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的圈子

2016-03-14胡晓鸣

做人与处世 2016年4期
关键词:影视圈明报邵逸夫

胡晓鸣

金庸笔下,无论江湖豪客还是正派大侠,几乎没有不爱交朋友的。换而言之,他笔下的主人公一定要融入一个又一个圈子,在圈子中不断碰撞,博采众长,完成原始的资历积累。就连韦小宝之流,也要同时与天地会、康熙、神龙教互加圈子,体制内外都朋友众多,所以最后能够黑白通吃、左右逢源。而金庸本人也广交朋友,融入不同的圈子。

金庸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圈,是中学时代的同学圈。金庸说:“我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中学时代结交的,那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住同一个宿舍,一起上课学习,生活亲密。这些好朋友现在还经常联系,争取机会见面。”金庸读中学时,已经文采出众,声名远扬。后来他与中学同学商议出一本教辅书,又联合了其他在各学科以及绘画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最终出了一本教辅书,大赚了一笔。成功利用朋友圈,金庸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金庸在初办《明报》时,一手办报纸,一手写小说,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这个时候的他,朋友圈几乎将港台文化名流一网打尽,一直延伸到了大陆乃至全球华人文化圈。

倪匡说他一生最好的朋友是金庸,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大部分小说也是在金庸创办的明窗出版社出版。他给《天龙八部》代笔,写了六万字,金庸特意叮嘱他拿给董千里看看,改过之后再见报,因为“老董的文字,较洗练,简洁而有力,文字的组织能力又高”,结果无人察觉是代笔。倪匡的妹妹亦舒也在《明报》开专栏,兄妹俩嫌金庸给的稿费太低,齐向金庸抗议,结果被金庸笑眯眯地挡了回去,到头来还是继续给金庸写专栏。蔡澜、黄霑、温瑞安和陶杰都是金庸的座上宾。金庸的朋友圈里不仅有如此出色的作家,还有才华横溢的画家,董培新、王司马、姜云行号称金庸的三大御用插画家。正是其朋友圈中人才荟萃,才使得《明报》上的文章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同时画作精良,图文辉映,一跃而成为香港最畅销的报纸。而金庸此时在事业上大放异彩,离不开其背后强悍的朋友圈的支持。

当年,金庸还在大公报社时,就已和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以及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秘书杨刚有过交往。那时,金庸有过当外交官的想法,他发表的关于外交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还受到国际法权威梅汝璈的赏识。但后来,金庸考虑再三,觉得志在写作,便放弃了当外交官的念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明报》在香港渐成气候之后,金庸介入香港政治圈。他曾应邀加入廉署社区关系处市民咨询委员会,得以频繁接触首任廉政专员姬达。姬达向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引荐了金庸,让他提供有关中国的意见。1981年,英国女王授予金庸OBE勋衔。撒切尔夫人首度访华,麦理浩安排金庸单独会晤撒切尔夫人45分钟。金庸接受鲁豫采访时,曾回忆这次见面,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撒切尔夫人经过香港的时候邀我到港督府见她,英国当时跟中国在交涉香港归还的事情,她希望我支持英国人,香港不要归还。但是我说我主张香港归还中国,第一,本身就是中国的地方,当然应该还了;第二,你签条约99年,现在到期了,你怎么可以不守信用?她跟我没什么好谈的,就不谈了。”香港政治圈的推动使得《明报》的影响力更加深远,中国政界也开始注意到了金庸,不少领导人也开始读金庸,邓小平就是其不折不扣的粉丝。而金庸的作品,也就是从这之后开始在中国内地广为流传。

邵逸夫是金庸在香港影视圈中最重量级的朋友。金庸称邵逸夫为“半个世纪的老朋友”,邵逸夫则亲切地说金庸是“我的小朋友小查”。二十世纪70年代末,香港电影市场呈萧条之势,邵逸夫请金庸授权改编其武侠小说拍电视剧,从而打入内地电视剧市场。两人相谈甚欢,金庸一口应允。自此之后,邵氏金庸武侠剧席卷大陆,封笔之后的金庸,作品在大陆的销量也借以节节攀升。而为邵氏公司拍摄金庸武侠电影的,则是大导演张彻,他也是迄今为止拍摄金庸武侠电影最多的香港导演。因为他导演的电影票房惊人,被称为“百万导演”。大陆影视圈中,改编金庸剧最多的制片人是张纪中。他是在金庸刚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的时候结识金庸的,在此之前,金庸已经同意以一元钱的价格将《笑傲江湖》小说版权转让给央视,由张纪中执导。张纪中说:“我觉得金庸是个谦谦君子,很讲义气。”正是由于金庸成功地打入影视圈,结交了这些影视界中的大佬,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金庸的作品被一部接一部地改编成影视作品,席卷整个华人影视圈。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一个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获取价值的方式也有限,所以你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大,你获得价值感的渠道、方式就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圈子,也决定着你未来的事业和人生高度。金庸正是深谙此理,在原来的圈子风生水起之后,他并没有满足于原地打转,而是破冰而行,不断地融入一个又一个更加高端的圈子,使得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扩散。“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这句话的广为流传足见金庸作品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而这股影响力的由来,与其背后强大的朋友圈子息息相关。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影视圈明报邵逸夫
跳出影视圈,穿越古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多维“出圈”
影视圈税改落锤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