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黄河三角洲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2016-03-15李硕雅
■ 李硕雅
“新常态”下黄河三角洲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 李硕雅
我国已进入由高速增长期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期的经济新常态,要想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使经济健康、持续,就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低碳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新常态 低碳经济 黄河三角洲
经济 “新常态”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我国已进入由高速增长期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期的经济新常态,要想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使经济健康、持续,就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不但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确保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亮点。目前,我国 “先污染后治理”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极大。在此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形势使然,既是发展所需,更是一种战略选择。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黄河三角洲 “实施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为此,低碳经济更是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主体,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更好地适应经济 “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保护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 (Strengths)
1.土地后备资源多
黄河三角洲有广阔的土地资源。2009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总面积2.65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88%,人均土地面积约4亩,是山东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占山东全省33.2%,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滩涂212万亩、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防潮体系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将逐步增加。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
2.自然资源丰富
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的100多种矿产中,该地区有40多种,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通过石油和天然气可以大大减少煤炭的使用,间接地减少了二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近900km,占全省的28%。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黄河入海口、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孙子故园、孤东海提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新能源的利用,相对于传统的电能,可减少很多能源的消耗。
3.区位优势明显
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塘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南翼,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都市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黄河三角洲地区面临着主动接受外来经济辐射、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4.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
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如东营市严格行业准入和源头控制,加大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监管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工业废水治理和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已完成16个,占全部项目的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63%、4.15%、4.61%和9.8%。全年完成老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70个,完成治理项目投资额9.5亿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性指标均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2012年,乐陵市以8.96%的工业用电负增长支撑了工业销售收入26.3%的增幅。在德州市能耗水平最低的基础上,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7%和9.3%。2013年滨州市万元GDP能耗下降3.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全年控制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减排项目87个。
5.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制造业发展迅速
截止2012年年底, “黄三角”共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92个,其中国家级32个,省级260个,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良种繁育、纺织、石油装备制造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09亿元,增长31%,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7.7%,比年初上升了1.9个百分点。2013年,东营市新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4项。高新技术企业94家,市科技型企业193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3.4%,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国际创新园获批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50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2013年,滨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5.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0家。滨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滨州市首家国家级孵化器。滨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审定。
(二)劣势 (Weaknesses)
1.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2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山东省的14.54%。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山东省经济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黄河三角洲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7.33%,低于山东省8.56%的平均水平;黄河三角洲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61.27%,比山东省平均水平高约10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1.39%,比山东省平均低8.59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而且通过比较不同县区市的产业结构。经比较可知,广饶县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70.6%,在各个县区中是最高的;利津县和邹平县的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63.7%和63.4%,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各个县市区中位于前列。而阳信县、惠民县和沾化县的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40%左右,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各个县市区中比重相对较低。
2.能源结构有待优化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东营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潍坊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耗过重,能源消费增长过快。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的煤炭消费量占全社会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为83.89%,电力消费量占77.35%。2012年东营市万元GDP能耗为0.73吨标煤/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滨州市万元GDP能耗为1.00吨标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82吨标煤/万元)。黄三角地区应坚持技改与节能并举,对高耗能行业进行能源审计,同时合理发展新能源。
3.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201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争取国家各类科技经费2亿元,占全省的13.3%。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0项,占全省的13.4%,专利授权达4821项,占全省的1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5亿元,在全省占12.1%。截至2010年底,黄河三角洲地区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8家,占全省的13.8%。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占全省的12.5%。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家,占全省的12.1%。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占全省的11.5%。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2家,占全省的11%。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地区科技发展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生态环境脆弱
首先,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晚,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草甸形成过程短,植被稀疏,生态脆弱,自我调节功能差,传统粗放经营式的农业开发,导致地力下降,加之农业建设投入不足,灌排河道年久失修,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等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环境的恶化。其次,黄河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然而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也为该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工业 “三废”。受产业转移的影响,外资流入多为能耗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剧了污染。而且黄河三角洲地区过境河流较多,承载了大量上游工业城市的工业污染沉积物。该地区地势平坦,污染物难扩散,植被少,多风沙,对空气中总悬浮微粒的影响较大, 加剧了空气污染。 最后,附近海域生态环境也日益严峻。随着近年来,胜利油田浅海气田的勘探开发以及小清河、潮河等上游污染源的大量流入,还有当地炼油、化工、造纸、酿造等工业污水影响,已对渤海湾这一 “天然渔场”构成严重威胁。可以说,黄河三角洲即是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承载体,也是东部海潮侵袭的承载体,不但承受着上游来水来沙的不稳定性,也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如若开发不当,黄河三角洲地区极易出现生态迅速恶化的局面,这也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必须提高低碳经济比重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黄河三角洲各个县市区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上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规模来看,邹平县的GDP总量接近700亿元,而寿光市、广饶县和莱州市的GDP总量都在600亿元左右,这些县市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大。 而高青县、 寒亭区、惠民县、沾化县、庆云县、阳信县的GDP总量低于150亿元,在黄河三角洲各个县市区中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各个县市区在经济规模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广饶县人均生产总值都超过10万元,人均GDP相对较高;而乐陵市、阳信县和惠民县人均生产总值不足3万,人均GDP相对较低。其中,垦利县人均生产总值约是乐陵、阳信和惠民的5-6倍。经过比较可知,垦利县、广饶县、邹平县、河口县、莱州市、利津县、寿光市、东营区、滨城区等县区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昌邑市、高青县、庆云县、乐陵市等县区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行政区域合作不协调的劣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山东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包含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而当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各行政区域之间缺乏发展规划的整体行衔接,资源利用的体质性制约因素突出,产业难以有效整合,区位优势被割裂,不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长远发展。
(三)机会 (0pportunities)
1.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战略决策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高效生态是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高耗水项目,推进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平衡,这是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生态的内涵、特征与低碳经济正相契合,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高效生态的重要途径。黄河三角洲作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突破经济发展难以避免环境污染的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是达到这一发展要求的重要抓手。因此,黄河三角洲应把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选择。
2.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其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3.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面对资源环境压力,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已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
(四)威胁 (Threats)
1.周边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黄河三角洲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大城市群地区的中央腹地。国家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等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周边地区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从环渤海大区域来看,黄河三角洲面临着周边发达地区对资金、技术、人才 “抽离效应”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技术上的保障。
2.经济基础薄弱
低碳经济无论从减少碳源还是增加碳汇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黄河三角洲地区相对来说还是欠发达地区。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科学技术支撑不足。
3.相关机制不健全
一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差,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对能源浪费、肆意排污者监管不力,节能减排的监管机制仍有待完善。二是鼓励机制不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配套政策不完备,财政扶持范围较狭窄,扶持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力度小;未形成支撑低碳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的一套机制;未形成鼓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废物排放的一套政策,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低。
4.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既不稳定的特点,随着经济建设活动的广泛开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危害较为严重。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加工以及事故因素等各个环节导致了土壤污染,化肥、农药以及污水灌溉使得氢化物、苯、酚等有害物质和铅、铜等重金属积累。再加上土壤盐碱化和海水入侵,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严重。20世纪末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面积不断加速萎缩。用于农业活动的湿地开垦直接占用了大量湿地,围滩造田破坏了湿地生物多样化,油田开发和交通建设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岛屿化。石油污染、工业 “三废”污染、 农业非点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使得湿地污染严重。
5.低碳经济前期投入巨大,短期效益不明显
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期投入较大。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高能耗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但如若真采取措施加以调整,能源体系则要相对应地产生变化来加以适应。短期内低碳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想使低碳经济能够充分发展,就需要进行较大的前期投入,在得到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也需要民间投资的支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基本路径选择。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被认为是发展低碳经济非常重要的工具。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以开展的。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要解决 (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问题,这正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引导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现实而又可行的选择,是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到 “循环经济”15次之多。在功能定位方面,规划要求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校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在发展目标方面,规划要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成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华泰工业园等16个循环经济示范园。目前,黄三角占山东1/10的经济总量,但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占比却较高。其中滨州市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已形成了以西王集团、香驰集团、滨化集团为代表的玉米、大豆及盐化等15条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批)、山东香弛粮油有限公司 (第二批)2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个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园区,21家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企业,2个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1个省首批推广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个省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5家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家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3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9家省环境友好企业,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低碳化
低碳农业指在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的过程中运用新能源、清洁能源代替碳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本质是发展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和效益型经济,其目的是实现高效率、 低能耗、 低排放和高碳汇。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土地资源中盐碱地比重较高,发展低碳农业是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客观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据统计,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所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农业系统排放率约为6.7%~20%,主要成分包括CO2、N2O和CH4等。如何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是迫在眉睫。黄河三角洲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低碳农业具有较大潜力。
2.积极发展低碳工业
黄河三角洲重化工业结构明显,石化等重化工业比重大,企业数量多。黄河三角洲地区共有26家企业入围“山东企业100强”,其中14家主营业务为化工,另有6家主要从事冶炼、橡胶、造纸生产。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落后产业升级以及提升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逐步降低高能耗和高排放的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如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产业、光电子、新材料等。
3.推进现代服务业生态发展
有资料显示,每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万元GDP能耗就相应降低1.3%。依据地区情况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黄河入海口、红色旅游、滨海旅游度假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线路。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孙子文化旅游区逐步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物流业;逐步完善银行、保险、证券等区域金融服务体系。
(三)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
降低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在能源构成与消耗中的比重,对高耗能行业能源审计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行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发展低碳能源,是降低依赖煤炭消费程度的必然要求。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品种相当丰富,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黄河三角洲是风速较大的地区之一,现已建或在建鲁能、国华瑞丰、大唐、华电国际等大中型风力发电厂10余座。黄河三角洲属于中国太阳能资源Ⅲ类地区, 年均总辐射5000-5850MJ/m2太阳光照的强度和时间较全国其他地区具有明显优势。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全区地热资源总量折合标准煤相当于125× 108m3,其中地下热水总储存量就达到4570亿m3,可开采量超过750亿m3。黄河三角洲生物质能主要以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利用为主,近年来也发展迅速。这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黄河三角洲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增加植被覆盖,增强碳汇能力
有研究表明,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因此,我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通过植被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应积极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利用自然方法减少二氧化碳,提高环境质量。东营市先期实施造林35万亩的11处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已完成造林21万亩。再建设沿黄200平方公里生态林带,规划建设175平方公里沿海生态林带。滨州市2012年新增造林22.7万亩,新建万亩林场6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8.7%。
(五)制定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体系
为研发和使用低碳技术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与支持。比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区域,在其发展规划中提出, 要充分运用价格、 税收、 财政、信贷、土地等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和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和规范,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研究开发新能源、 新材料、 新医药、 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环保产品等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在重点领域组织公关,组建跨领域、多学科的科技队伍,推动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并鼓励多途径建立碳基金,即不仅仅依赖政府,还应吸收民间基金。
参考资料
1.邹美玲.黄河三角洲风能资源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2.
2.张志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发行,2013.
3.魏建,李少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2013.
4.刘传江,凤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5.东营市统计局.《滨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滨州市统计局.《滨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孙铁铭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