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方象瑛序体散文的价值

2016-03-15王成

武陵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坛文人

王成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论方象瑛序体散文的价值

王成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清初文人方象瑛的序体散文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及文风变化、纂修明史等情况,也呈现出清初钱塘诗人们交游、唱和活动;清初文人尚编选文集、杂著与喜作族谱等文坛风尚,在其序体散文中也有所体现。方象瑛的序体散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清初的文坛生态。

清初;方象瑛;序体散文;价值;文坛生态

方象瑛(1632—1702年后),清初著名文人,字渭仁,号霞庄。浙江遂安(今淳安)人。著有文集《健松斋集》(二十四卷)和《续集》(十卷),存诗文一千余篇。在清初东南文坛,方象瑛声名甚重,与毛际可并称“方毛”,又与毛奇龄、洪若皋、王嗣槐、丁澎、王晫合称“西湖六君子”。

方象瑛作有260多篇散文,包含序、记、辞赋、传记、书信、题跋、墓志铭、祭文、论辩等文体,得到了时人的高度评价,如陈廷会评曰:“渭仁文其源实出于周秦汉魏间,渊博高古,卓然极文章之盛。”[1]11张烈论曰:“其文宗尚韩欧,性情有过人者。每上下古今人行事,反复感慨,意绪怆然,至于友朋离合之际,悲继以欢,尤三致意焉。”[1]4梁允植云:“大抵原本于先秦两汉,而出入唐宋大家间。”[1]10等等。

方象瑛创作的序体散文有125篇,占其散文总数的近半,主要有诗文集序、赠序、集序、寿序、杂序等类型。序主身份多样,有清初政要权贵,如冯溥、严沆;亦有文人学者,如施闰章、毛先舒、姜宸英、王嗣槐、毛际可等;有遗民隐逸之士,如孙枝蔚、陈廷会;更有门人后学,如马教思、孙懋嘉等。这些序文不仅代表着方象瑛的文学成就,更是清初文人生活、文坛的一个缩影,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给予深入探讨。

一、反映方象瑛的人生历程与为学为文

现存关于方象瑛生平经历、性情气质、为人为学等的文献资料,简略而语焉不详。如《清史稿》对方象瑛的介绍仅百余字:“方象瑛,字渭仁,遂安人。康熙六年进士。试鸿博,授编修,典试蜀中,寻告归。象瑛性简静,早慧,十岁作《远山净赋》,惊其长老。致仕家居,望益重。邑有大利弊,则岳岳争言,岁省脂膏万计,邑人建思贤祠祀之。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2]13345这段文字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方象瑛最基本的情况。

翻阅现有可查的文献史料,如《清史列传》、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清诗纪事》等,对于方象瑛的介绍不出《清史稿》所述。方象瑛所作《七十自序》为现存最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经历、性格禀赋、为官归家等情况的文献资料。对于方象瑛这样在清初文坛享有较高声誉的文人,能否深入挖掘生平资料,直接影响到其文学研究。

首先,《七十自序》向我们提供了方象瑛的生平经历,其一生重要的历史阶段都清晰地罗列了出来。

余幼服先大父庭训,九岁能文,十二学为诗歌小赋。十四为诸生,三十二始举贤书,三十六成进士。中间需次选人。四十八,应博学鸿辞举,蒙恩召试,官翰林,在史馆七年,积劳成疾。会当量移,即乞假归里。盖自乙丑迄今,家居十有七载矣。[3]408

其次,《七十自序》道出了方象瑛的性情、喜好。《七十自序》云:“生平淡素,无声色货利珍玩博奕之好。自论交四方,日以文章朋友为乐。诸君子征诗索文,挥毫立应;其以文来赞者,亦倾接无倦容。”[3]408方象瑛在很多文章中均表达了自己好友乐文的性情,如:“余文章朋友外无他好”“余生平以文章朋友为乐,湖山集,往往见于篇章”[4],等等。

再次,《七十自序》反映了方象瑛积极为乡里谋福利的善举和厚重的人品。《七十自序》曰:“往辛未秋,余虚度六十,阖邑五十七里以余向年条列利病,颇裨桑梓,公制屏幛为寿。余意乡先生初度,从无里民称祝,固辞不获。”[3]408“还山以来,薄田不过三十亩,旧屋数椽,檐楯未具,而丝粟之入皆尽于葠药。仰屋旁皇,何能堪此。然淡泊自甘,一切干请概行谢绝,足不入公府,亦不投公门一字。”[3]408方象瑛辞官归家后,生活穷困又疾病缠身。《自题所之草》云:“予冷署十年,沉疴三载。里居以来,乃复加甚,葠药之费,贫既以病而增,而愁闷相乘,病且因贫而剧。”[5]在这种情况下,方象瑛仍能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人品之重可见矣。方象瑛中进士后,曾家居十余年,期间积极为乡里谋命,“条列利病,颇裨桑梓”。详情有史料可查:

需次家居时,邑多粃政,适旧令升任,士民环聚鼓噪。(方象瑛)亟往理论,许以条列上陈,众始解。令馈金以报,峻却之。旋与仲兄象璜吁当道,得允所请,岁省脂膏万计。新令至,以暮夜金,俾缄口邑中事,坚拒勿受。有狱将具,欲置之死,务得荐绅公,呈案始定。令遣人数四恳,拂衣起曰:杀人媚人,天道何在。事遂寝。某出狱诣谢,辞,不见设座,再拜而去。[6]

方象瑛举博学鸿儒科,进入京师文坛,在史馆纂修《明史》,他的序文也透露了关于修《明史》的一些信息:

余自己未五月奉命修《明史》,以监修徐公未至,十二月十七日开馆。明年正月分撰《景帝本纪》,景泰、天顺、成化朝臣传王翶、于谦等。辛酉六月,暂分天启、崇祯朝臣传顾大章、朱燮元等。壬戌四月分隆庆、万历朝臣传梁梦龙、许孚远等,计七十六传。又陈检讨维崧殁,昆山徐公属续构王崇古等八传,睢州汤公属补邓廷瓒、胡拱辰二传,通八十六传。[7]

此序文最大的价值在于,确切指出了史馆的具体开馆时间,以及方象瑛分撰《明史》“人物传记”的详细分工。方象瑛作为翰林院编修,亲自参与纂修《明史》,其序文提供的材料,真实可信。

方象瑛的序体散文也一定程度地体现出他为文风格与嗜好的变化。如:“忆余壬辰、癸巳间,雅尚诗余,每当鸟语花明时,辄题小令数阙”[8]、“往与会侯读书语石,书卷而外,间作小令自娱”[9]、“余自甲午以后,不复留心诗余者三十余年矣”[10]等,说明顺治九年、十年(1652—1653年),与毛际可等读书语石山时,方象瑛创作了很多词;从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后,再没有创作词,在文体创作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今观其《健松斋集》,也没有收录一首词作。再如:“生平所嗜颇尚雅健,绝不喜拖沓之习”[11]、“犹忆余少时雅尚声华,间为古文长篇,苦于束缚排比。迩年来从事秦汉八家,然落笔为齐梁体制,已无复向时声偶矣”[12]44、“余生平不喜讲学,窃谓学不在讲,讲则为学必不实”[13]等,反映了方象瑛为学为文的嗜好,而嗜好决定了题材取向、风格特点等。方象瑛的文章,尤其是文集序,甚少谈及作诗撰文之法,是与他的为学追求有着密切关系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方象瑛的序文比较完整地呈现出他的生平经历、性情人品及文风、嗜好的变化等,为我们深入研究其作品,探讨他在清初文坛的地位及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记载清初钱塘文人的交游

康熙十三年(1674年),方象瑛同毛际可为避兵乱携家侨居钱塘,期间与毛先舒等西陵(西泠)诸子交游唱和,极一时东南文坛之胜。方象瑛曾言:“余侨居武林,一时名流皆得握手论交,欢然如故旧”[14]、“余侨居钱唐三年,士之能诗文者必访而求之”[15]、“余侨居钱塘,诸君子诗文赠答,极一时之盛”[16],等等。方象瑛序文所言之“名流”“诸君子”,包括“浙中三毛,文中三豪”的毛先舒、毛际可,“西泠十子”的毛先舒、陈廷会、孙治,“佳山堂六子”之一的王嗣槐,以及王晫、俞士彪、诸匡鼎、徐汾、丁潆、顾有年、陆进、吴仪一等,均为当时文坛知名文人、学者。

方象瑛与钱塘诸文人不仅诗文唱和,过从甚密,其中大部分人与方象瑛互序对方文集,成为交游的一个鲜明体现。如王嗣槐称赞方象瑛根基深厚,勤奋好学:“幼习举业,浸淫于六经先秦唐宋大家之书;及成进士,入仕籍,尤以其学力沉酣纵恣于诗歌古文辞,其植根也厚,其舒荣也茂,日引月长,不知其所造何极。”[17];方象瑛为王嗣槐文集作序,有言曰:“少工六朝之学,属词比事,铿然若出金石;迩始弃其所有,肆力为唐宋大家之文,如天马行空,不可羁捉,又如瞿塘峡水,四十八滩,迅利无比。”[12]44方象瑛捕捉到了王嗣槐前后文风的变化,以意象批评法高度赞扬了王嗣槐诗文取得的成绩。再如徐汾,评方象瑛诗集《四游诗》曰:“王制曰: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左传季札聘鲁请观列国之乐。方子早树风声,为时取则,推敦厚之教,不可一日无诗。本采风之义,不可一地无诗。思令名之重,不可一游无诗。”[18]方象瑛对徐汾的词集也给予了高度认可:“或触境以典怀,或缘物而托意,不必皆出于悼亡,而一往情深无非悲感觉。”[19]这些序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集主人的为学特色和为文风格,为后人研究提供了素材。

相比于互序文集,雅集更能体现出文人的交游及文学创作活动。雅集,即文人雅士诗酒唱和、交流思想的集会,带有很强的交友功能和娱情性质。文人雅集的历史悠长。三国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集会”,乃文人雅集之滥觞。东晋“兰亭雅集”,成为文坛佳话,致历代文人争相效仿,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雅集,如宋代“西园雅集”、元明之际“玉山雅集”,等等。到了明末清初,文人之间的大小雅集更是不胜枚举。

思古之会,稚黄诸子招饮也;斐园之召,则仲昭、丹麓、荩思、瑹符诸子也。诸君皆西陵之秀,余得遍识而定交焉。樽酒相邀,不问宾主,其人同也;论辨诗文,盱衡今古,虽促膝雄谈,言不伤虐,其情同也。赴思古时,值荩思偕往。顷发三桥,复遇武令,遂拉之舟行,相顾而笑,若互易然,其事同也。然又以不必尽同为快。倘务循一辙,是千古游时必兰亭景、必金谷趣、必西园而后可耶?思古门巷萧寂,以静胜;斐园泉石亭台、松栝竹木,以遥旷胜。远望西湖,两峰宛然,几席茭渚,麦畴黄绿相映,则境不必同。集思古者九人,略具杭睦之盛;兹游则十有六人。[20]27

“文人雅集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人群的集会,关键在于集会人群的文人身份,以及这个群体对‘雅’文化的崇尚。”[23]斐园会参与者均为当世文坛才俊,“诸君各分体赋成”[20]27,“渭仁为序,会侯为记,与百为启,荩思为连珠,武令为赋,瑹符为四言诗,驭鹿、亶贻为五、七言古风,子容为五言排律,崇翰为五言律,升秀为七言绝句。牛侯、蔚湘、丹麓以事先去,分赋七言律、七言排律、六言绝句。祖望不至,分赋乐府。东淇及兄武功以他出不与,一为北曲,一为七言古”[22]44,“雅”韵浓郁。

两次雅集之于侨居钱塘、“文章朋友外无他好”的方象瑛来说,无疑给了他极大的精神慰藉,也使他与西陵诸子“遍识而定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康熙十六年(1677年),方象瑛赴京候补中书舍人,临行时,诸多友人赋诗相赠,方象瑛作《和韵留别西陵诸子》,诗句“惆怅良朋会晤稀”抒发了离别的感伤之情。在京期间,方象瑛亦十分怀念西陵诸人,作《怀西陵诸子》,其一曰:“怀思寄何所,乃在东南隅。忆昨苦迁播,卜宅江门居。良友悦情素,结志存诗书。文章陋八代,诗篇追黄初。清樽卜昼夜,分赋人人殊。乱离成契好,岁月良不虚。别绪岐南北,执手怅踟蹰。长安夏复秋,渺渺空愁予。”[24]从诗歌可见方象瑛对于西陵诸人的深深思念,“良友悦情素”“岁月良不虚”“渺渺空愁予”等诗句是方象瑛真性情的折射。侨居钱塘虽只三年左右,但对方象瑛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三、呈现清初文坛风尚

清代文人选编诗文集、杂著在当时是一种风尚,出现了众多影响后世的诗文集、杂著等文献,如邓汉仪《诗观》(初、一、二集)、张潮《虞初新志》与《昭代丛书》、王晫《今世说》与《檀几丛书》(与张潮合编)等。杜桂萍师认为此现象“深刻影响了一代文学风尚与文化生态”[25]。方象瑛的序文,就展示了部分清初文人编选文集、杂著的情况。

清初古文家姜宸英感于《昭明文选》未能完全做到“著时代之升降、究作者之归趣”[26],遂编辑《选诗类钞》;钱塘文人诸匡鼎择选古文长短篇,先后成《今文短篇》《今文长篇》二书;张远辑录杜诗,成《杜诗会萃》;邓铚集录杜甫诗,成《集杜诗》36卷;徐汾“体仿《世说新语》”,编选《闻乘》,成为“有明三百年汇所闻而笔之者”[27]26;丁灏集友人投赠之诗文,“类而辑之,寇以御制,凡若干卷,甄奇录异,无美不搜”[28],成《昭代文选》一书。方象瑛对这几部书均有序文,从编选目的、编选体例、书稿内容、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作了解说,对于著述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呈现出了清初的文坛风尚。

方象瑛的创作活动、对文坛风尚的追求与把握,无疑是清初文坛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史稿》及《清史列传》均记载方象瑛有《松窗笔乘》(亦名《松窗杂述》)三十卷。方象瑛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及自己撰有此书,如为徐汾《闻乘》所作序云:“余尝有《松窗杂述》一书,纪数十年来耳目所经之事。”[27]26再如回复王晫的来信,言明自己“向年家居时,曾辑《松窗杂述》一书,略记迩年闻见之事”[29]180,并认为《松窗笔乘》可供王晫参考,“中有数条可采”[29]180,可见此书和王晫《今世说》在题材内容是有相似之处的。

《健松斋续集》卷一有文《〈松窗笔乘〉自序》。这篇序文十分珍贵,提供了关于《松窗笔乘》的诸多信息。方象瑛撰写《松窗笔乘》的目的是,己知而人亦知者,“订疑考异”;己知而人或不知者,“开卷有益”。由序文可以大胆猜测此书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作者为官京师,“追随名公巨卿间”,所得海内鸿儒名士之“习闻掌故”。《〈松窗笔乘〉自序》云:“戊午应召阙下,获交海内诸君子,联床并辔,资益颇多。已,滥竽史馆,追随名公巨卿间,益得习闻掌故。”[30]390清梁章钜编《楹联丛话》所录一则《松窗笔乘》材料可略见端倪。

《松窗笔乘》云:“尤悔庵侗著‘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流传禁中。世祖知其为徐立斋业师,因取观之,叹为‘真才子’。及官翰林,尝偕诸儒臣进平蜀诗文。圣祖见其名曰:‘此老名士。’悔庵以此二语刻堂柱,左曰‘章皇天语’,右曰‘今上玉音’。极文人之荣。”[31]

尤悔庵即尤侗(1618—1704年),字展成,号悔庵。江南长洲(今苏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松窗笔乘》记载的是,尤侗以制义《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被顺治帝誉为“真才子”;康熙朝时,尤侗进呈《平蜀赋》,被康熙帝称为“老名士”。尤侗把顺治、康熙的赞语刻于堂柱。《松窗笔乘》这则材料对于研究尤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二类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方象瑛典四川乡试,接触与掌握的一些“土风”“物产”“幽奇荒僻之事”。《〈松窗笔乘〉自序》言:“癸亥奉使蜀中,西出秦晋,东下夔巫,跋涉江淮齐鲁之境,以至还朝,往返二万余里,中间登眺山川,放览古今名胜,所接贤士大夫,询其土风,详其物产,以及幽奇荒僻之事,盖到是而舟车所至,身历目观者为不少矣。”[30]390

第三类是方象瑛访医于各地之所见所闻。方象瑛在史馆前后七年,积劳成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方象瑛辞官归家不复出,但一直疾病缠身,遂“访医四方于白门豫章汴宋闽南”[30]390。访医期间,所闻所见益广,象瑛“恐日久易忘,暇中类而笔之,凡二十八卷”[30]390。

《松窗笔乘》的内容可能远不止这三类,应该会有更多、更为详实的关于当时京师名流们的“习闻掌故”,以及蜀地、访医四方等风土人情的记录,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惜文稿已散佚失传。

清初士人对撰写家谱十分热衷。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文本形态。清代士人积极撰写家谱,修谱之风盛行,遍及各家各族,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是多次重修和续修,“修谱成为各宗族活动中之重要大事”[32]。但是士人撰写家谱时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攀援蔓引,动侈华胄,甚且舍先世之源流,徇他人之祖父。绘为遗容,撰为传赞,自欺欺人,恬不知耻”[33]35。

方象瑛对此深恶痛绝,语气激昂,批驳不遗余力。方象瑛认为,撰写家谱意义重大,“家之有谱,所以传信,使人知祖宗所自出也”[33]35、“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所以昭信纪实,重本笃亲,使后世子孙不敢忘所自也”[34]31。由于家族枝分派衍繁富,所以系序容易混淆,如果不笔之于谱,可能“将数世以还,茫然不知祖考所自出,或相视如秦越”[34]31,所以,“家谱之作于蕃衍之日者诚亟,而作于迁析之初者尤不容缓也”[34]31。

与修谱相应,聘请当时有名望的人为家谱作序,也是一种风尚。方象瑛可谓当时的名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朝为官时,“在迁诸臣,入参政,出宣王言,尽欲得渭仁一言以为重”[35];乞假归家,“致仕家居,望益重”[2]13345。所以,请方象瑛为家谱作序者甚多。方象瑛本人即重视家谱的撰写,曾与叔父等族人搜集整理方氏家谱,并为之序(即《重修家谱序》),对方氏家族的起源、迁徙等做了详实而具体的勾勒。所以,他亦积极接受别人之请,为之撰写谱序。

翻阅《健松斋集》及《健松斋续集》,方象瑛撰写的家谱序有《内黄尚氏家谱序》《茶坡方氏族谱序》《章氏族谱序》《黄氏族谱序》《松溪周氏族谱序》《城西姜氏族谱序》等篇。其中,时代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位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他的作品必然会折射出所处时代的社会及文坛风貌。方象瑛的序体散文就是清初文坛生态的真实折射。方象瑛天资聪颖,博学慎思,他的序文注重对文学的宏观审视和文坛风尚的探寻,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的文学思想,掌握其散文的特色,以及他在清初文坛的地位。可以说,方象瑛的序体散文,为我们提供了探析清初康熙文坛生态的优秀个案。

[1]方象瑛.健松斋集:卷首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赵尔巽.清史稿:卷四八四: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方象瑛.健松斋续集:卷二:七十自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方象瑛.健松斋集:卷四:送汤西崖南归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9.

[5]方象瑛.健松斋续集:卷九:自题所之草[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71.

[6]罗柏丽,周树美,姚桓,等.民国遂安县志: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6.

[7]方象瑛.明史分稿残编二卷[M]//钱塘汪氏.清光绪20年(1894年)刻本.

[8]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三:诸虎男《茗柯词》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8.

[9]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三:毛会侯诗余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8.

[10]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三:披云阁诗余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0.

[11]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二:孙宇台文集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1.

[12]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二:王仲昭合集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一:遂黌讲学编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1.

[14]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三:俞季瑮《玉甦词钞》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9.

[15]方象瑛.健松斋集:卷四:送汤西崖南归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9.

[16]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二:桥西草堂唱和诗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0.

[17]王嗣槐.桂山堂文选:卷一:方渭仁健松斋文集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

[18]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二十二卷首:四游诗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53.

[19]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三:徐武令《碎琴词》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7.

[20]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一:斐园集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1]方象瑛.健松斋集:卷六:思古堂雅集记[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4.

[22]王嗣槐.桂山堂文选:卷一:斐园会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3]刘明波.雅的崇尚与文人雅集[J].中国艺术研究,2013(4):19-27.

[24]方象瑛.健松斋集:卷十八:怀西陵诸子[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81.

[25]杜桂萍.袁骏《霜哺篇》与清初文学生态[J].文学评论,2010(5):97-105.

[26]姜宸英.姜先生全集:卷四:湛园未定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9.

[27]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一:闻乘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8]方象瑛.健松斋续集:卷一:昭代文选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88.

[29]方象瑛.健松斋集:卷十一:答王丹麓书[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0]方象瑛.健松斋续集:卷一:《松窗笔乘》自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1]梁章钜.楹联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6:231.

[32]武新立.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J].历史研究,1988(6):20-34.

[33]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一:黄氏族谱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4]方象瑛.健松斋集:卷一:内黄尚氏家谱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5]毛际可.安序堂文钞:卷九:方渭仁文集序[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15.

(责任编辑:田皓)

王成,男,吉林松原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清代文学、中朝韩古代文学比较。

I207.62

A

1674-9014(2016)03-0096-05

2016-02-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坛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邻父伐树
文人吃蛙
登楼
考古是“神马”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