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综合式体育教学探究

2016-03-14李鹏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质群体教学模式

□李鹏(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综合式体育教学探究

□李鹏(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着专门的研究。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健康体质,是提高学习成绩,成为跨世纪人才的重要前提。但由于诸多的原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且目前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很多诸如肥胖、猝死、自杀的现象。为了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本文也旨在研究适合于大学生的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综合式体育教学

1、相关概念

1.1、体质、健康的概念界定

体质作为体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的质量。它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遗传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体质健康是指在体质范围内的人体所达到的健康标准水平。

1.2、体育教育的概念界定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2、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状况

2.1、概念需统一,课程性质待更新

近几年,关于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原因而提出的体育特殊群体的概念比较多,如“特殊体育”、体弱、特刑学生、体育差生、以及体育弱势群体。他们从体育的角度,对推动我国这部分群体的概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概念模糊与不清,需要较为统一的认识。目前比较认可的是体质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概念,它是指“身体在体质发育方面处在不利地位的群体,尤其在从事已体力为主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相对处在不利地位的群体。”但概念还较笼统,易把此群体看成单纯生理和病理原因而形成的群体。因此,课程名称与性质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更新与完善。

2.2、教学状况有待加强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体检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修改与放宽,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势下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林建华等早在1999年对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福建等10个省(市)30所部属、省属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数超过50人以上的学校有43.7%,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然而起点的平等并不代表过程的平等,目前普通高校里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吴燕丹在《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截止到2005年,我国还有23.53%高校没有开设特殊体育课,在开设课程的高校中又有70%高校没有较完整的教学大纲。因此,加强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非常必要。

2.3、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节奏缓慢、动作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在授课方式、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上基本上还是与普通体育课模式一样,基本没有按体质弱势群体特点与需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模式单一化、常人化,无法达到当前形势下的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要求。因此,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改革,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3、高校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3.1、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

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体质弱势群体,其指导思想必然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对象身体的特殊性、心理的复杂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为切入点,建立起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使每个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背景、能力以及经验与习惯去学习与锻炼,生命发展不受压抑和阻碍,并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宽容、支持、和谐的人文环境,个性得到释放。

3.2、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理论基础

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契约式”体育教学模式为主的基础上取众家模式之长而构建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以人为本的体现主体教育论的契约学习理论,是美国教育家M?诺尔斯(M? Knowles)20世纪70年代在综合终身学习、个性化教学、自我导向学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契约学习理论。其内容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育者的需要、能力、背景、个性和精神世界的要求,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教师进行交往与协商,鼓励学生交往,增强适应能力。契约学习理论在指导特殊体育教育可以理解以下内涵:在本体论上,他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尊重和接纳身体的某种缺陷:在认识论意义上,它强调使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克服心理与生理问题,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并能与他人在运动中和谐相处:在价值意义上,它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完整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际交往。而这些是构建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理念。

3.3、体育教学要革新教育理念,树立明确的体育健康观

在具体的落实中,首先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有所掌握,了解当前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教学前可先将教学对象进行体质调研,以达到“因人而异、对症教学”的效果,从而合理地进行课程选择。体育教学从来不是孤立的,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更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现状,认真做好强度和量的规划,结合实际的进行体育练习。如学生的心肺功能低下,可以在教学选择上进行有氧运动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当前

大学生的肥胖问题也日渐突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一些高消耗热量的运动。教师真正的作用并非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好的教师应该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教会学生如何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重视教会学生锻炼的方式方法。如每周锻炼的时间、每日锻炼的强度,量与强度之间如何计划、如何规避锻炼中的不良伤害,教会学生开置运动处方,进行自身运动评价等等。

3.4、重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学生对体育的间接兴趣形成的前提,就是对体育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或在教学中得到满意的结果。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从兴趣出发,无论是直接的兴趣还是间接的兴趣都是对体育参与的动机,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明确的实践目标,感受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体育教育要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清晰脉络认识,无论是体育本质、体育功能亦或是体育运动的价值,或许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已经在教师心中烂熟于心,但却是学生心中极为抽象的内容,教师要用简洁、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释,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另外,体育教学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群体对体育的知识层次掌握不同,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身体条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加强和兴趣上的引导。

4、结语

对待体育运动的弱势群体,要避免这类学生群体的自卑负担,规避这类学生的厌倦心理,要找寻其存在的源头,遵循教学规律,帮助这类学生群体找到突破口,进行体育尝试,帮助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和效果,以打破其对体育课程存在的结缔。

参考文献:

[1]潘跃林.契约学习——构建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思耕.契约学习的理念与实施[J].现代教学,2005,(3).

[4]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体质群体教学模式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