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运动疗法治疗士兵急性扭挫伤218例
2016-03-14连慧文
陆 波,连慧文
针刺加运动疗法治疗士兵急性扭挫伤218例
陆 波,连慧文
急性扭挫伤;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是针刺与躯干肢体运动相结合,治疗以疼痛、功能受限等病证的方法,也叫互动式针刺法、动气针法[1,2]。笔者自2012-09至2015-12运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士兵急性扭挫伤(排除肌腱断裂、关节脱位、骨折等)患者218例,疗效较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急性扭挫伤士兵218例,男168例,女50例;年龄18~42岁,平均(25.0±9.0)岁;病程1 ~14d,平均(3.0±7.0)d。其中,颈部扭挫伤28例,肩部25例,肘部19例,腕部28例,腰部41例,膝部40例,踝部37例。临床表现为局部软组织疼痛、肿胀,或有明显血肿,功能受限,检查时局部压痛,肌肉紧张,活动时疼痛加重。辅助检查排除肌腱断裂、关节脱位、骨折等病变。
1.2 治疗方法 (1)颈,取悬钟穴。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40.00mm毫针,垂直皮肤刺入1.5寸,产生酸、麻、沉、胀感,针感上行过膝尤佳,留针20min,每隔5min行针1次,嘱患者前后、左右转动、屈伸颈部,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加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2)肩,取患侧条口穴。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75.00mm毫针,斜刺条口穴2寸,针尖透向承山穴,留针过程中,嘱患者患侧肩部主动或被动(医生可辅助患者做)内外旋、外展、后伸、上举、内收运动,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加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3)肘,取患侧阴上穴(在阴陵泉上方1.5寸,内膝眼与腘窝横纹头连线中点)。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40.00mm毫针,垂直刺入1寸,嘱患者患侧前臂作内外旋转、握拳动作。(4)腕,取健侧扭伤穴(在手背侧2、3掌指关节内陷中)。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25.00mm毫针,直刺0.5寸,嘱患者主动或被动旋转患侧腕关节,作屈曲、背伸活动。(5)腰,取患侧后溪穴。操作方法:患者站立位握拳,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40.00mm毫针,毫针垂直刺入后溪穴1.5寸,针尖透向合谷穴,施以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20min,每5min捻针1次,嘱患者腰部前后左右、顺、逆时针各个方向运动20次,人中穴亦可(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25.00mm毫针,针尖向上45°刺入0.5寸,得气后留针,嘱患者活动腰部)。(6)膝,取患侧手三里穴。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40.00mm毫针,垂直刺入1.0~1.5寸,得气后,嘱患者患侧膝部作主动或被动运动。(7)踝,取患侧外关穴。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mm×25.00mm毫针,进针0.5~1.0寸,留针过程中,嘱患者患侧踝关节作内外翻、主动或被动旋转。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评定。(1)痊愈:疼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查体无异常;(2)显效:疼痛症状显著减轻,活动比较自如,无明显异常阳性体征;(3)有效: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症状反复,功能活动仍轻度受限,查体尚有阳性体征;(4)无效:无明显改善。
1.4 结果 218例急性扭挫伤士兵,经过针刺+运动疗法1~10d的治疗后,痊愈193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率为98.6%。
2 讨 论
急性扭挫伤是指近关节部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韧带、筋膜、肌腱、滑膜、脂肪、关节囊等组织的不同情况的急性损伤。多因活动时姿势不正确,用力不当,过度负重、剧烈运动或外力撞击、摔伤所致,造成组织急性破坏和组织生理功能的暂时紊乱。以局部肿胀、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证,活动时加重,轻者仅撕裂伤,小血管破裂,重者可至肌腱断裂、关节脱位、骨折等;损伤部位常发生于颈、肩、肘、腕、腰、膝、踝部等处。西医治疗以局部消肿止痛、制动为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持重不当或运动失度,不慎跌扑,牵拉以及过度扭转等,引起经筋、络脉及关节损伤,以致经气运行受阻,气血壅滞局部而成,治疗以舒经活络止痛为要,但不限制活动。
针刺+运动疗法,是指在针刺穴位的同时进行患部的运动。针刺+运动疗法取穴的理论基础源自针灸刺法中的巨刺、缪刺、远道刺,具体操作时,或先针刺而后运动,或先运动后针刺,或运动针刺同时进行。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时常采用三种配穴方法:左右对称取穴,上下相应取穴和前后对应取穴。“左右对称取穴是在患部的对侧相应部位取穴,病在左,右取之,病在右,左取之”,《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这种方法适用于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关节的扭挫伤;“上下相应取穴即病在上,下取之,病在下,上取之”,《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这种方法适用于颈项部和腰部的扭挫伤;前后对应取穴即“病在胸取之背,病在背取之胸”,适用于胸背部撞击伤[4]。
针刺+运动疗法通过刺激患处相对应的远处的穴位,施治时不仅可避免由于患处局部过多的针刺刺激而增加患者不必要的针刺痛苦,而且可以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患处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从而起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治疗作用。但针刺+运动疗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疗效标准过于笼统,而且目前尚未制定出详细的疗效标准,而且对于治疗急性扭挫伤,学术界的治疗方案较多,尚未选出公认的疗效最好的穴位。虽然针刺+运动疗法存在着以上不足,但其较好的疗效还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对于士兵们来说,他们在平时高强度的辛苦训练中,很容易出现急性扭挫伤,特别需要一种简便又快速的方法治疗伤痛,防止伤情加重延误,而针刺+运动疗法用针少,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疗程短,疗效可靠,士兵们乐于接受,值得参考推广。
[1] 陆寿康.针刺手法百家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0.
[2] 高 旸.浅谈患者守神与互动式针刺法[J].中国针灸,2004,24(5):33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4] 何广新.针刺运动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1982,140(3):43-44.
(2016-03-14收稿 2016-04-20修回)
(责任编辑 岳建华)
陆 波,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614000 乐山,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康复理疗科
连慧文,E-mail:306871459@163.com
R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