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和谐教学法的运用
2016-03-14黄冲枝
黄冲枝
摘 要: 和谐教学法是一条以现代素质教育改造陈腐的应试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探索和谐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和谐教学法 初中地理 教学运用
和谐教学法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场景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师生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适时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营造情感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学、有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学好地理。
1.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任何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作画,学习总是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经验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课堂教学应先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根据学生预习后的实际学习需要,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才能轮到教师点拨,探寻规律。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和谐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德与才、情与智、手与脑、身与心等方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达到六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在教学中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把知识性(包括能力)教育和态度性教育有机融为一体,从心理发展的整体观念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自始至终把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目标。当然,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适当地加入艺术性。例如在《黄河》新课引入时,引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既能引起学生探索诗句的地理意义,又能让学生欣赏诗人所写的意境。
二、营造活动氛围,构建教与学之间的和谐
新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新课程不再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调节氛围,营造教与学之间的和谐。
1.自主探究,合作互助。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处在紧张、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从感知新知识、理解感悟新知识,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关注和尊重学生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从而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并逐渐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体验学习的无限乐趣。
(2)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结合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课时开设的情况,笔者把做中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程序设计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验证假设—总结提高”。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和地形》中“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这一活动的处理为例对“做地理探究性活动”进行介绍。
“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新教材采用“活动式课文”的方式呈现,力求通过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本的这一活动设计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完成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这一活动,在知识学习上,学生对中国地势的特征有深刻认识,也对地形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有具体理解。在学习方法上,他们学会对地理资料、图表的观察、分析、综合和比较,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使得学生的思维由肤浅升华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寻根究底、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学生的需求、体验、行动及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做好角色转换,在鼓励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中应体现教材的开放性、诱导性和引领性,做到精讲点拨,释疑解难,从而最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营造体验氛围,使学生愉快和谐地掌握地理知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我就让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进而得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通过体验情景、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深刻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从而和谐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本学科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亲其师,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磁铁,这样的师生和谐的关系,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敏勤.和谐教学法研究和谐教学法简介[J].山东:山东教育科研,1995.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Ⅱ-解析新难点[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