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03-15邵万鑫梁亚东李阿建叶威武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周口市可持续发展

邵万鑫,梁亚东,李阿建,胡 宝,叶威武



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邵万鑫1,梁亚东2,李阿建1,胡宝1,叶威武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政府和民众认知态度、传承模式、传承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传承机制、规范传承人认定机制、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坚持原生态传承与弘扬创新相结合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口市;面临困境;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具有传承历史文明、维护多元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热潮。周口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周口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选取周口体育类中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活动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梳理、调查与研究,从历史学的视角,诠释其发展的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而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 周口体育类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已经形成网络,成立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口市也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辖淮阳县、鹿邑县、扶沟县、沈丘县、太康县、郸城县、西华县、商水县和川汇区、项城市八县一市一区。在国家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共89项,河南省占了8项,而周口市占其中1项。这一项为第二批入选的周口市心意六合拳。在河南省公布的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共39项,周口市占6项。分别是第一批入选的心意六合拳;第二批入选的两仪拳、圣门莲花拳、六道大方地棋、余家杂技;第四批扩展项目入选的沈丘县查拳。

1.1周口市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心意六合拳由山西省永济县张营乡尊村一代宗师姬际可(字隆丰)所创,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自19世纪后半叶,威震山陕、名播黄淮的买状图大师率先将心意六合拳传入周口以来,心意六合拳在周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周口心意六合拳主要是以模仿鸡、马、熊、龙、鹞、虎、猴、燕、蛇、猫十种动物在追杀捕食搏斗时的动作,取其形、会其意而发展形成的拳种。它以凶狠、勇猛、擅长实战和搏击能力强著称于世,又以淳朴简约、沉实稳健的拳法风格及独特的健身、养生、技击价值、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华传统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受到国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主要拳法有单把、双把、五行、十大行、四把拳及刀、枪、剑、棍等徒手和器械套路,是我国著名的集健身、防身、养生、修身于一体的优秀拳种[1]。2007年该拳被列为首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1.2周口市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2.1两仪拳

两仪拳原为太极快拳,又名两仪点穴拳、过气捶。两仪拳是我国古老而神秘的拳种,两仪拳名称起源于《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它是根据天然形势和宇宙阴阳变化形成的,混沌过后,混元开始,草木丛生,无极生黄极,黄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拳由此得名。两仪拳属内家拳术,融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五种拳术精华于一体,崇尚高尚武德,历代宗师授徒非常谨慎,从不轻易外传,所以此拳在世间流传很少,精通此拳的为数更少。两仪拳是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拳种,核心内容是点穴、解穴及混元养生功。两仪拳风格特点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成,有形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武术特点,有后发先制的实战效果。此外,其宗法自然,招法奇特,动作朴实,无花架子,有软有硬,有静有动,出拳极快,式式生风。侵透力极强,且不论一拳一掌,一指一趾,所击之处皆人体要害[4]。2009年,两仪拳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的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

1.2.2圣门莲花拳

圣门莲花拳又叫圣门十字莲花拳,在武林门派中属昆仑派,据传由昆仑老祖所创,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一种内家功派武术,经历代传承修为,发展丰富,益发精妙深奥。其武术心诀源自佛、儒、道心经,武术套路源自太极八阵图。其特点为:五行运气,功到齐发,步到齐进,手到十拿,脚到实步,震脚齐发,高拿低砸,近推远抓。它的代表项目为:擒拿与形掌,更为神秘的就是“布阵图”。“布阵图”是两军交战中的兵法布局,结构严谨,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变幻莫测,既有外观造型,内有神秘龙脉,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圣门莲花拳是周口市现存众多拳种中唯一的濒危武术拳种,也是河南省比较稀有的三个拳种之一,目前已被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

1.2.3查拳

查拳,亦称回国拳。是回族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山东省。经过历代拳师的辛勤传播与发展、演变,在清代乾隆年间,已在山东的冠县、任城(今济宁市)逐渐形成了3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分别是以张其维为代表的,动作快速敏捷,拳法严谨的冠县“张氏”查拳;以杨鸿修为代表的,动作舒展大方、势正招圆的冠县“杨氏”查拳;以李恩聚为代表的,动作刚劲有力,招式连贯的任城“李氏”查拳。“查拳”发力薄脆,节奏明快,奔放饱满,动静有变,尽力通达。其基本功是“踢腿”和“打拳”。学者先练踢一至十趟腿,练打一至十路“正拳”,再练打一至十路“副飞脚”;四路“埋伏”;五路“观东”;六路“短打”;七路“七只梅花”;八路“八步连环”;九路“九路排尾”;十路“串拳”。十趟腿踢练好,正副二十路拳打成,然后再学把式(即刀、枪、剑、戟)即可迎刃而解。查拳传入周口虽然年久,但因缺乏史料,仅可追溯至清末。周口回族“查拳”拳师庞立魁,解放后曾在武汉市“献艺”,汽车从肚面碾过,而庞却神色不变,被誉为“千斤大力士”。2014年,沈丘县查拳被河南省政府列为河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2.4六道大方地棋

六道大方地棋是盛行于河南东南部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棋类游戏,它是这一地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闲暇时节,人们总爱下上几盘“大方”来度过美好时光。这种满含黄土气息的棋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豫东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消烦解闷、带来欢愉。六道大方地棋顾名思义,是由纵横各六条线相交组成的方形棋盘,在地上下的一种棋类游戏,其主要流行于河南周口一带,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方、搁方”等。六道大方地棋是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项目,它酷似象棋对垒,但它更为便利、工具简单,“大方”的棋盘随时随地随手画成,纵横各六道平行线,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大正方形,内含25个小正方形叫“方”,计36个交点是棋子的位置,棋盘一般以搁得下36个棋子,走棋时互不相碰为宜。“大方”的棋子对等时双方各为18颗,一般相差不会超过对方一半。棋子取材极其简便,“柴火棍儿、坷拉头儿、石子儿、瓦片儿”等都能当棋子,也有部分雅士在用围棋的黑白子代作“大方”棋子的。该棋由两人对弈,分为搁棋、吃子、走棋等步骤,其中又有方、龙、斜等术语,也有若干规则加以规范。直到任何一方的棋子被对方全部吃掉,游戏结束。关于大方的由来,学术界争论不休。明朝刘基《灵棋经解》序中有“昔者圣人作《易》,以前民用灵棋象易而作也”。“六道,大方,地棋”是否为灵棋在野?有待考证。据刘振峰(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道大方申请者)推论,当年鬼谷子隐居之地就在古称颍川,现周口市的商水、淮阳(古项国、陈、楚故地)一带,他由周口三川而引发“六道”,创造了这种棋类。创始之初,是为了推演战场形势,演练捭阖之术。后来苏秦、张怡为其高足后,三人潜心完善,从“六道”而纵横,成就了一代雄才大略。鬼谷子晚年迁居云梦山隐居,为了感谢周口当地农民对他的厚爱,将六道大方地棋传播于民间。六道大方地棋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就是这么一种深受当地人们喜爱,蕴含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智力活动,却没有受到当今人们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传统生活方式遭受巨大挑战的现今,六道大方地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009年,六道大方地棋被河南省政府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

1.2.5余家杂技

“余家杂技”诞生于周口项城市秣陵镇。余家杂技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肢体技巧、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滑稽、魔术等,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体验,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俗艺术,在久远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民间特色风格的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余家杂技演出用的道具,大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如锅、碗、盆、勺、桌、椅、几、凳,中国武术器械中的刀、枪、棍、棒等,都被余家杂技艺人用来作为道具,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杂技节目。余家杂技具有“兼容并蓄,自成体系”的特点,节目给予观众以美之陶醉,险之刺激,力之颈健,诗之意境,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节目来自民间,源于生活,能体现豫东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坚毅勇敢的性格和勤劳智慧的美德,文化内涵丰富。目前,项城余家杂技在余氏家族的努力下,正枝繁叶茂,空前兴旺,项城越野杂技马戏团在余家杂技艺术支撑下,正高速发展,走向世界。2009年,项城“余家杂技”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2 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2.1政府和民众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科学的认知态度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其保护理念还远远没有普及,尚未深入人心。据调查,周口市民众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认识,尚没有得到正确的确立[6]。社会各阶层,包括周口市各级领导,对什么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短时间内没有回报的基础性工作。当地政府切不可以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象工程[7],而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本地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它的发展。

2.2传承模式单一导致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受限

周口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以民间武术为主的地方特色。而长期以来,家族和门派传承是周口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开始重视经济,忽视文化,这种思想的转变导致一些还是以原来的家族和师徒传承方式进行传承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出现文化遗失,后继乏人的现象。周口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圣门莲花拳和两仪拳虽然在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的传承状况令人担忧。习练者很少,仅有少数的本门派弟子进行练习,外人却很少涉及,出现断层的趋势。这些继续维持古老传承形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严重的限制了该文化遗产的发展,导致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传承人是这些文化遗产延续的保障,作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更要正确理解文化传承的内涵,明确传承延续的含义,打破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人共享的文化资源,实现其自身的文化价值。

2.3专业人才缺失导致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困难

一个学科领域蓬勃有序健康发展与学科骨干人才是分不开的,他们是各学科理论框架的搭建者,骨干人才和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不同立场是学科领域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动力机”[8]。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级和河南省级公布的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中可以看出,归为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传统武术。从研究领域上看,学者对周口市传统武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力度整体不足,却出现不均衡现象。如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心意六合拳相关的兵器、派别、场地、服装以及文化内涵等都进行了详细系统的研究,而省级非遗项目,如两仪拳、圣门莲花拳、查拳等的理论研究很少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体育类中的其他项目与传统武术相比就相差甚远了,同样作为河南省级非遗项目的六道大方地棋和余家杂技相关的理论研究,至今未曾涉及。相关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这种现象使得周口市体育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出现不协调、不均衡现象。

2.4传承人利益冲突是制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利益而产生的纠纷也逐渐增多。这种利益纠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围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纠纷也在所难免。根据田野调查发现,在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表现最突出的当属两仪拳。两仪拳在2009年已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中却因传承人内部利益冲突而未能成功。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传承人身上,二人都认为自己才是两仪拳真正的传承人。笔者认为二人之所以都极力认为自己才是两仪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原因是,一旦两仪拳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么代表性传承人每年会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拨出的大量专项经费。

3 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随着现代体育对民族传统文化冲击趋势的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消失的重大困境。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9]。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范畴,继承、发展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因此,周口市政府应该把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点放在宣传上,要加大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重视民俗体育的氛围,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媒体的采访、电视和互联网的公益广告、博物馆举行的展览、公交车站牌广告等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使人民大众通过学习和了解自觉提高保护观念和意识,在具备保护意识的前提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个别地区的努力,以点带面而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使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全民化、基层化、系统化。

3.2建立和完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它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一旦人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随之消亡。因此保护与发展周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一方面可以沿用和发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方式,让体育文化得以顺利流传。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周口地区和周口各学校的实际,精心选择适宜的体育文化项目,积极开发一些现代的传承机制,开设周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或校本课程、课外活动项目等,做到“三进、四有”,即:进计划、进课本、进课堂;有教师、有教材、有器材、有场地[10]。人是文化的主题,是文化的传承者,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与承的重要环节。因此,周口市政府要合理制定传承人的管理办法,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和奖励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保护。因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对传承人的保护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3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项目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当前学校教育基本上仍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很少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制。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由于诸多因素致使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缓慢,其中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便是主要原因,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周口市政府可以尝试在部分高校开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进行试点,培养专门的人才队伍。大中专院校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播教育场所,在校大中专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因此,高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责无旁贷[11]。在高校开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建立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保护工作的基础,使保护工作条理化、清晰化、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实践操作中问题的反馈能逐步完善知识理论,使理论知识更加全面、与时俱进。

3.4规范传承人认定机制,增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动力

传承人有争议是引发传承人内部利益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特别要注意“民俗”不能变成“官俗”,民间的事情要由民间去做,包括传承人的认定。在韩国,人们选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便明确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是“原原本本领会或保存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技艺、技能,并能够原原本本地进行艺术表演或进行工艺制作者”。可见,要求传承人原汁原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普遍做法,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曾经我国有位学者通过在3个省的调查发现,有些传承人就是通过各种关系获得认定的,并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中,如何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严格细致的认定机制,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深长思之[12]。只有消除了传承队伍中间的矛盾,才能形成合力,增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3.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法律条文规定,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的实质就是规模化地生产非物质文化产品,将非物质文化由单一的事业管理转向多极化管理与企业经营并重,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并以此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中获得新生,得到新发展,达到延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周期的目的[13]。因此,笔者认为欲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让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在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凝聚力的同时,重点解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不足,是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资金的来源有2个途径:1)由政府财政投入为主;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应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开发,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保护工作经费。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很难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周口市政府应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将有条件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为生产力,带动经济效益,以此发过来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培养优势文化产业,将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产业优势。其中,少林武术的利用发展之路值得其他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的。少林功夫的利用发展主要走“功夫经济”的道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一系列演出,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与健身活动,使它回归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民间中,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满足了当代人的内在需求,较好的传承发展了少林武术的精髓,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少林武术为主的产业。但周口市政府需清醒的认识到,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应在保持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为迎合大众而舍弃自身的文化精髓,本末倒置反而得不偿失。学者们应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市场形成产业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更明智的发展道路。

3.6坚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传承与弘扬创新相结合

根据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某些基本形态,可以大致将文化区划分为“原生态文化”和“次生态文化”两类。所谓“原生态文化”就是指历史上创造并流传或保存至今的、未经任何刻意改变的传统文化;所谓“次生态文化”则是指那些在传统的、在原生态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正是这种未经“污染”的原生态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过程中,周口市相关部门和保护单位以及传承人应明确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确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存真,保护其文化原生态。要把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态特点的文化基因,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富于时代性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演出、比赛等活动,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突破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受众参与进来,以老带新,实现传承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使之与新技术能更好地结合,完美的表达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代表的地域性、民族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感召和教育当今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

4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性相互包容的问题。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周口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以民间武术为主的地方特色。欲实现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有2条途径:1)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之路,与市场接轨,主要解决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资金短缺问题,传承人在接受政府“输血”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2)在坚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传承的基础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突破创新,与时代接轨,不断吸引受众参与进来,实现传承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家政府、专家学者、地方社区和传承人的多方努力,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渠道和空间,从而使周口市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得以持续发展,为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构建“和谐周口”做出贡献,为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的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买建军.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9).

[2]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S].豫政(2007)11号.

[3]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通知[S].国发(2008)19号.

[4]邵万鑫,高凯飞.沈丘两仪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4).

[5]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S].豫政(2009)45号.

[6]张祝平.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2(1).

[7]马增强,朱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

[8]李军阳.甘肃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4.

[9]赵冬刚.陕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以红拳为例[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2).

[10]唐鹤鹏.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2(6).

[11]韩志芳,马成秋.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6).

[12]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13]姚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2(9).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oukou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AO Wanxin1, LIANG Yadong2, LI Ajian1, HU Bao1, YE Weiwu1

Key words: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oukou city;facing difficulti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field research, case studi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article carries out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r Zhoukou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attitude of the government , the public perception, transmission mode, the transmission teams and so on about Zhouk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orts.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we proposed to increase its efforts, and impro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inheritance asserts mechanis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orts industr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heritage and promote innovation combin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and measures.It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Zhouk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4-0304-05

收稿日期:2016-01-10

第一作者简介:邵万鑫(1988-),男,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作者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1.Graduate School,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2.Martial Arts Academy,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

猜你喜欢

周口市可持续发展
周口市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农业结构调整对策
石云华作品精选
周口市
周口市金融支持脱贫攻坚调查
周口市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