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日常生活的德育教育原则

2016-03-15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6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形式师生

戚 律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基于校园日常生活的德育教育原则

戚律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校园生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一环。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技能,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学校希望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则希望具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以舒缓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压力。是用更严格的制度实施控制,还是选择新的教育思路,值得教育者认真思考,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本文通过对校园人际交往的把握,希望德育教育以更加贴近校园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的形式,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一、校园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分析

在校园中,我们需要关注三类交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它们构成校园的主要人际关系,也为我们的将情感注入学生生活打开一扇门。

师生交往中,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师生之间的年龄差,使教师在校园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在公共交往中向老师敞开心扉,投入更多的感情色彩。随着日常交往的增多,师生之间会因熟悉而拉近距离,班主任成为对学生日常生活施加影响的重要力量。我们提倡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日常交往,以弥补组织交往的不足,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这种关系了解学生,学生由此体会到教师的心灵世界。衡量这种交往是否恰当的标准之一,是这样的交往是否为我们的德育打下有益的感情基础。

学生交往是校园中最为普遍的交往。首先是这类交往的频率最高,而且持续性最长,同班同学之间每天相处10个小时以上。其次是交往的多角度,使得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局限于一事或一个方面,从学习到衣食起居,到业余爱好,甚至可以是个人隐私。第三,当这种交往处于一种极为密切的状态时,学生的关系就可能因成为一种相互的依恋而变得非常牢固。技校学生中,这类团体的存在不是少数,管理学上称之为“初级群体组织”,学生中的小团体意识也正来源于此。对这类交往要注意对问题的两面性分析:一方面正视小团体的存在,引导小团体发挥正面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治。另一方面要树立高压线,要求学生清楚自己的校园角色,不能越过雷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从中树立自己的伦理权威和道德形象,以强化自己的感召力。

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校园生活中另一个重要关系。虽然不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但对于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来说,教师关系发挥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学生正是通过对这一关系的观察、模仿,加深对教师的了解,也调整着前两种关系。在对学生日常教育中,教师关系的处理起着示范作用。

二、校园日常生活的德育思路

情感和道德具有最紧密的联系,日常生活蕴含的情感为我们德育教育提供了丰润的土壤。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微信等社交类APP极大的拓展了人际交往空间,校园内的各类人际交往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对社会话题的共同关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也在学生中划分了不同的人群。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以日常生活为德育教育载体同时,更多的引入情感因素,以有效的活动为依托,坚持教育原则,将德育教育内容加于其上。

1.思路一:坚定立场,有所不为

对于学生教育的有所不为,是建立在制度明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充足的活动空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乐于的方式体验生活。但是,“不为”只是强调教师不要通过制度手段对学生进行干预,是对形式的选择。而教师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更为人性化的分享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实现对学生教育目的始终不变。

比如由食堂伙食引发的不满:在成年人看来食堂的价格和食物的品质是成正比的,对学生来说伙食质量、伙食价格、甚至就餐环境都是不可妥协的。解决问题,直接的对抗和压制往往不如通过感情交流更易形成共识。借助伙委会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食堂的运行状况,开展各类活动密切学生和食堂的关系,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反馈学生,这些手段在缓解学生与食堂矛盾方面发挥着更为有效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些途径,钝化了学校生活矛盾,更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程序意识,提供了有益的标本。

2.思路二:榜样引路,把握导向

学生生活会暴露出很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教师发挥导向性作用,在尊重学生个体尊严的前提下,在与学生的共同生活中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惑。

我们在德育课程、日常宣传中围绕模范人物展开宣传,目的就是为了树立一个导向,引导学生向其靠拢。今天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使得教育的舞台可以渗入到学生全部生活中,教育形式也有所变化。步入青春期的学生,本身对社会和校园都有着朦胧的认识,会不自觉的将现在教师的言行和过去受的教育相比较,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意味着校园生活中施加的德育影响,不仅是简单的美丑善恶学习,更需要从身边的人或事出发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观念,扬弃错误的思想。

3.思路三:借用形式,教育无痕

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吸引学生自发的行动,鼓励成立学生社团等,效果往往出乎意料。这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随时抓住日常生活中所展露出的学生特点开展教育。也要求教育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内容、场景和形式入手,弱化德育色彩,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

今天的德育教育和以往相比,其难度之大、矛盾之多、内涵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形式创新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原则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视为创新内容;能够提高学生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式,也都可以承载德育教育的任务。德育教育的形式也因这些活动的加入而变的丰富,教育也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结语

基于校园生活特点的德育教育,既是对德育教育形式进行的选择,也关注到德育内容如何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但和传统的德育传相比,在树人、立德的同时,让德育教育更接地气,更符合学生的接受方式,是我们开展教育的立足点。基于校园生活特点的德育教育,既是教育过程,也是师生共同的生活体验一种参与者的情感分享。正是在这样的分享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得以初步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以更为人性的方式被学生认可。

[1]《德育生活化的内涵探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刘晴.2009年2月

[2]《生活德育——走向实践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今日南国张美弟,章玲英.2008年3月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形式师生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精彩的校园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