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污染的水源治理措施分析
2016-03-14向思琴
向思琴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410008)
蓝藻污染的水源治理措施分析
向思琴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410008)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造成我国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导致水体生物死亡、水体污染,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主要分析蓝藻污染的危害,并从生物、化学、物理三个角度来探讨蓝藻污染的水源治理措施。
蓝藻污染;水源;治理措施
蓝藻对于水体污染非常严重,如果湖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再遇到合适的温度,蓝藻很容易疯长,腐败的蓝藻一方面会消耗湖水中的氧气,导致湖内生物大量死亡,另一方便,腐败分解的蓝藻也会导致水体变黑变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用水安全。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减轻湖泊污染,必须要加强蓝藻污染水源的治理。
1 蓝藻污染的危害
蓝藻是一种原始低等生物,属于原核生物,在植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长时间的进化,蓝藻形成了极强的竞争优势,可以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大规模的蓝藻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具有讽刺性的是,水华的发生正是由于人们的活动影响。长时间以来,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内的氮、磷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在夏季温度上升时,蓝藻便疯狂繁殖,水体在短时间出现水华,导致水体生物死亡、水体污染,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此外,蓝藻所释放的蓝藻毒素也会影响人体健康,蓝藻毒素、乙肝、黄曲霉素并称为肝癌的三大诱因。
2 蓝藻污染的水源治理措施
2.1 物理治理法
物理法是处理蓝藻污染水源的主要措施,代表方法为絮凝沉淀技术,利用絮凝原理来将藻类沉降到水体底部进行回收。机械打捞与人工打捞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在很多地区,相关部门都会在蓝藻爆发季节集中进行打捞,有效降低了蓝藻细胞的密度,但是这种机械处理法仅仅对小范围污染有效,对于大型湖泊的污染是无能为力的。近年来粘土除藻技术也开始应用在蓝藻污染的处理中,这是利用阳离子交换与凝聚作用促进藻细胞的沉降,降低蓝藻细胞的密度。这一方式对于渗水湖泊和海洋赤潮的处理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是不能避免藻类的二次污染,尚未在浅水型湖泊中推广。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水体的情况采用过滤法、饮水法、混凝沉淀法、曝气法、加药气浮法等,当时上述方法耗时长,操作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生物治理法
常用的生物治理法有微生物法、食藻生物法、水生植物法等。微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蓝藻的溶解来达到治理作用,溶藻微生物有溶藻真菌、溶藻病毒、溶藻细菌等等,这些真菌与病毒在水体中有广泛的分布,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可以缓解蓝藻的生长,部分微生物还可以裂解蓝藻细胞。食藻生物是借助Biomanipu-Iation来在水体内引入贝类、鱼类等以蓝藻为食的生物来抑制蓝藻的生长,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贝类有着极强的滤水功能,可以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逐渐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在技术水平的革新下,生物膜处理技术诞生,生物膜法的去除原理是利用载体中的生物膜来吸附、分解、氧化藻类,生物膜上的部分原生动物还会吞噬藻类,可以有效去除藻毒素。这种技术最早诞生于日本,兼具了生物滤池与活性污泥法的优势。
2.3 化学治理法
常用的化学治理法就是化学灭杀法,利用合成的化学药剂来抑制蓝藻的繁殖,一方面,可以抑制蓝藻的代谢,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絮凝作用沉降藻类,目前多采用铜盐、有机溴杀藻剂、高锰酸钾作为杀藻剂。此外,光催化氧化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去除方式,在去除微囊藻毒素方面成效显著,该种操作方式简单、成本低廉,副作用小,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物理除藻虽然效果好,但工程量大、运作周期长、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化学除藻虽然具有除藻速度快、效果明显的优点,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除藻效果好,无二次污染,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除了单一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外,还可以使用综合治理法,如生化综合除藻法。所谓“生化综合除藻法”是指利用自动检测投放系统,将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复合成分的生化混合物“环水-355号生化复合抑藻剂”喷洒在水体中,能适当的调节水体的成分,增强其抑藻功能,并持续的作用于藻类,有效地控制其异常繁殖。该试剂包括杀藻部分、抑藻部分和絮凝部分,具有三大功能,杀死藻类并脱氮除磷、絮凝沉降和挥发、继续抑制其再生。
3 结语
随着水体水富营养化的加剧,蓝藻治理将会变得更加迫切。然而无论治理技术如何发展,都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解决蓝藻污染问题依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1]吕艳春,徐镜波,王春红.新立城水库藻类水华环境因子分析及其预警监测[J].环境科学导刊,2010(03).
[2]张岩蓉.黄河水水库藻类爆发原因及治理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05).
[3]王海军,王洪铸.富营养化治理应放宽控氮、集中控磷[J].自然科学进展,2009(06).
[4]陈雪初,孔海南.泽雅水库混合深度的年内变化及其对藻类生消影响(英文)[J].生态科学,2008(05).
TU991.11
A
1004-7344(2016)35-0336-01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