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2016-03-15唐敦双
袁 琳,唐敦双
(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袁琳,唐敦双
(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性特征,又带有民族高校的特殊性特征。当前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生态道德认知与生态道德教育认知的缺失、生态道德情感意志与生态道德教育情感意志的缺失、生态道德行为与生态道德教育行为的缺失的问题。要结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与当前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坚持吸收与创新并举的方法,才能真正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
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性,又具有民族院校的个性,带有民族高校的特殊性。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学目标上,用系统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培育出适合全中国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产品”——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在教学对象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20岁左右的青年,属于“半个成人”时期,即生理成人、心理还没有成人。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在生理形态上已经成熟,生物结构的人已经发育成型,但是心理形态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独立与依赖、开放与封闭、自信与自卑的二元矛盾心理同时并存。三是在教学思想上,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人们对世界(自然世界与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之间所有关系的根本认识的总和,包含了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思维科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观为核心、以唯物辩证思维为本质,对自然、社会、人的根本认识的总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四是在课程设置上,根据2005年中国教育部联合中宣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目前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课程为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为民族高校的特殊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教学使命的特殊。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两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历史使命。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来源有两个特色:民族性与地域性。民族性是指民族高校大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由于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思想、行为与其他高校相比较,有极大的差异,如个性相对孤僻、思想容易极端、本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强烈等;地域性是指民族高校大学生(包括汉族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能力与其他高校相比较,也有不同的特点,如学习压力更大、学习难处更多、不善与人交往、欠缺创新认知与行为等。
2.教学职能的特殊。民族高校承担的主要教学职能是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专门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民族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独特的要求:正确的民族观、积极的人格。正确的民族观是指民族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党和政府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我国少数民族的特点;积极的人格是指民族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要有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生目的,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人生精神。
3.教学环节的特殊。因为民族高校教学使命与教学职能的特殊,使得民族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上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课程设置的不同,民族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必修课,选择性开设《民族区域自治法概论》、《中国民族概论》、《民族法学》等课程;其次是教学内容的不同,民族高校要结合学生的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得当的取舍;最后是教学形式的不同,根据民族高校学生的特色与人才培养的独特要求,选择适合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易于被接受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当前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生态道德教育内在的包含了生态教育与道德教育,兼有生态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又有道德教育的内涵与职能。生态道德教育超越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体系,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育者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平共处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思想认知、情感共识与行为方式。
当前,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背景下,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民族高校开展了许多方式的生态道德教育,使得部分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生态心理意识与生态行为活动。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在2009年经内蒙古教育厅与环保厅的批准,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专门进行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师资培训等工作;1996年,西南民族大学创立以化学学院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保护与发展协会。2001年,湖北民族学院成立环境保护者协会的学生社团。接着,中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的学生开展了动物放生、清洁校园、制作环保手工艺品、回收废旧电池、义务植树等多种多样的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生态保护活动。但是,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生态道德认知与生态道德教育认知的缺失。首先是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的缺失。民族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有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但是生态保护的自我意识不高。也就是说,大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谁来保护环境?没有明确的回答;有珍爱自然的意识,但是生态保护的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生态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认知的缺失。民族高校普遍没有开设生态道德教育的公共(必修或选修)课,只在相关专业开设专业(基础或方向)课,也就是说,只有部分学生学习了生态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知识,接受到了生态道德教育。民族高校大部分学生接受到的生态道德教育大多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公共必修课程。由此可见,民族高校领导与教师对于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生态道德情感意志与生态道德教育情感意志的缺失。一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意志的缺失。民族高校多数学生对生态的关注度是有的,尤其是对污染环境、残害动物等“生态危机”事件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展现了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感情。但是,多数学生捍卫生态的意志不坚定,由于从众心理的因素,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正确认知没有深信不疑的表现,更没有非做不可的意愿。更有极少数学生毫不关注生态,不管是对生态知识,还是对生态事件都持漠然态度,丝毫没有感情。二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情感意志的缺失。民族高校部分领导与教师,特别是相关专业(化学、环境学、思想政治理论等)的人士对生态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知识掌握程度高,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态度明确,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但是,也有部分领导与教师对生态环境知识、生态道德知识不甚了解,对于生态道德教育表现为既无情感,也无意志。
3.生态道德行为与生态道德教育行为的缺失。一是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缺失。民族高校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与生态文明情感,但是,大多停留在心理、思想层面,没有形成生态规则,没有生态生活、学习、消费的习惯,更没有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文明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民族高校多数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中缺乏生态道德的践行。二是高校生态道德行为的缺失。民族高校部分领导有一定的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与情感,但是,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力度不够,生态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进、培养、培训等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在建设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方面力度不够,生态校园环境没有真正建立、建设起来。民族高校部分教师具备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生态道德教育的热情与意愿,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践行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课外实践活动缺乏,没有将生态道德行为引向课堂外,对学生课外的生态道德行为缺乏引导。
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从以上对当前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当前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事业,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原则是事物依据的准则和基本要求。恩格斯指出:“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1]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要坚持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毛泽东的这段话阐明了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实事求是原则的涵义,就是要求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立足于客观现实,通过研究,找寻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内部联系。这里的客观现实,既包含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也包含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表现,尤其是特殊性表现。
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一方面,要根据民族高校在教学使命、教学职能及教学环节上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生态知识的传授与生态道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根据民族高校大学生在生态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的缺失表现,有目的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方向譬如旗帜,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3]邓小平的这句话强调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校的重要性。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两个方面的决定因素。一方面是由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性特征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教学目标是为我国各项事业输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由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决定的。民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事业,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虽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由此,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方向。
(三)必须坚持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两个主体”,即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教学时,“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使教学双方相互融合、相互启发、彼此促进,共同提高”。[5]
一方面,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这一主体力量不发挥作用,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融合,因此,要坚持发挥教师主体的作用,即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主动性是指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主动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主导性是指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由教师组织,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创造性是指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开拓、探索适合民族高校学生的多样化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学生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这一主体力量不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没有实际效果,呈现“虚无”的状态,因此,要坚持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即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主动参与性是指民族高校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道德知识的学习、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呢?个人认为,生态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如,结合每年的生态环保节日,3 月21日的世界森林日、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9月16日的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0月4日的世界动物日等,在校园中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生态环保活动;根据民族高校学生的特殊性,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家乡生态环境的调查,要求个人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四)必须坚持吸收与创新并举的方法
一方面,要吸收其他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优点。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时候,有诸多很好的作法。常见的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主干课程中深入挖掘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主要从理论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主要在人生观、价值观中阐释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从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生态法纪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我国生态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危机意识、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产生维护生态平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主要从党的十六大后关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论述中阐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对中国人民生态道德的需求,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为投身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结合民族高校的特殊性,创新自己的特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不仅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更要帮助民族高校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用系统论、整体论的思想去把握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民族高校学生-民族地区-全中国的关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不仅要阐明生态道德观、生态法纪观,更要阐明生态民族观,用生态民族观将生态环境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纪教育融合在一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不仅要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更要阐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产生的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激发民族高校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参与意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除了阐述党提出的全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任务,更要阐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性,激发民族高校学生用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服务于家乡、国家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自觉、自信。
另一方面,要吸收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优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传统体系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理论灌输的模式。课堂教学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讲解、学生学习的一种班级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一致、教学秩序稳定、教学效率较高等优点。理论灌输,即灌输理论,就是把思想、知识输送到需要的地方。“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最适合于维护其制度的思想”[6]由此可见,理论灌输方式的存在是必然的。
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结合民族高校的特殊性,创新自己的体系。如,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根据民族高校学生的不同层次(汉族与少数民族、预科与本科等),采用分级教学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级别的教学。在理论灌输模式中,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但是根据民族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特殊性,采用多种灌输方式,只要能为理论灌输服务的各种方式(研究式、问题式、讨论式等)都可以采用,尤其是要大胆地将少数民族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歌、寓教于舞等)融入这些灌输方式中,用民族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道德教育。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3.
[5]唐敦双.高校党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6](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董云虎,李云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65.
责任编辑:谭大友
G41
A
1004-941(2016)02-0173-04
2015-09-17
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特殊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JY021)。
袁琳(1974-),女,土家族,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唐敦双(1971-),男,土家族,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