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2016-03-15吴志远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念

吴志远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江西 南昌 330003)

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吴志远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江西 南昌 330003)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实践的探索而不断成长与发展,形成了既符合各个发展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国情世情特点又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的治国理政的经济指导思想。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必须创新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剧烈而深刻变迁的背景下,党形成了治国理政的伟大战略思想,即蕴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及共享发展等丰富内涵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品格、现实定位、理论定位等充分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也必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指引。

五大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党对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趋势性思考和判断,是基于深刻历史转型这个重大现实背景作出的、体现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传承和对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的伟大理想,“用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1],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涵和现实要求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品格: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遵循并由此构筑起了高度自洽的逻辑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哲学思想源泉,而科学劳动价值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作为《资本论》经济学思想体系基石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就是基于对物质生产的社会方式的关注和研究进而取得的,而对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物质内容与社会内容的“二重态”的研究取向“恰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经济哲学研究的鲜明特色和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理念与理论创新本身就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而五大发展理念是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当前进程即进入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历史转型时期而提出的发展观体系,这个发展观体系有着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因的思想体系。

(一)五大发展理念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还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即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坚持“问题”导向基础上的发展观变革。中央一再倡导正确处理认识和实践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号召全党积极研判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深刻转型中的基本趋势,“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

[2]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赖以存在的“问题”基础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现的一系列趋势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对此作出了系统性概括。作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重要“实践”的认识成果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揭示了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矛盾、冲突并提出了诊断方案,从而直接引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篇章”。

辩证唯物主义进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五大发展理念是基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这个“实践”所形成的“认识”,新常态抑或旧常态反映的都是内含某些重大特征的特定经济运行秩序与模式,但这些内含的重大特征均是关于供求双侧的外延描述。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长期的总供给增长并非完全意义的内生增长,同时,由于供给侧结构长期缺乏适应性调整,需求侧也难以由市场机制来协调而不得不通过政府动员“三驾马车”进行管理。而当政府同时管理供求两侧时候,一系列短期的、急于求成的做法就可能滋生甚至蔓延,长期以来侧重于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就是因为投资并不仅仅是需求侧变量,也是供给侧变量,而且是作为“快变量”被频繁、大规模使用,抓投资就意味着一手抓了供需两侧。也由此,需求侧成了政府不间断重点管理的领域。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协调供求两侧,长期实行甚至可能导致供求两侧关系的僵化与无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提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进而,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中也得到了明显反映。中国经济在经历近4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之后进入增长平稳期,也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这其中发生了很多根本性、趋势性变化,比如“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可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保持经济增长就需要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持续改善来实现”[3],这就带来了认识上的深刻调整。五大发展理念其实有一个较长的酝酿期,那么,为什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还要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呢?正如上述,中国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调节机制、稳定机制、共享机制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全方位、全覆盖式的质的变化,如果在发展理念上似是而非、犹豫不定、裹足不前、不成体系,则意味着主观能动性的丧失,科学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就无从谈起。这是从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角度理解其对质变量变规律的遵循,同时还可从五大发展理念内涵的角度理解其对质变量变规律的遵循。显而易见,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着内在关联、严谨结构的思想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是随着中国经济成长及成长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出现而渐渐孕育起来的,是长期以来对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反思的集中呈现。

(二)五大发展理念始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立场是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并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五大发展理念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发展”以及“为谁发展”等一系列指向生产力范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路径与方案的选择也是基于对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诊断而取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充分观察与研判的且涵盖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方向与要求的宏大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坚信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又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就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而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总动员,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深刻的、丰富的人民性,而“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有品质和根本立场”[4]。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高度自洽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或优秀品格就是拥有高度自洽性的逻辑体系,五大发展理念明显地继承了这个传统。通过创新发展,为经济系统注入强大的动力,增强经济系统活力,通过“精耕细作”不断深入挖掘、拓展经济增长空间,而这个过程的实现乃至其目标就是共享发展,没有共享发展,创新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就成了无的放矢,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甚至因果关系。进而言之,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及开放发展都可称为创新发展的具体方式或创新发展的表现形式,换言之,创新应成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及开放发展等局面得以形成的基础,创新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及开放发展的内在基因。没有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支撑,协调发展将会显得鞭长莫及、绿色发展将会显得束手无策、开放发展将会显得好高骛远。同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及开放发展本身又包含共享发展甚至拓宽了共享发展的外延,协调意味着城乡与区域间的共享发展、绿色意味着代际之间、区际之间(如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间负外部性传导)的共享发展、开放发展意味着国际经济间的共享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定位:饱含着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深切关注和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持续深入探索

《莱茵报》编辑的工作经历使马克思开始关注充满着物质利益关系的“市民社会”,并由此开始了对黑格尔的哲学批判。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研究其实主要是在劳资关系的框架中不断展开和丰富起来的,他对资本主义制度劳资关系的总判断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自由的不是人,而是资本”。在漫长的求索过程中,马克思将对人类发展走向的深度关切与科学严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马克思密切关注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每一项新发现、新成果,通过广泛吸收人类自然科学成就很大程度地保证了其经济学思想的科学性,同时,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现实动态又进一步确保了其理论的现实性和客观性,针对187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曾指出,“目前某些经济现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必须注视事件的目前进程,直到它们完全成熟,才能把它们‘消费’到‘生产’上。在英国工业危机还没有达到顶峰之前,我绝不出版第三卷”[5]。

难能可贵的是,在秉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与方法的基础上,五大发展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现实定位,即深度关切现实、深入探索现实。这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与方法的具体表现。五大发展理念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都体现着深刻的人民性,而非仅限于共享发展本身,“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利益与发展需求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最核心特征和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这个立场上,维护人的主体性,维护劳动者的尊严,这既是正义的,也是科学的。其中,创新发展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消除创新瓶颈改善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需求结构等三大结构性问题,以此抵消劳动者收入增长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彻底改变低工资报酬与竞争力之间的低水平相互依赖的状况。创新发展还要求劳动者特别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如企业家、科学家及创新创业大众的广泛积极参与,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创新治理层面的积极探索和进展。同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及开放发展无一不是探索有效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要方法或路径,都内含着对人的利益和需要的尊重,其中,协调发展侧重于不同空间人群发展状况的优化,绿色发展侧重于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开放发展则侧重于从国际治理秩序重构的层面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共享发展则侧重于从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机制的相对狭义的层面实现社会公平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类社会最崇高的追求和执政党的最终使命已经或正在经受着各方面的严峻考验,比如,源于创新乏力,经济增长仅能带来低工资水平下的就业增长,长期下去,就连就业弹性系数都会趋于下降,人民福祉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便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本投资的困境,人力资本匮乏的状况又必然导致人在文明创造中的主体地位的削弱。当前和今后务必要通过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打破既往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五大发展理念目标指向聚焦于经济的供给侧,这是透彻洞悉中国经济深刻转型的内在特征而得出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实际上,五大发展理念中有很多指导思想在以往就提出过,有些指导思想还经历了较长的实践期,但应看到,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过去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在以往基础上的创新,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卓有成效的探索的重要依据在于:一是五大发展理念分5大项31小项共计15802个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社会、人口、卫生、文化、生态、法治、意识形态、国防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广覆盖的改革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且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高水平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文本;二是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谋求以整体发展观来系统改造中国经济,中国经济长期扩张积累所带来的供给侧问题必须通过系统协同的力量予以破解,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改革举措或政策工具都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必须发挥这些思路、举措与工具的协同集成效应;三是五大发展理念还经历了审慎的科学论证过程,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就是在充分吸纳大量科学家和制造领域顶尖级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而提出的,并且这是由不断完善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予以确保的。由上述可以判断,五大发展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同时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典范。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定位:为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并开拓广阔的空间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五大发展理念不是超越而是实现了在密切结合世情国情变化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发展,而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为根本遵循的同时融入了强烈的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元素,由此进一步丰富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拓宽了政治经济学分析边界。

如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展对资本的批判一样,五大发展理念承继了这一传统。五大发展理念目标直指经济的供给侧,而当前中国供给侧的主导力量仍旧是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大发展理念其实就是一整套纠偏资本行为的要求。进一步看,《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主要针对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而形成,正如恩格斯在1868年为《资本论》第一卷撰写书评时指出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6],五大发展理念显然也是在关注资本运行的过程中围绕实现人的发展问题而展开。从全球视野看,跨国公司主导资本布局与输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降低资本运营交易费用、政治与军事霸权支持资本国际布局、金融发展倍增资本杠杆率等资本运行的新特征层出不穷,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资本运动的疯狂与畏缩的剧烈转换与调整,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应对和适应;从国内情况看,经历长周期经济的增长后,中国经济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乃至冲突,形成持续高增长的困境和约束,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趋势日渐明显,资本在产业间、区域间的布局紊乱局面日渐突出,资本与生态环境、劳动者及与之关联的资本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的扭曲已十分明了,国有资本与大众民营资本、各级国有资本与各级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的不协调性也日益突出,公共财政资本化、工具化情势日益膨胀,资本行为选择所依赖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及政策仍不够成熟和健全的状况看来也已十分突出,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带来的更大规模、更为频繁的资本输出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将更加显著,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所带来的资本更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逐一厘清并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而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试图解决上述资本问题的总方针、总思路,这为后续宏大的改革议题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预期的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要求的理论研究势必将激励中国经济学界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而开创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形成基于中国国情又有益于启示世界的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总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基于开放格局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所涵盖的上述种种资本运行形态而作出的理论判断和政策抉择,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可以“管长远”的分析框架。

[1]何自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22.

[2]王明友.《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5.

[3]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求是,2016,(7):16.

[4]刘儒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9.

(责任编辑:许 烨)

B27

A

1009-2293(2016)06-0068-04

本文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2016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及其新境界的开拓”(项目编号:16ZB02)的阶段性成果。

吴志远,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6.018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