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

2016-03-14解军强王大明洪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宗教高校大学生

解军强 王大明 洪波

摘 要 新时期,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日益复杂,民族、宗教工作在高校的重要性凸显,为提高高校学生抵御防范宗教渗透的能力,本研究用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探讨了西安某高校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及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等方面的情况和措施,通过研究分析、结合实践经验为防范和抵御高校宗教渗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高校 宗教 大学生 宗教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宗教问题日益复杂,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分子活动猖狂,民族、宗教工作在高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体制和规范机制共存,社会生活中的结构冲突、规范冲突、角色冲突以及观念冲突表现激烈,进而产生精神危机和价值迷茫。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对价值观的反映较为感性、激进、易变。凭借宗教自身固有的文化展示功能、道德规范功能、慰籍心灵和稳定情绪的功能以及组织整合功能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极具诱惑力,极易成为他们精神依托、结朋识友,慰藉心灵的重要途径。有关研究表明53. 29%的学生对宗教文化感兴趣;5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可能成为宗教信徒;72.4%的学生认为信教与否是个人事情;60.8%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可以共存;54.9%的大学生认为信教纯属私事,不会影响社会。

然而,西方国家冷战期间已存在的非法实现其政治目的宗教渗透工具在宗教领域始终存在,主要表现为在宗教名义下进行的政治破坏,是一种针对异民族的单方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侵略行为。其目的不在于争取更多的个体信仰者,而是消融整个异质社会的信仰基础,其本质是破坏中国稳定的发展势头,阻止中国梦的实现。同时,青年学生对宗教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工作的短板,因此,有效掌握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选取西安某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2014年12 月至2015 年1 月,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发放问卷,采取分层抽样对近100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问卷调查,涵盖了文理两个学科及其各年级的本科学生,共发出问卷950份,收回800份,回收率84.21% ,其中有效问卷714份。

该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偏远地区,样本代表性良好,调查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汉族学生为697人,占总数的97.62% ;学生党员76人,占总数的10.64%;团员621人,占总数的86.98%;群众17人,占总数的2.38%。被调查学生中生活在城市的182人,占总数的25.49%;生活在城镇的学生227人,占总数的31.79%;生活在乡村的学生305人,占总数的42.72%;家庭经济较好的55人,占总数的7.70%;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545人,占总数的76.33%;仅能维持生计的学生114人,占总数的15.97%。样本分布良好。

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11.18%;在信仰宗教的学生中,36.59%的人热衷宗教信仰;35.36%的人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中等;28.05%的人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一般。在信仰宗教的学生中,36.59%的学生信仰宗教是受到家庭的影响,30.49%的人是求知的需要,14.63%的人是因为好奇心,10.98%的人是需求压力释放而信仰宗教,1.22%的人是因为交往的需要。而在宗教信仰群体中,低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受家庭宗教信仰人员的影响而信仰宗教,高年级更多的是倾向于帮助更多的人。在调查对象中63.41%的人周围有朋友信仰宗教,36.59%的人周围无朋友信仰宗教。

3数据统计及其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掌握被调查者群体对宗教方面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从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对宗教本身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宗教渗透的了解和认识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3.1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对宗教的了解途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调查发现当对人生有迷惑或压力时,74.93%的被试会选择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其次是出去旅游占总数的56.02%,55.46%的被试会选择书籍,36.97%的被试会选择网络;只有12.04%的被试可会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这和选择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比率(12.46%)基本一致;选择专业课老师的比率为14.15%,而宗教人士和领导等的比率都低于10%。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出去旅游的学生的比率非常高,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式处理问题的方式。根据统计结果,当对人生有迷惑或压力时调查人数的选项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亲人或朋友、出去旅游、书籍、网络、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学生干部、宗教人士等。表明周围亲人和朋友在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重要影响力;此外,当周围的亲人和朋友不能有效提供解惑或降低压力的措施时,在自我压力释放方面,旅游散心成为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的影响力较低的原因与其授课方式方法或内容脱离实际以及当前社会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心里契约关系未有完整建立有关。

而对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方面,60.64%的被试会通过书籍和报刊,47.76%的被试会通过电视、广播媒体,46.92%的被试会通过网络。通过小册子和传单了解宗教知识的累计比率为21.71%,这与我们平时关注的通过传单宣传宗教的顾虑有差异。同时,被调查者中63.17%的被试在学校没有遇到过与自己谈论宗教事情的人,19.33%的被试表示有校外宗教人士与自己探讨过宗教问题。另外,本校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和外校有宗教信仰的同学与自己探讨宗教事情的比率分别为13.87%和11.34%。而校内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比率分别为4.76%和4.48%。这表明有近1/5的被试表示有校宗教人士与自己探讨宗教问题,且校内和校外均有与自己探讨宗教事情的同学,校内外教师探讨的比率较同学低。这表明在宗教认识途径中相近的年龄层次和身份对宗教的认同一致性更高。

另外调查数据显示,69.33%的被试没读过宗教典籍,23.67%的粗略读过,5.6%的详细阅读过有关典籍。这表明有很少部分同学读过宗教典籍,粗略读过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左右,比率较大。近七成的人对宗教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并未触及核心思想。

3.2对宗教本身的认识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32.77%的被试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含宗教信仰,两者大部分并存,局部对立;28.85%的被试认为不能包含,两者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34.17%的被试认为可以包含两者相互补充;4.21%的被试认为不能包括,两者尖锐对立。

为进一步了解各被选项之间的关系,通过卡方分析结果,文理学科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含宗教信仰的各选项上的表现差异非常显著2=26.133。(P<0.05)。如表2和表3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以包含宗教信仰方面,在可以包含的情况下,理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含宗教信仰,两者大部分并存,局部对立;女生持此想法的人数量远远少于男生;认为两者可以包含且两者相互补充的文科生人数大于男生人数。

对宗教的认识调查中,累计有61.20%的被试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46.36%的被试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20.59%的被试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活动,而有3.50%的被试认为宗教属于科学;这个结果表明有近1/4的被试对宗教的认识不理性。进一步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识调查中,75.07%的被试认为两者有矛盾但可以并存;5.74%的被试认为两者不相容;14.71%的被试认为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5.32%的被试认为两者没有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各被试在各选项之间的关系,卡方分析结果显示,文理学科学生在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认识上差异不显著2=7.270,(P>0.05);性别在各选项上的表现差异非常显著2=25.106,(P<0.05)。如表2和表3所示。表明不同的性别在该问题上认识差异较大。

调查表明,5.6%的被试认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尖锐对立不能并存,49.16%的被试认为两者相互补充可以并存,34.45%的被试认为两者局部对立可以并存,10.78%的被试认为两者大部分对立,不能并存。为进一步了解被试在各选项上的表现,文理科和不同性别在各选项上的卡方分析结果显示,文理学科学生在对宗教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上差异显著2=18.841,(P<0.05);性别在各选项上的表现差异不显著2=3.591,(P>0.05)。如表2和表3所示。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学科和性别是对宗教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在理解宗教问题方面存在统计学水平上的差异。

3.3对高校宗教渗透的理解

根据统计,12.32%的被试认为根据宪法可以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59.80%的被试认为不能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27.87%的被试不清楚宪法的规定。对宗教传播,宗教交流,宗教渗透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46.78%的被试认为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40.20%的被试认为三者之间有区别,10.36%的被试认为三者之间基本没区别,2.66%的被试认为三者之间没区别。

对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方式的调查发现,35.29%的被试认为校园论坛和学术沙龙是可能渗透的方式,28.01%的被试认为外籍人员可能成为宗教渗透的方式,40.20%的被试认为慈善的方式,其中只有11.34%的被试认为利用大学的英语角可能是其渗透方式之一。在高校发生宗教渗透的原因方面,29.83%的被试认为是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34.87%的被试认为有国内社会转型的影响,50.14%的被试认为是宗教神秘色彩的影响,43.42%的被试认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48.60%的被试认为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影响。

对宗教渗透的主要危害方面,46.78%的被试认为宗教渗透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进来,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干涉宗教事务,破坏祖国统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56.30%的被试认为宗教渗透以服务政治为目的,与对象国争夺思想阵地和信教群众,用宗教控制和奴役其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进行文化同化,达到摧垮该民族的目的。41.88%的被试认为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跨国的政治阴谋活动。37.68%的被试认为宗教渗透是以回乡探亲、旅游观光、访问交流、兴办慈善、境外邮寄、非法印刷、网上布道、金钱收买等方式对国家政权进行分化和西化。45.94%的被试认为由于宗教渗透的险恶政治目的,所以其组织具有很强的严密性,活动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危害大。另外研究发现,当前学生对宗教和宗教渗透认识和了解不多,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宗教渗透的理解更多元化,更成熟。

4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影响因素是高校宗教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36.59%的学生信仰宗教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求知的需要占30.49%,好奇心的需要占14.63%,寻求压力释放的占10.98%,只有1.22%的人是因为交往的需要。而在宗教信仰群体中,低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受家庭宗教信仰人员的影响而信仰宗教,高年级更多的是倾向于帮助更多的人。另外,53.22%的被试对宗教传播,宗教交流和宗教渗透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是很明确或根本不了解,已经明显影响到对宗教渗透的抵御和防范。同时,12.32%的被试认为根据宪法,可以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59.80%的被试认为不能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27.87%的被试不清楚宪法的规定。这表明关于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有待提升。调查显示,当有迷惑或压力时,只有12.04%的学生会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有12.46%的学生会选择思想政治辅导员,该比率较其它途径明显偏低,偏离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结论和措施。

(1)科学引导爱护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充实思想空间。根据统计数据和笔者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豍应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静心关爱学生的生活学习,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完善其个性倾向性。使其从人性和社会更理性看待宗教文化等信仰现象,减少宗教信仰的盲目性。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适当了解宗教传播、宗教交流、宗教渗透的特点、危害和传播途径,明白关于宗教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能识别,会拒绝。豏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上与时俱进,对党的建设事业充满信心和热情,能积极向组织看齐。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充实自己,成为抵御宗教渗透的生力军。豐完善党团功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占领空闲时间的心理高地,扩展践行科学信仰的有效途径。

(2)提升教师传授思政教育知识的技能,做好教师心理问题疏导。豍积极掌握甄别宗教渗透的技能。注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关注学生的宗教信仰现象,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积极干预。豎不断提升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注重学科差异、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使广大学生真正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豏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心理调适和健康发展,也能科学引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调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3)加强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完善规章制度。首先,学校作为教育过程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管理者,及时掌握学校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中的宗教信仰信息,结合法律法规为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其次,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防止不良情绪泛化,维护大局稳定;同时,关心教师群体心理成长,建立长效引导机制。培养其积极人生态度,使最广泛的教师群体积极向组织靠拢,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想信念,充实教师群体的思想。第三,逐步建立校内外宗教事物信息共享平台,在学校之间或更高的部门之间建立宗教信息共享平台,及时通报有关宗教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第四,加强宗教方面的有关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与时俱进、善于创新,促进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5).

[2] 田玉芬.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的政治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7(4).

猜你喜欢

宗教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