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才分类与高职教育

2016-03-15王晓宏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1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高职教育

【摘要】在深入分析人才分类及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界定,在研究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才分类 高职教育 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5-02

每逢大学生毕业季,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出现这种结构性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除高等教育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适应等原因外,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是一个重要原因。不仅本科教育普遍存在 “学术化倾向”,而且高职教育也往往存在类似问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理分工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反思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常有意无意地走向学术型的发展道路,对教师的聘任和职务晋升也过多地考虑学术标准而忽略实践经验,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缺陷。人才培养以人才分类为基础,本文在阐述人才分类的基础上,吸收国外高职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人才分类

人才培养要以人才分类为基础。为了有效地培养人才,通常采取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课程分类相对应的方法,以便组织教学。近年来,国内基本形成共识的人才分类有四种,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与此相对应的教育类型分别是:学术性高等教育、专业性高等教育(也称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前两类属普通高等教育,后两类统称技术和职业教育,在我国通常称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

“四类人才说”认为:学术型人才从事发现规律、创造理论、理论研究和咨询、参谋的工作,如专家、学者、理论研究工作者;工程型人才从事规划、策划、设计工作,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技术型人才(也叫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的作用,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第四类是技能型人才。其中第三类人才称之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或被简称为应用型人才,由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第一、二类人才由本科、研究生教育培养。

这四类人才实质上是按知能结构进行区分,因为只有这种分类方法,才有可能使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课程类型相对应。四类教育所对应的课程是可以区分的。如将同一层次的教学计划相比较,从理论学科的要求看,学术教育所学课程的理论层次最深,工程教育次之,技术教育又次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最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或达到形成工作经验、熟练技能等要求,教学计划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总学时中所占比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比例最高,占50%以上;技术教育次之,约占40%~50%;工程教育又次之,约占20%~30%;学术教育最少,一般不到20%。在课程内容上,也各有特点。例如,学术教育偏重于理论探讨,工程教育着眼于理论的应用,技术教育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着眼于如何获得实际经验和熟练技能。

二、 国内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一种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二)美国 CBE 模式。CBE理论是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以 CBE 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三)澳大利亚 TAFE 模式。TAFE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并重,教学内容是工作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TAFE 教育不仅可以提供证书、文凭,还有和大学衔接的课程,可以为学员继续攻读学士学位甚至是更高学位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它在澳大利亚深受欢迎,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拿到 TAFE 文凭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每个行业当中大显身手。

(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情况。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随着经剂特区的开发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异军崛起,加剧了区域与基层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十年浩劫带来了人才的紧缺,到哪里去要?等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是杯水车薪,于是,江苏开始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大学,随后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的职大相继崛起,职业大学即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行者。这朵奇葩带动了全国,职业大学遍地而起。经二十多年努力,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对象逐渐呈多样化。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其入学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及各类成人,其入学年龄没有上限要求。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其学生大多是参加工作的成人,平均年龄34岁。

(二)教学目标与科技进步联系密切。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实训基地不完备,办好高职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的双元制企业培训,始终让学生在最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中进行培训。

(三)与企业界联系与合作进行实习基地的建设。如德国、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台湾的各级各类技术学院都与工厂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在联系中,企业成为实习基地,学校则为企业输送人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持人和指导者。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在加拿大问起如何才能胜任社区学院的教学时,所有的人异口同声地说:学历和工作实践各占一半。

(五)重视实践环节。精湛的技能是靠反复练习“练”出来的,不是靠听老师讲课“讲”出来的。这一点,德国人做的非常好。为什么同样一个设备,德国的就要卖得比别人贵上一倍?就是产品做工好。“好”,是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做出来的。

(六)实行工读交替合作教学。在澳大利亚,校企双方参与学生课程的编制和检查,以及毕业设计的选题评审。英国采用“三明治”教学形式,即学生中学毕业后是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入校学习两年或三年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1+2+1或1+3+2计划。

四、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基地很不完善,这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条件不能相比,另外有的实习实验基地有很多是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已有的简陋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二)对高职教育个别领导及教师的认识还不足。因为他们没有亲自看到欧洲国家高职教育的情况,只认为高职学生是三类学苗,是三类学校去办的。甚至有人认为不好的学生才可上高职,好学生不去,这是一种偏见。从客观情况看,以前确有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下岗,是因为我们没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而是高分低能。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手段没有彻底地摆脱常规的办学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规定理论课时与实际操作的比例是1:1.5,而我们几乎是倒比例的。因此必须脱胎换骨,到工厂、农村、生产第一线去制定以上各方面计划。

(四)缺少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措施,目前力量太弱。这套人马应该上连省市教委,下到学校,层层把关,从组织、管理等方面加以保证。

五、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各种法规。如现阶段地方性就业法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的规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法规(与教师任职、评职、晋级挂钩)以及招生制度的政策等。高职生入学条件应采取上不封顶形式,淡化年龄、淡化学历、淡化学科,逐渐实行开放式入学、开放式教育(因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学制实行3+2制,考试内容也可3+2制。对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形成一条龙式即初级—专科—本科,由学校协调成一个整体。在专业布点,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等方面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方面,招生计划落实到各系部,并给他们一定的政策,以发挥基层单位的作用。出台监督政策,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计划及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内容,并实行反馈制度,将监督的结果作为考评各系部及教师本人的主要依据。

(二)创造条件。要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并完善必要的内外部办学条件。其一是转变观念。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和家长都要重视并支持职业教育,让它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地方政府和企业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保证较充足的经费投入。学校及社会要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和用人标准,从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出发,制定教学质量及成果评价标准,让更多的教师有勇气投入职业教育(因为在职称评定等待遇方面,他们不会因成果缺少学术性而受歧视),让更多的学生安心接受职业教育(因为他们同样是社会欢迎的人才,不会因接受职业教育而减少各种就业和提升的机会)。

其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政府要给以足够的扶持,尤其在发展的初期,更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例如高职教育的收费普遍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就值得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较高是事实,但最终受益的地方应因此而加大支持力度,而不是把成本增加的部分全部转嫁到学生身上,要看到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的承受能力有限,过早过高的提高高职教育的收费,对高职教育发展是不利的。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应制定出下厂(企业)实践计划,争取在1—2年内把专业教师培养成能讲课、能操作、能文能武的教学组织者及指导者。应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并将下厂(企业)实践考评结果作为年度工作考核、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目前双师型教师少得可怜,如果不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高职的办学路子将越走越窄,高职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四)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一要充分利用工厂一线的技术能手、生产骨干、技师、高级技师等现有资源,将他们聘请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他们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经济发展最前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比学校的教师更熟悉这些工艺要求。他们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经过他们磨砺出来的人才,不需二次培训,技术过硬、上手快,企业更乐意接受。二是利用工厂的现代化工艺设备、仪器进行教学。高职院校经济实力有限,且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教学专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装备最先进的各种生产线、仪器设备等。如果能和企业签订合同,实行联合办学,学校可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投资,企业也可避免招来不熟悉先进设备、先进生产线的新工人,可减少再次培训费用,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三是根据企业需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根据合同教什么。学校办学有方向、有目的;学生就业有盼头,学习起来也有劲头。

(五)办出特色。

高职教育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办出特色。

特色之一是能适应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应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加强与地方主要行业沟通,既着眼现实又适当前瞻地设置地方今后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把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吸收和转化与生产力培养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未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特色之二是显著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目前仍基本保持按学科分类组织教学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点上恰好与之形成区别。除培养目标上前者突出学术研究型基础性,后者强调人才的应用型实用性之外,具体的差别也应是显著的,如课程结构上普通本科应保持学科的完整性,而高职教育则应打破学科界限、以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在学时学分分配上,前者应保证基础理论教学有足够的深度,后者应突出实践性环节教学;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前者应在保持系统完整前提下,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而后者则要在适度够用的基础上,多训练学生怎么用……总之,前者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后者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两者之间不容混淆,也不可以相互替代。

总之,我们需要彻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处境受冷落的状况。加大各级政府特别是省市两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性教学条件;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真正面向市场、面向实践来进行教学;在有条件的省市逐步实行本科教育考试入学、高职教育注册入学制度,创造条件使具有技能潜质、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设计和构建新世纪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时应当考虑实行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制度。

参考文献:

[1]袁声莉.我国本专科教育的比较研究[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 3期:41~44.

[2]沈亚强,张加光.从人才分类角度看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期:25~26.

[3]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 5~8.

[4]刘晓保.本科技术教育课程设计思路——基于美国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1期:78~81.

[5]魏红武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102~104.

[6]李青.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述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33~37.

[7]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分析[J].才智,2013年,第19期:102~102.

[8]罗时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152~155.

[9]罗维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第9期:104~106.

作者简介:

王晓宏(1969-),男,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精密机械及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高职教育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