”这个伦理学理论有所了解的人则更少,但是对“德福一致”的了解无疑对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本文通过对道德教育中“德福一致”这一命题的讲述,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道德并遵守道德,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期望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道德与幸福的相关性分析

(一)理论上道德与幸福的相关性

从与生活的关系看,幸福和道德的一致是可能的。费尔巴哈曾经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2]所以,幸福是一个健全人追求,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去追求什么样的幸福。而道德则是“成人之道”,道德是告诉人如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从这点来看,按照道德的指引,我们是能够成为一个人,而在成人之后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人”的生活,接下来我们就会去追求幸福。从这点来看,道德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正常的生活并有助于我们去追求幸福。

从道德的起源看,“德福一致”是必然的。具体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为了维持人类社会和谐、保证个人的安全等等。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就是道德是深深刻在人类灵魂之中的,是随着我们人类诞生就存在的,是受灵魂指引和内心依托的存在。道德告诉我们:人应该如何活下去,怎么做人,即“成人之道”。也就是说有了人的时候就有了道德。就像渴了就会想喝水,饿了就去寻找食物一样,既然成为了人,那么就要像人一样活下去,就要去遵守人类的规则。也许有的时候有些人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那些人心中没有对道德的概念,是不需要道德的。正如我们可以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忍住口渴和饥饿,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说这个人此时是无需求的,是一个处于理想状态下的人。与忍受饥饿一样,由违背道德而产生的负疚感虽然可以忍受,但是这样的人绝对不是幸福的。一个违背道德的人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心安宁和幸福的,因为灵魂深处的指引会让他永远都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偏离了“成人之道”,是错误的。正像伊壁鸠鲁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一个人除了审慎的、正大光明的、正当地活着,就不可能愉快的活着”[3]。而一个完成了自己心中认为是道德的事情之后的人会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正大光明的、是正当的,是符合“作为人”的准则的,而他无疑会获得一种满足的幸福感。可见,道德从这方面来看,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必然条件。

从一个人的精神成熟发展过程来看,“德福一致”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是有条件的。首先,这个人的认知是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他要能认清什么是幸福,对幸福的把握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他对幸福的追求。只有正确的了解了幸福后才能去追求幸福。他还要理解什么是道德,道德不等于别人口中的种种命令,也不等同于各种机构颁发的各种规章,道德不是硬性的文件和那些可能带有明显社会区域习俗的规则。道德是存在于人灵魂深处的印记,是依附于人心的存在,他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信仰。不同的人心中的道德很可能是不同的。只有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观的时候才能真正把幸福和道德统一起来。其次,这个人的人生要是一个完整的相对正常的人生。说完整,是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完成对道德的信仰和对幸福的追求的整个实践过程之后,“德福一致”现象才会在这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说相对正常的人生,是因为道德确实是能带来幸福的,但是带来不幸的外界因素却有很多,例如:一个一生都遵守道德的人,有可能由于一场意外,或者一场自然灾害,导致了人生的不幸。所以,虽然道德不能确保必然带来幸福,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否认道德带来幸福的可能性和德福一致性。

(二)生活中道德与幸福的相关性

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这在理论上无需置疑,但是生活中似乎存在着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案例。比如,也许有人会说,那为什么当今很多贪官污吏获得了很多“幸福”和快乐,而很多善良的人却一直清贫甚至英年早逝。这些现象可能使很多人对“德福一致”这一命题产生了疑问。但是,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解释:

首先,说“德福一致”是说道德和幸福是正相关的,而不是百分之百的。道德是幸福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幸福不是为道德准备好的,而是由自身的德性带来的。一个幸福的人,他必定是道德的,而一个道德的人由于外界的种种情况,可能不是幸福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少数反例的存在去怀疑主流的趋势。

其次,这种情况之所以被世人所质疑正是因为它的稀少,它的不平常,才具有新闻的价值,才会被媒体所登出,所以从概率上讲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道德是成人之道,它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就存在的客观规则,而如果道德带来的是不幸的话如何来“成人”呢?给人类带来不幸的“道德”必定不是真正的道德。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杀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最后,那些所谓贪官污吏所获得的真的是“幸福”吗?只要是正常明辨是非的人就应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违法的事情,无论遵守与否,道德是伴随着人类文化而产生的,它是刻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无法抹杀的存在。就像一个做了违法事情的人,他在企图摆脱法律追究的时候,他们要去做的永远都是去消除他们的罪证而不会企图去为他们犯下的罪行去找一个解释,让其成为正当的行为。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也知道这么做是违法的,是不正确的。同样,一个做了不道德事情的人也是知道他们这样做不是一个人应该去做的。虽然他们可能会用一些违法的手段去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但是一次次的违背内心的良知,他们就真的会无动于衷吗?贪污了巨大的财产的人,他们晚上会担心警察的突然到来。杀了人的人,也会担心某天自己也会被像他一样的人所杀。违背了良知的人看到社会上各种口诛笔伐的舆论,他们永远都不会坦然处之的。他们获得的是物质的好处、肉体的快乐,但绝不是精神上的幸福。

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了解“德福一致”这个命题,对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而缺少了对这个命题的认同和讲述的话,在道德教育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受体,道德教育对其影响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是接受德育所涉及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学等等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影响,并运用它们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从这些知识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高校学生在接受影响的内化过程中具有双重性。但是在当前道德教育中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过程却不是很理想。

(一)知信分离

我国一直十分强调和重视道德教育,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也早已进入了必修课程的行列,虽然道德教育在高校中一直都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但是道德教育实效性却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时候,仅仅把教师教授的内容当成考试所要完成的知识,甚至仅仅是一个硬性的任务去完成,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在针对上海市18~24周岁青年道德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青年普遍存在违反公共规范的行为,如在公共建筑上随意刻画、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乱扔杂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等[4]。毫无疑问,上述很多行为都是违反日常道德行为标准的,但是很多青年对上述行为表示难以评价甚至可以接受。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上,教师肯定对上述行为做出否定,大多数学生们也应该知道这些行为是不道德的,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到了日常的调查中,却发现学生们的知信发生了分离,“知”并没有转化成“信”,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去相信学校中学到的思想道德知识,对很多高校学生而言,思想道德课程失去了应有的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

(二)知行分离

淮阴师范学院于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道德和知行的离差率为16%,其中在诚实守信方面的离差率高达27%[5]。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有关学生打伤学生、学生打骂老师、学生对黑熊泼硫酸、甚至在很多学校发生恶性暴力致死事件。可见,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知行分离现象。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道德很简单,只需课上简单的讲述就可以办到,真正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们去信仰道德,并把对道德的信仰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做到知信统一、知行统一。

鲁洁教授指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与幸福,能够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6],可见精神动力是提高道德信仰至关重要的因素。人生的信仰、道德信仰问题都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的教化理论、佛教的因果报应以及很多宗教中蕴含的很多有效的信仰教育机制中都有诸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性善者得福、性恶者得祸”、“遵守教规死后会进入天堂”等一系列把善和福统一起来的规则。对幸福的许诺成为了引导人们行为的最好的激励方法。而对“德福一致”这个命题的接受无疑可以让学生们把道德和幸福有机的联系起来,如果他们同意“德福一致”这个观点,那么在他们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听从道德的指引,把道德内化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使道德成为他们的信仰,最终完成对道德的知信统一和知行统一。

三、“德福一致”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建立起对道德的信仰

从学生的角度看,明白了“德福一致”这一理论后,更有助于他们从内心里真正去接受道德教育,并把道德作为他们的信仰,懂得他们接受的道德教育是关乎他们幸福的获得和成人之道的知识,从而避免当前很多学校道德教育课仅仅是应付上面的要求而并不为学生所理解、重视的现象。而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看,明白“德福一致”这一理论的意义无疑是更加巨大的。当面对纷繁诱惑的时候,我们何去何从呢?人在努力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选择和诱惑,在这种时候什么才能作为我们内心的标尺呢?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明白了我们头顶的天空中并没有天堂的存在。尼采说上帝死了,现在很多人面对着信仰缺失的问题。但是人毕竟是精神的动物,不给人一个存在的意义、一个内心的支点,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人很容易就会对自己产生全盘的否定,意义的缺失往往正是造成自杀悲剧的主要原因。

而对“德福一致”的讲授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魅力和道德信仰的建立。从近些年来我国学校德育教学的情况看,仅仅依靠简单的行为训练或理性的说教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道德信念。而“德福一致”理论的引入,正是在道德教育中加入了这种能引起学生关注和反思的内容。让幸福成为一座桥梁,拉近学生的心灵和道德之间的距离。[7]

(二)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道德教育中运用“德福一致”更有助于强调道德的个人关怀目的。根据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最后被关怀者向关怀者的关怀行为表示认可和接纳,这样的关怀关系才是有效的,并能维持和巩固下去。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生们认同了教师讲述的“德福一致”原理,他们就会明白,教师向他们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关乎他们人生幸福的,是为他们的幸福着想的,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关怀。那么,学生就会认可和接纳教师的行为,并且产生一种由内而发的对教师、对道德的信服感,这样,道德教育的效果无疑会大大地得到加强。

四、在讲述“德福一致”时的注意事项

在道德教育中为了让大学生们接受“德福一致”这个理念,教师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一)重视情感的作用

从教学方法上看,在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避免向学生们僵硬地死板地讲述道德和幸福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们知道,“德”的形式中其实包含着充分的“福”的源泉。因此,要实现个体真正幸福的人生,德育对象应该视道德为必然和最佳的选择工具。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道德”,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对“德福一致”这一理念的讲述,应该是自由的教育而非灌输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们主动去欣赏、去了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学习。

在引领学生认知“德福一致”时,应该培养出学生们的道德情操,让他们看到恶的事情时会感到讨厌,看到善的事情时会产生向往,看到别人痛苦时会产生同情,看到别人的愉快时会产生欣喜。让他们去发自内心地去向往道德,接受道德,并去体会那种由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美和幸福的感受。

(二)重视营造环境

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身上就应该体现出“德福一致”的气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他自身必须是一个道德的典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仅仅有自身道德的高尚是不够的,他还应该向学生们展现出他自身所获得的幸福。“德福一致”在他的身上应该得以良好的展现。这样的要求听起来似乎很难,其实有时很小的一件事情、一个眼神就可以得以展现的。例如当教师看到自己学生取得的成绩时那种由心而发的微笑,当教师看到学生努力进步时鼓励的话语,看到学生慢慢成长时欣慰的眼神,这些对教师而言无疑都是幸福的瞬间,这些真情的流露往往比任何教材和课程都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向往。一个合格的、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幸福的教师,因为他一定能在他的执教经历中获得教师的幸福,而一个幸福的教师身上的气场就是学生们所学习的最好的典范。

而仅仅教师自己做到成为一个道德典范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现在很多学校在上德育课程的时候往往跟着社会问题的产生而增加新的内容。如近期有校园凶杀案时,学校就会在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加设校园安全课程,吸毒问题严重就加设远离毒品的教育,这样亡羊补牢式的教育效果往往是收效甚微的。成功的道德教育远远不能仅靠教师课堂上有限时间和教材的合理设计,应该是一个立体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也应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陶冶。比如在校园内开展宣传优秀道德模范的事情,带领学生们看一些名家大师的生活记录片等。让学生们理解,道德是美好的,道德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德福一致”的现象就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让道德教育由外在的课程变为学生们内心的向往。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道德教育转化为学生内心的向往,让道德成为学生们的追求,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该把高校校园营造成一个道德的环境,让幸福成为这个环境中的主题,从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角度出发,把校纪校规与“为了每一位大学生的幸福服务”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这种环境出来的大学生必定会是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的青年,也是一个能感受到幸福的青年。

[1]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5-196.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3]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古希腊罗马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69.

[4]孙抱弘,包蕾萍.上海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4(2).

[5]周俊波.江苏省大学生道德知行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高教,2004(4):93-95.

[6]王宏.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行分离现象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41-43.

[7]白燕妮.论道德意志对道德知行合一的保障作用:以孟荀道德意志和知行观为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4(1):96-100.

责任编辑:谭大友

G41

A

1004-941(2016)02-0181-04

2015-12-20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重点项目(课题编号:KJY201407)。

沈阳(1983-),男,陕西咸阳人,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高校教育。

猜你喜欢

德福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厚德福九大行业优势 让你加盟无忧赚钱快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二十多年老字号经久不衰 厚德福以真技术谋发展
背着铁锅长征的女红军贾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