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解析

2016-03-15解连峰

关键词:分级教学大学英语模式

解连峰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解析

解连峰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进行英语分级教学。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形势。高校实施英语分级教学也在实践着一种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递进。分级教学体制催生了学以致用,使得英语学习高效而与时俱进。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近年来,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性大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有着相对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对教师用全英文组织的课堂活动比较适应,而对于那些从相对偏远地区招收上来的学生,在英语教学的授课中简单的口语对他们来说都有很大的难度,这些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相对较低,参与性不强,不能与全英文教学模式相适应。如何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都能获得有效的满足,成为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和推行旨在以“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达标”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溯源

将学生按照英语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层次,并且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规划迥异的培养目标,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在管理制度上也加以区别对待,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层次分明地加以实施,进而使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获得英语知识并且获得进步。

1.因材施教是实施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石。新入学的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到“象牙塔”,不同地域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在英语学习方面不同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所教授的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回顾我国教育史,因材施教原则被历代教育者所倡导。众所周知,孔子是率先倡导并践行这一原则的伟大教育家。他主张在教育中,应考虑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注重补偏救弊,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扬长避短,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宋代的教育家朱熹曾经这样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上注重崇尚自然,施展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反对因循守旧的学习方式。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针对我国当时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想获得多少知识,老师就给予多少知识,想学什么就教授什么,多学多得,少学少得,针对那些学得快的学生教得也快,学得慢的学生就讲得慢。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以班级为依托的授课形式是目前学校教育中常见的表现形式。班级授课的缺陷为教与学的进度不一致,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做到因材施教。我国的现行考试制度使得大多数英语教育工作者拿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标准,采用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按照老旧的教学模式授课,自己做不到教学相长,学生也无法充分发挥各自在英语学习中的长处,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个体发展不均衡。授课教师面对英语水平各异的学生,在教学方面难以做到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的收效甚微,完全都是依靠高中的“底子”。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个体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所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同,学习态度和自身性格等也存在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承认不同的学生间对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到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拔高,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跟进,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最能适应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水平。

2.语言学角度的英语分级教学。目前,英语教学中比较权威的是应用语言学家美国人克拉森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英语分级教学这一构想以语言输入理论为切入点,这一理论也为分级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克拉森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最好的时机就是在其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学习语言,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唯一的途径。通常,可以将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i+1表示。其中“i”代表语言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则表示学习者所拥有的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学习者的现有水平远远超出语言输入,就表示为i+2。当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接近语言输入时,可以表示为i+O,学习者则无法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也就意味着对学习者来说,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容易,学习者学习效果就不明显。

可见,对于教育者来说,将含有i+l的语言输入融会贯通,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l层次[1]。换句话说,只有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接触i+l,学习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输入,并且获得新的语言知识。要想使得这种输入行为能够被理解,相应的语境和语际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名学者同时也提出了,虽然第二语言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获得很有必要,学习者在情感上吸入也至关重要。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学习者学习的时候既不焦虑,也不感到紧张,这种状态学习效果更好,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在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时候,学习者是否有身临其境的语境是关键,即语言习得离不开语言输入,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输入也有深刻影响。充分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使学习者避免焦虑情绪,让其内在的语言处理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将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充分吸入,进而不断增强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内在化程度。克拉森的i+1理论注重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效果,体现了学习要有步骤、方法和过程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观。克拉森的理论是强调“过程”中“获得”结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级教学模型

新入学的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水平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产生的不准确的认知会导致错误的学习方法的采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太理想。

1.了解学生水平,合理定位学习目标。为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英语水平,进行入学成绩测试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可以采用对新入学的学生实行分级测试。由于新生高考后直至入学前可能很少接触英语,有可能出现考试结果与实际英语水平有误差,且不同省份的高考英语成绩缺乏统一的评分体系,因此,为了使分级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在新生入学时所做的英语水平分级测试试卷,要注意信度和效度的可靠性,使得所使用的试题真正能起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分的作用,通过试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测试中听力、阅读以及写作能力的测定均应采用客观题的形式。比如,关于听读能力的测试,可以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八、九级的水平作为衡量尺度;写作的能力测试可以借鉴美国SAT写作部分的客观测试题的内容作为参考标准。此外,各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要求中所提供的学生口语自评表,作为了解学生口语水平的参考数据。在分级测试中,将学生取得的成绩与高考英语成绩汇总取平均值,将学生分门别类地归于不同的等级,然后再进行分级编班。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将分级的目的和作用告知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实践证明,对学生实施英语分级教学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助推了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自觉性培养。

2.分级模式中的管理调整机制。竞争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麦格雷戈说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2]。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利用得当,竞争便能有效地提高活动效率、培植和调动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性[3]。高校在实施英语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在期末考试这一环节按照不同的级别出不同层次的考试题目,并且还可以为所有学习英语的同学再准备一个共同的试卷,这样,学生既可以在自己相同的组别里竞争,同时也可以公平的一起竞争,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根据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滚动。不同级别的学生可以分别优胜劣汰,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一次考试决定学习成绩的固有模式,学生既和自己比,同时也和别的学生比,以比较促进步,消除了学生学习的惰性,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通过分级教学模式也了解了自己在学习阶段的发展水平,再通过滚动的方式,将学习的测试成绩作为一种奖惩机制,在此种效应下,学生对分级教学更加认可,对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提高的更快。

3.合理的课程分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是通过授课来实现的。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分级教学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层级分别编排不同的课程表。可以将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分到第一级,这一级的学生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能力强,在口语和听力的授课上可以让外教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级可以是英语水平不错,但是口语和听力不太好的学生,针对这样的群体,在巩固学生写作阅读能力的同时,将培养重点放在听力和口语上,循循善诱,使得学生在弱项上不担心,消除焦虑情绪,敢听敢说,进而提高学习成绩;第三级的学生可以是听说读写能力都相对欠缺的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课时比例,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巩固自己级别的同时,冲击更高一个级别。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成绩突出的,入学即可达到四级水平的学生,多设置拓展性课程,多举办英语沙龙等多形式,继续提高其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Second Langu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e Learning oxford[M].Pergamon,1981:57.

[2]李永鑫,李艺敏.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92-94.

[3]罗石.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9.

[责任编辑:陈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16)02-0152-02

作者简介:解连峰(1978-),男,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公共课教研部英语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5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英语分级教学在高职院校应用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分级教学大学英语模式
基于ESP视角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浅谈完善钢琴分级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永续债券探析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