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区域性科创中心构建研究

2016-03-15王新军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5期
关键词:济南科技人才

■ 王新军



济南区域性科创中心构建研究

■ 王新军

山东省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打造济南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经过多年发展,济南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已经具备了建设济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定基础。

济南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性

(一)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系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布局,牢牢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济南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方式不优是面临的突出矛盾,依靠要素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换到以创新驱动为主、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优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上来。在济南进入新常态、再出发的新阶段,系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省委赋予济南的使命,是济南抢抓重大机遇、贯彻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省委部署、担当首位城市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打造济南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大意义。

(二)助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同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基地,聚集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团队,涌现出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济南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是为了实现济南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从辐射范围看,从小处看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如果把辐射范围放大点,则是全省乃至更大的范围。日前从济南现实来看,建设济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同发展,破解济南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应当成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为此,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以建设济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加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创新产业对接、布局和创新链条的打造,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济南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服务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破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难题抓手

建设济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济南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设济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重大科技需求,面向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战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方面,济南市委市政府已经做了相应的部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当务之急是抓落实。在落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有更大的创新热情,得到开展科技创新的实惠,取得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努力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新路。

济南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创新基础比较牢固

1.科技资源日趋丰富。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科技人员总量60余万人,居全省之首;目前驻济高层次人才中,两院院士8人。全市现有高校39所(加成人高校和社会办学共66所);拥有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00余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5个(国家级3个、省级142个),其中,浪潮集团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成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力诺集团成立首个国家级太阳能光热利用企业技术中心,齐鲁制药获批建设国家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工程实验室,重汽集团获批组建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列入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计划,济南高新区成为大平台建设的中心区和主要的成果转化基地;拥有企业技术中心282家(国家级23家、省级78家)、工程研究中心54家(其中市属32家、国家级7家、省级15家),拥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3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9家)。

2.科技投入稳定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81%上升到2015年的2.13%。市本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由2010年的114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9440万元;年均增长14.1%。截至目前,拨付资金1.55亿元,按计划类别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拨付6670万元,其中领军企业关键产品提升计划3770万元,小巨人企业关键产品提升计划1200万元,金种子企业关键产品提升计划1700万元;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安排资金1330.8万元,其中,科技人员创业支持计划300万元,人才引进跟踪支持计划180万元,临床医学科技创新计划500.8万元,农业科技特派员计划150万元,软科学计划200万元;公共平台建设与孵化器专项安排资金700万元;政策引导计划与专项资金安排6726万元,其中市财金集团与科技金融专项资金5000万元,专利实施促进专项资金1100万元,创新谷支持专项500万元,机动应急经费126万元。“十二五”以来共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863项、资金14.7亿元。

3.科技金融创新不断加快。2014 年4月,成立了济南首家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齐鲁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科技投资基金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500万元发起设立了总投资2.5亿元的华科创投,成为全市首支政府引导的产业投资基金。2015年以来,与山东省科技厅等合作设立了首期出资1亿元总规模3亿元的山东科融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济南市初创期科技企业;发起设立了济南园梦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济南市政府与山东省科技厅、山东大学、以色列英飞尼迪集团等联合签订备忘录,拟发起建立20亿元规模的山东工研院产业基金。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业务不断扩大,3年来与合作银行共为企业贷款近千笔,贷款总额31亿元。

4.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4年底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2524件和2609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4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九阳股份“快速制浆的豆浆机”入围中国专利金奖,实现零的突破。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济南市24年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空缺。济南二机床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精密复合冲压成形机床创新能力平台建设”、“汽车车身大型智能冲压生产线”两项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对提高我国冲压技术研发水平,推动国产汽车工业装备自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济南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13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19家和29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1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19个百分点。科技园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截至目前,建立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2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其他基地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4个,国家级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6家,各类孵化器基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400余家,为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310”科技示范工程,加快了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持续增长,利用高新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改造提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部分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或再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废水废气排放量。

3.社会管理模式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加快了济南市信息化、城市化建设步伐,改善了应急保障系统、社区服务体系,提高了人口素质、医疗卫生水平、公共安全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1.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类研发机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建立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大型仪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六大公共资源共享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放,逐步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办法,推动省市相关科技政策配套联动支持力度,提高了省城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整合省城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截至目前,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入网单位达125家,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入网仪器数达1700台(套),涵盖了济南95%以上的科技领域。

2.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吸引一批人才,带动相关产业的多层次立体式产学研合作框架,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省“百千万”科技合作创新工程和“天使”创业基金计划,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目前,济南市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聘请院士等高层次专家指导和参与济南市科技战略决策。

(四)创新环境日趋优化

1.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建立完善了部门及县(市)区协作互动工作机制,构建了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主体“六大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设立了科学技术最高奖,奖励力度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2.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实施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培育、扶持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能够显著提升济南市自主创新水平的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实施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激发创新意识、普及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重点实施“5150”工程、“泉城学者”建设工程、“青年科技明星计划”、“留学人员创业计划”和“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目前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0人,泰山学者6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1人,齐鲁首席技师52人,泉城特聘专家(“5150引才计划”入选者)411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83人。同时也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期权和股权激励、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保护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但也应当看到,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创新亟待深入,传统产业升级任务艰巨,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扩张仍需加快,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居全省第一,但产值仅居全省第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985家,仅为青岛(4603家)的43%,少于菏泽(2647家)。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知名品牌产品较少。三是省会创新资源发挥尚不充分,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仍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产学研合作层次较低,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济建分支机构不足,科技开放合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像济宁这样的三线城市引进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等多个高端研发服务平台,而济南对于科技资源的引进和扶持还相对沉寂、力度不大。四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少,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短缺,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五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财政资金和金融贷款在科技活动中比重偏低,规模工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R&D 占GDP比重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处于中下游水平。六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等。

建设济南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各省市都把科技创新确立为“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之一,相继出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就是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济南应当抓住机遇,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打通社会投资参与济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通道,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把投资发展的重点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路子的重要方面,引领产业向“高精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实现济南跨越发展。

(二)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机遇,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和个人科研课题选择权,探索研究体现科研人员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企业兼职兼薪。探索建立科研院所创新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撑,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协同攻关。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使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科研决策权。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打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界限,建立跨界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贯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创新平台。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加快成长。积极贯彻国家有关要求,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落实国家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三)扩大合作交流打造创新高地

面对科技资源跨国流动、创新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趋势,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推进济南-德国科技创业中心、济南-硅谷科技孵化器建设,开展中以、中乌、中新等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市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联合攻关。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等方式,推动济南市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积极打造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济南品牌,深化创新对话机制,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海外技术、人才和资本到济南创新创业,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济设立研发机构,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区域创新高地。

(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桂素

猜你喜欢

济南科技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