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分析
2016-03-15杨玉秀
■杨玉秀
京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分析
■杨玉秀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协同发展关系。而京津两地由于产业定位的互补和错位,二者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具有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要想做好天津的先进制造业和北京的高端服务业之间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冀经济圈的一体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同时要加强天津先进制造业自身的聚集和吸引能力。
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具有协同发展的关系。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京津统属于京津冀经济圈,二者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在产业定位上具有互补性和协同性。天津定位于发展先进制造业,而北京致力于发展高端服务业,这种地理位置关系和产业定位关系决定了二者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具有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关系
(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具有的紧密关系,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可以分为四种观点:即“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和“融合论”。(1)需求论。该观点认为,服务业处于需求地位,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服务业则是先进制造业的补充,因此服务业的发展依附于制造业的发展,是处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持有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如,罗森和拉 马 斯 瓦 米(Rowthorn and Ramaswamy,1999)、古埃列里和梅利恰尼(Cuerrieri and Meliciani,2003)等。(2)供给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供给主导地位,是先进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和竞争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如,马库森(Markusen,1989)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引入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机理,认为中间性服务投入具备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可以降低制造业成本而提高其效率。(3)互动论。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互动”的关系,即两者互相提供需求和供给,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促使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程度加深。如,朗索瓦(Francois,1990)指出,随着市场扩张,厂商数目和生产规模会相应扩大,促使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的效应,因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互动发展的关系。(4)融合论。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到其高阶段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对中间服务性投入的需求越来越多,并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两者之间的边界渐变得模糊,而信息技术成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
现实中,作为市场供需的两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逐步呈现出相互服务、相互支撑的协同发展关系,二者通过技术、人才、资金、组织、制度、文化、区位等一系列产业要素实现协同发展。目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认可。因此,除了上面四种观点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认识到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具有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二者之间是呈现协同发展的。
(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关系
迈克尔·波特(2003)指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和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即需要有高端服务业与其相匹配,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端制造业对其的需求。对于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若依照传统的分析方法,两者将是“结构化”的组成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条件下,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依托的技术进步使得二者的产业关系突破了这一“结构化”的局限,两者将是全新的“协同化”关系,产生协同演化的效应。协同理论认为,一切研究对象都是由“组元、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发生作用,整个系统形成新的系统效应。而作为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二者之间通过技术、人才、资金、制度以及各种企业(产业)集群、中介结构和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这个整体基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并借助于物质流、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价值流等形成一个具有动态成长过程的经济系统,其中这两种子系统之间将会产生协同发展效应。随着先进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专业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必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之,现代服务业又进一步支撑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与优化。同时,随着产业要素的优化集聚,又可以促使新兴产业的诞生,实现产业孵化。因此,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的过程便是两者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层次、高质量及高级化的过程,属于产业之间的协同演进。
京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二者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1.地缘关系
京津两地相距仅100多公里,两地之间交通便利,区域内京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信息通信等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正在迅速推进,京津两大国际都巿之间的“半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因此,两地之间不论是在人员往来、技术传递还是在物资运输上都具有便捷的优势。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讲,两地之间的经济往来相比那些距离较远的城市来说,更具有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近距离的城市关系更容易促使两者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空间聚集效应。而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本就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协同定位、协同发展的趋势。德森(Anderson,2004)研究指出,由于时间的可达性,制造业企业可以从较近距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那里获益,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存在协同定位的趋势,二者在近距离里更容易形成聚集。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服务业能够显著带动制造业的升级,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发展为高端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形成高端服务业的聚集,最终形成二者联合的大聚集。
2.产业发展和定位的错位与互补
从三次产业构成上看,北京的服务业是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北京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具有现实基础。而天津是一个工业城市,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相对发达,历年来一直占据天津GDP的半壁江上,甚至更多,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天津的支柱产业。因此,京津两地在产业发展上原本就有差别,产业发展上不具冲突性。而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国家对京津之间产业发展的定位更加明确,如2015年3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规划纲要对三地的发展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其中,在产业发展上北京被定为科技创新中心,主打发展以高端技术为基础的先进服务业,而天津则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是天津产业发展的重点。这就意味着京津这种分别以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为方向的产业定位已经进入到国家的层面,这种定位再次从制度层面上降低了京津两地产业发展之间的冲突,避免了产业布局和发展的雷同。而制造业和服务业本身具有协同发展的优势,两地之间这种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定位为两地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3.京津冀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展,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目前,三地之间已经取消了电信的长途费用和漫游费,还将逐步建立交通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环境一体化、检验检疫一体化。为了促进人才流动和共享,京津冀三地也制定了人才共建共享措施:如,共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职业任职资格相互承认以及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与衔接。而京津两市也于2014年8月在京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根据协议制定的9个方面、30个重点领域内容,两市将进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这9个方面的内容是:协同建立规划编制合作机制、协同构建互联互通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协同改善生态环境、协同打造合作示范区、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协同深化口岸合作、协同促进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协同推进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协同完善合作工作机制和建立两市协商机制。随着这些协议和举措的逐步实施,京津将会实现交通市场一体互联、产业发展错位互补、生态环境联防互惠,真正实现协同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建立和发展,将为京津两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1.有利于京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具有协同发展的优势,二者之间在空间上近距离的聚集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具有协同发展效应。京津两地的主导产业分别是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地将要分别打造成高端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而不论是高端服务业还是先进制造业,都不是能孤立的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相互需求、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决定了二者之间只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空间上的近距离聚集,更表现为二者在发展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在政策环境上的相融性、在要素需求与供给等多方面上的自由流通。因此,京津两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协同发展、两地之间建立起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两地产业更好的发展的。
2.有利于建立起京津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
协同创新是复合系统中各主体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协作而实现对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系统运行机制不断进行改进,从而形成新的协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持续性升级,产生单个子系统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创新效应的过程。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系统中,通过协同创新,先进制造业子系统获得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更高的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业系统则据此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协同创新的过程是动态演化的,最终的结果是实现整个产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京津之间实现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在这两种产业之间建立起协同创新的机制,从而促进这两种产业的不断升级。
3.有利于京津经济的快速发展
京津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有利于京津两地资源的集聚,提高京津冀经济圈对资源的吸纳能力。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当不同的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存在着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的原则驱动下,产业势必会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而北京一向是服务业相当发达的地区,高端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聚集,而天津的工业基础好,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在建设之中,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集。这种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较高程度的发展和聚集,本身就对资源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而当这相互毗邻的两地在产业上实现协同发展,在政策环境相互融通的情况下,相当于将各自独立发展的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合拢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大集群、大聚聚。这必将大大提高该区域的产业聚集能力和对各种资源的吸纳能力。吸引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物资向该区域聚集,从而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京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京津冀经济圈尤其是京津两地的一体化发展
目前,京津冀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已经在逐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基础设施网络、城镇体制、产业布局以及合作机制等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基本格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方面存在着行政壁垒,导致地区间协同规划、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障碍。而资源尤其是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在北京,三地之间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三地之间协同发展的障碍。因此,到目前为止,京津冀经济圈协同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三地政府加大合作力度。然而,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仅仅依靠地方政府之间的自主合作,局限性还是很大,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力度进行推进。首先要加强三者之间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建设,从制度上对各种一体化合作机制进行约定和规划,推动制度协同。其次,加强各种共享平台的建设,如人才平台、技术信息平台以及其他资源共享平台。再次,建立统一开放的规范化市场体系,推进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积极解决技术创新、市场准入、人才和资金使用的相互协调等方面的问题。要想有实际效用,所有这些一体化建设举措要落到实处,而不能是空泛的条框和文件。当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三地的协同发展战略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京津两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环境。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两地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信息技术不仅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为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网络,有利于解决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种制度和技术性障碍,促使这两种产业间借助于信息技术形成网络化的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因此,要想促进京津两地之间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就需要大大增强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通过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整合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资源,调动研发、中介服务和系统集成等多层次互补的专业化技术力量,建立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网络化合作平台,实现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无缝对接,从而提升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水平,建立起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加强天津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和吸引能力
两种产业之间协同发展,需要二者之间能够相互协作、相互需要、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共同的更高的发展。发达程度相差较大的两个地区、两种产业之间,不论是在对产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和衔接上都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不是表现为一种产业难以适应另一种产业发展的需要,就是表现为另一种产业的发展对一种产业没有产生足够的需求。这样,就很难使得二者之间产生协同发展效应,而只能是各发展各的。在京津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上,也需要避免这种差距问题的产生和影响。相对而言,北京的整体经济水平较高,服务业很发达,而天津的经济水平稍差,制造业尤其是是先进制造业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并不是很强。因此,要想做好京津之间这两种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于天津来说,就是需要增强其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和对服务业的吸引能力。而实现产业的聚集是提升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吸引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除了京津两地在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方面提供的硬件支持外,天津也更应该注重自身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聚集水平,建立各种创新园区、技术园区,实现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聚集,提升制造业自身的实力和吸引力。
参考资料
1.曹东坡,于诚,徐保昌.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机制与实证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3):76-85.
2.叶春华,许露等.IET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机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8:52-57.
3.时英,胡磊.人力资源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互动关系——以山东半岛为例[J].商业研究,2008(5):108-112.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