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思考

2016-03-15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1)

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思考

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1)

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核是追求国家统一。两岸文化交流打造了一批交流品牌、平台、基地,好戏连台,成果丰硕。湖南和台湾情缘深厚,文化交流别具特色。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系列建议,重点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巩固平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面向全球,共同前进,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振兴中华的宏愿。

祖国统一 海峡两岸 文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怎样“心灵契合”呢?那就是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为平台,一起寻找相同的基因、相同的血脉、相同的语言、相连的历史、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核是国家统一

《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尚书》开篇就说:“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礼记》更鲜明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核就是追求实现个体、社会、国家的和谐统一。

孙中山先生曾深刻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维护统一和反对分裂的奋斗史。虽然漫长岁月中曾数度出现短暂的政权分立,但大一统的基本格局一直没有改变。这是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灿烂相继的基本成因。

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是神圣使命,是时代呼唤,也是人民心愿。统则强、分必乱,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一规律。“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以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两岸反对分裂要坚定不移。蔡英文当局刻意回避“九二共识”,号召“力抗大陆”,阻挠两岸和平发展,有人评价:施政四月,“独”当一面。其逆流而行,值得所有中国人高度警惕。

二、中华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的亮点

两岸文化交流伴随老兵探亲的泪水,从举步维艰到逐渐加速,以2011年两岸《富春山居图》原迹剩山卷、无用师卷两部分山水合璧在台北特展为标志,进入新的阶段。近年来,国家为两岸文化交流打造了一大批交流品牌、搭建一批交流平台、建设了八批49个两岸交流基地。去年,文化部审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500项,12593人次参加。两岸文化交流好戏连台,成果丰硕。

(一)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

领域的广泛性。目前,两岸文化交流遍及历史、语言和文字、民族、宗教、文学、新闻、广播、影视、音乐、戏剧、歌舞、绘画、书法、摄影、民俗、教育、体育、报刊、网络、图书和出版等,涵盖了文化绝大多数领域,丰富多彩,颇具活力。

民间的自发性。两岸文化交流基本上首先通过大批民间社团自发组织互访,并得到迅速发展。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内生的强大凝聚力。如今年11月在北京主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是由两岸多个民间团体共同组织,围绕两岸关系,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青年5个小组进行专题研讨交流对话。

文经的融合性。两岸交流可以说是文化和经贸双轮驱动、互相配合、融合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既是经贸交流,又是文化交流。同时,宗教、旅游、社区等等领域的交流都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特别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多次成功举办,展现了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融合发展的光明前景。

趋向机制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机制化有了初步发展。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海峡两岸教育论坛、海峡两岸茶文化论坛等定期举办。两岸文博会、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系列品牌活动定期交流。

推进制度化。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沟通机制、两岸“两会”制度化平台相应运作。在两岸文化合作框架协议难产的情况下,推动两岸相关领域与部门签署了文化交流的一些具体协议。

青年担当主角。近年的两岸“情系青春”活动、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为台湾青年搭起了解大陆的桥梁。文化部还新创“艺传两岸”、“艺绘两岸”、“艺游两岸”等交流品牌,促进青年加强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二)两岸文化交流作用日益凸显

两岸文化交流以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线,逐步由单向主动到双向互动、由项目交流向产业合作迈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作用日益凸显。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近两年,海峡两岸联合采访“追忆中国远征军”、共同纪念抗战70胜利周年,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了两岸彼此认知和心灵呼应。马英九先生指出:“文化上,我们不应自外于中国。应勇敢地承认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根源。”

有效化解两岸政治分歧。两岸开展文化交流,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匡正两岸历史文化的联系,批驳分裂论调。举世瞩目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起源于2005年国共两党和解会谈达成的共识。特别是去年两岸领导人66年来首次历史性的会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巩固两岸经济交流基础。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经济合作包涵文化交流。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形成153项共同建议,并且大多转化为两岸的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经济、惠及民生。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必然离不开文化复兴。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两岸同胞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三、湖南与台湾文化交流别具特色

湖南和台湾有着深厚情缘。早在晚清时期就有2万多名湘军奉命渡海赴台抵抗外敌入侵。现在台湾的湘籍有60多万人,湖南新娘3万多人,马英九、宋楚瑜等人士在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两地文化交流很有特色。

(一)建设了一批文化交流基地

适应两岸大开放、大交流的新形势要求,湖南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两岸元素,建设了一批湘台文化交流的基地和平台。

国台办授牌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有3个:芷江侗族自治县、炎陵县炎帝陵、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其中,芷江县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首次接受日寇投降的洽降地。炎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的陵寝地。阳明山是御赐七祖驻锡的佛教圣地。湖南省台办授牌的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批有5个:岳阳市岳阳楼、张家界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娄底市曾国藩故居、永州市舜帝陵、湘西州吉首市乾州古城。湖南近年来建设了三个纪念馆:湖南辛亥革命人物陈列馆、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

(二)打造了一批文化交流品牌

近年来,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紧扣乡情、亲情、友情、湘情,精心打造了一批湘台文化交流品牌,形成独特的“湖南影响”。如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湘台经贸文化交流会、湖湘文化之旅、在台湘籍后裔湖南行、欢喜回娘家·湘台一家亲、两岸媒体联合采访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定期举办、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每年有数千岛内各界人士跨海来湘参加。

2009年7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举行。论坛由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共同主持,首次有两岸文教主管部门直接参加、首次以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主题,达成文化教育6个方面共29项“共同建议”。中台办主任王毅和台湾贵宾蒋孝严、林丰正、秦金生、郁慕明、林炳坤等共500多人出席,两岸记者400多人采访报道,盛况空前,影响深远。2010年10月,海峡两岸传统插花艺术交流展首次在湘举办。省领导李微微、刘晓,台湾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黄永川等出席。李微微指出:两岸艺术同根同源同展是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

近几年,湖南还先后举行了湖南双峰·海峡两岸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首届两岸四地文学论坛、湘台历史文化学术论坛、2015两岸人文对话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两地文化交流活动。

(三)挖掘了一批文化交流节点

近年,湖南先后成功举办“2012盛情湖南、相会台湾”、“2013湖湘文化台湾周”、“2015炎帝神农圣驾赴台巡游”等重大活动。

芷江县天后宫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中国芷江·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并赴台参加巡游演出活动。

纪念辛亥革命。2011年,湖南省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祭祀先烈墓等6大系列活动,数十位海内外嘉宾参加。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民革湖南省委等单位先后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70周年系列活动,全省性开展了幸存抗战老兵的关怀慰问活动,产生了全国影响、引起了两岸关注。

(四)共建了一批文化交流重点媒体

近年来,湘台两地新闻媒体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并创新发展,亮点纷呈。

邀请台湾媒体来湘采访。从2012年开始,湖南每年都要接待数十批次、60家次以上、100人次以上台湾新闻媒体来湘参访、采访,聚焦湖南热点,传递湖南声音,增强湖南在岛内的美誉度。

两地媒体互派驻点采访。2010年,湖南卫视作为大陆地方媒体第二批赴台驻点,增进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2012年台湾《旺报》获批在湘驻点采访。2013年湖南《三湘都市报》与台湾《旺报》开展新闻合作,《旺报》每周提供一个整版推介湖南。今年,湖南广电、红网等组成湖南媒体代表团,赴台开展以“促进两岸传媒交流,共享媒体发展动态”为主题的交流活动。

两地电视节目共享。过去两地曾相继合作拍摄了《三朵花》、《还珠格格》系列等电视剧500多部(集)。近年,《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在台热播。利用移动互联网,推动对台资讯新闻交流,着力讲好湖南故事。尤其是2014年举办的“芒果电视台湾握手会”,开启两地电视文化新潮流。时任省长杜家毫亲自出席,以一首《外婆的澎湖湾》展开致辞,冲破时空,激荡两岸。

(五)推动了两地人员往来

近年来,湘台文化交流频繁、人员往来密切。现在,长沙、张家界开通直航台北航班每周44个,航班密度居中部地区第一。

台湾要人来湘参访和回乡祭祖。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湘潭祭祖。之后,新党主席郁慕明、前主席谢启大、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等也来先后湘参访。

两地旅游探亲势头强劲。2012年以来,台胞来湘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每年都超过50万人次,最多时达55.7万人次。省内居民赴台旅游探亲每年超过10万人次,最多时达15.41万人次。

湖南赴台交流组团增多。2014年赴台交流组团405个、3103人次。去年赴台交流组团159个、2922人次。我院组团赴台参加两岸三地中华文化研讨会,参访台湾中华大学,与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签订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书,祭扫了湘军墓。

两地大学生互培和实习。两地有多所大学结成姊妹学校。2016年是台港澳大学生暑期湖南实习计划的第四年,已累计接收学生217名。今年第二届“爱·在芒果”台湾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暑期来湘实习,并参观岳麓书院。省领导黄兰香寄语青年学子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祖国认同感、传递正能量。

(六)推动了两地经贸交流合作

目前,台商投资项目遍及全省14个市州91个县市区,涵盖汽车、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餐饮和娱乐等30多个领域,富士康、旺旺集团、联华电子、统一集团等知名企业落户湖南。

台商在湘投资逆势上扬。近四年来,全省每年新批台资项目不断攀升,其中有不少是文化项目。2015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2401个、合同台资84.47亿美元、实际到位台资67.18亿美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13.79%、53.89%、58.67%。

推动省内有实力企业入岛。我省首次在台湾举办“2013湖南两岸文化创业产业合作周”,推进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

四、两岸文化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经20多年风雨,两岸文化交流初步血脉贯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局限。

(一)分散性

当前,两岸文化交流总体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但实际上有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是比较分散、浅层,实效欠缺。彼此注重交流分享经验,携手深化创新双赢还不够。某些领域过多关注场面轰轰烈烈,忽视交流质量,实际效果“飘飘洒洒”。

(二)不平衡性

两岸文化交流不平衡体现在:政策措施上大陆比台湾更积极主动、开放、务实,赴台项目与人数多于台湾,而台湾多有限制;活动区域多集中在台湾北部地区,台湾南部地区相对较少;形式上品牌较多,大众的较少;内容多以传统为主,涉及主旋律很少。

(三)局限性

两岸文化交流主要是民间交流,没有规范化安排,主要依靠民间协调和习惯运作,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很难很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操作程序复杂,交流成本大增,难以取得理想效应,制约了两岸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四)差异性和风险性

同根同源的两岸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有的是中华文化的不同地域表现,有的是恢复两岸交流短暂的不适应。两岸文化交流存在一些困难和风险,各自主张、尊重不够、互不相容等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同时,有些人宣扬“台独”、“去中国化”等分裂论调,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五)不确定性

蓝绿阵营政策不同,海峡两岸气候时有“阴晴圆缺”,这是影响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马英九当权时期虽然仍未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真正的常态化,但总体持开放态度。蔡英文当权则拒谈“九二共识”,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六)针对性不够

目前,两岸政治难题没有破解,两岸文化交流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一些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绕开走”,有些活动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五、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

两岸文化交流主要是推动两岸民众的感情交流、心灵契合,潜移默化,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面对当前两岸关系新的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任重而道远,又时不我待。笔者略陈浅陋建议。

(一)商签协议,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

两岸文化交流的框架协议已讨论了十来年,千呼万唤还未出来,一直缺乏一个双向稳定的保障机制。成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委员会,广泛吸纳各界各方人士意见,筹划两岸文化交流的中长期规划。采取授权方式,尽快签署两岸文化交流框架协议,作出制度化安排,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常态化、正常化和规范化。或者在总框架协议暂时无法正式签署时,先行分类、逐项签署两岸文化、教育、影视等相关领域交流合作的专门协议。同时,推动两岸各层级商讨签署有关文化交流的专门协议。

(二)巩固平台,共享两岸文化交流成果

巩固文化交流的品牌平台。继续打造好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品牌。继续加强各省域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尤其是要打造精品、注重实效。

建设文化交流的事务平台,两岸协商互设民间文化交流办事处。授权负责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协调服务和权益保护事务。加强两岸文化界高层互访,每年度出台具体的交流计划。

建设文化交流的支撑平台,设立两岸文化交流基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赞助,鼓励、支持、扶持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文化企业,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三)共享史料,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两岸文化交流要以史为鉴,着眼大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坚定信心、增进互信,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加强对中国近代史、中国辛亥革命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和整理,共同弘扬爱国主义。两岸史学界可以先成立两岸抗战史研究联络委员会,共享编发抗战史料。加强两岸文物界协作,深化两岸文化古迹及非物质文化资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两岸文物双向交流。

(四)融合办学,促进两岸教育的高层次交流

推动两岸高校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点,打造学科集群,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两岸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成立两岸高校联盟战略研究中心,定期发布研究重点和方向,开展协同研究,聚焦“一带一路”、“两岸一家亲”等重大的时代命题和文化热点,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推动两地交换互培大学生。青年是两岸的未来。要继续做好两岸大学生互培与实习安排,互相学习和借鉴,为两岸青年提供更多的成长成才机会和发展舞台。

(五)多种形式,拓展两岸文化交流广度深度

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的方式与领域。两岸每年逢具有特别意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共同举办节庆活动。每年定期轮流举办两岸艺术节、艺术展演等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每两年定期举办文化教育论坛。两岸推动更多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文物保护机构,定期开展馆际交流与合作。

(六)优势互补,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合作

两岸要有效集中整合双方的资源、资金、人才、智慧、创意、市场,基于互利双赢的精神,尊重差异,扬长补短,减少政策性壁垒,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合作更加广泛。两岸持续加强和深化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互给予政策扶持和投资保护。两岸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交流。围绕大陆“十三五”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学习台湾经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

(七)面向全球,展现两岸中华文化世界魅力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两岸要携手开展合作,本着“一个中国”原则,选定若干传媒先行先试,创新文化传播的理念,融合两岸文化的表达方式,探索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和解读方式,培育具有中华文化特质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新机制、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范”的中华文化创意品牌产品,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步伐,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世界话语权。

(八)创新发展,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

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包容、创新的过程。

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使两岸文化交流跨越时空障碍,为未来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更加有利、和谐的氛围。设置两岸中华文化大奖。每两年度评选一次在文化复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文化人物或者有关组织。开展“两岸中华文化交流十大事件”评选活动。每年度评选一次,由两岸新闻媒介和两岸民众共同推选。

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两岸文化交流作用独特、任重道远。不管我们两岸相隔多久、分歧多大,我们都是一家人。让我们两岸同胞“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共同打拼,砥砺前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振兴中华的宏愿!

(责任编辑:刘亮红)

G115

A

1009-2293(2016)06-0041-05

黄自荣,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6.011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