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共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透析

2016-03-14令小雄张富田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理念价值

令小雄,张富田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共构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透析

令小雄,张富田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国家哲学,是熔铸助推中国梦的“根与魂”。它作为引领民族复兴的“价值之翼”,深度融合在“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进程中。核心价值观、发展理念、战略布局有机统一,互助提升,助力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全面深化改革的开放之路,深化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并链接提升价值观自信。“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贯彻落实在实践标准、人民标准中,检验一切工作,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必将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入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永续性,聚焦“全局观”和“重点论”,集中体现了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也对接到价值体系的现代化建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为民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有机统一地形成价值引领,将真理的力量和价值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国家治理价值体系和发展战略的理念对接起来,全面形成价值引导和精神力量的凝聚,投放汇集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国家价值目标层面:民族性与实践性价值特质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纵横捭阖,有机统一,符合时代特质并有长远谋划。治国理政的框架明确,方向明晰,内在逻辑严实,既有主攻方向,又有路径保障,也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战略上理念上更加注重整体性,内容上更加强调系统性,方法上更加彰显创新性协同性,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永续性和生态化,路径实践上更加具有开放性,效果上更加凸显全面性共享性。整个战略思路螺旋递进钮合,让我们感受到治国理政、决胜小康,实现中国梦的“集结号”吹响,攻城拔寨,全民脱贫奔小康的激情点燃,伟大民族复兴正在路上。

(一)“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践行国家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即建设怎么样的国家,如何实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承诺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形态表征和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国家哲学,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基础也通过作为价值向度的核心价值观奠定并规定着意识形态构筑发展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和价值规范。根本上说,意识形态需要对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共识性价值体认进行观念表征和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理念,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新常态下,如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回答着这个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国家价值目标的最高指引地位,对其他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价值诉求和热切盼望。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和必然追求,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从中国历史视域审思,尤其是从近代史血雨腥风、落后挨打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富强”对一个文明大国的重要意义。中国近代史的集体记忆昭示实现民族复兴之路是多么迫切地承接民族愿景和民族自觉。

(二)“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提升价值观自信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这样的说法也是客观和历史辩证的。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从革命到建设付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功勋奇伟的建树和奉献。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从“破旧立新”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社会实践必须遵循真理尺度(物的尺度)和价值尺度(人的尺度),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克思讲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邓小平时代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着力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哲学着力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其实质是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路,这是“从富到强”的一个历史进程,现已迈步走在民族复兴之征程上。目前,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的新常态下,攻坚克难需要实践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承载着国家价值目标的进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承载了多少代中华儿女的宏伟愿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是第一个百年梦想的梦圆时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来实现,全面小康的建成必将带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是开放理念的对接,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和关键;法治社会必然要求从严治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从严治党作为关键抓手来促进全面工作,党与法是有机统一的,党建是最大的政绩,其政治生态意义是全面而深远的。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保障全体党员为民务实和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是文化软实力的高位体现,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生动有序局面。

“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有机统一,理念是先导,要落实体现在战略布局上,二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践理性,强调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贯彻落实在实践标准、人民标准中检验一切工作。以时代问题为中心的哲学关注和人文关怀是社会实践的呼唤和折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呼吁关注和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强调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

二、社会价值取向层面:人民性和全面性价值特质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全面深化改革的开放之路,深化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并链接价值观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是决胜小康的路径动力保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力量和目标预设。

(一)“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自信时代”的中国风貌和时代气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征。自信的力量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能中激发,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竞相迸发,其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务实价值导向,一切为了人民。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人民哲学和大众哲学、群众观点的意识形态和国家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根本的实践理性和实践价值导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价值立场是阶级立场、政治立场、政党立场的理论表现,回答和解决的是为什么人服务的价值取向问题。毛主席最为今人追思崇仰的就是永远的人民性立场,现在连出租车内也佩挂毛主席像章,认为那是人民不朽的精神性存在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多做一些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一些得民心聚民气的工作,珍惜民力民智,解决民困民难,维护民生民利,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我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和生动体现。人民至上、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都贯穿渗透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中。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提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5]《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福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充分体现了人民性特质。

(二)“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性价值追求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贯穿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都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贯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自由平等公正要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得到法治保证,制度体现出的底线思维为平等公正的氛围和社会自由的空气提供导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聚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全面性就是整体性、全局性、协调性,人民的幸福首先对接全面小康的建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更多的获得感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改革从当代视域可称作“二次改革”,打造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政府,进而先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习近平开创的“二次改革”与邓小平设计的“一次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区别,也就在于前者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轴,后者除了注重经济体制改革,也注重政治体制改革,注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共享性。实现社会的公正感和尊严感,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社会价值生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成为一种信仰的力量,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法治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如此,全面依法治国才能长效常态。法治是重器,“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法治和人治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就是人民性的价值践行。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中得到强化,全面性就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民至上、执政为民、为民务实中,“四个全面”关系到人民性或人民的幸福。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递进过程中,共享理念就是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有获得感和尊严感。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公平正义,它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在奋斗中要逐渐实现的目标。“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7]40“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所有的价值导向统一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中,这样才将“全面”价值导向有机统一,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发展战略坐实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主体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统一起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包含了民族复兴的实践逻辑和价值先导。

三、从公民价值准则层面:创新性与人文性价值特质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7]40“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的塑造,共构对接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遵循。将爱国情怀、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诚信友善的人文价值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化提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中国精神的实质体现在科学发展上来,凝心聚力在中国梦的进程中。

(一)“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价值特质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绿色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的标尺,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五大理念的关系而言,创新是其中的核心内涵。任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是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客观必然,共享是前四大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灵魂。共享发展惠及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更加激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热情。

作为核心内涵的“创新发展”致力于破解发展动力难题。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19世纪英国政治学家约翰·密尔认为:“首创性乃是人类事物中一个有价值的因素。”[9]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敬业是人存在与发展的本质所在。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敬业首先表现为职业美德,对职业有敬畏之心,才能有工匠精神的发扬,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就需要敬业精神敬畏之心。诚信价值与开放理念链接起来,友善与共享对接起来。开放经济是诚信经济,由于市场经济履行契约精神的基本要求,开始把诚信作为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加以强调。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化,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契约精神所要求的诚信维度也愈发凸显出来。可见,中国公民的诚信品质基于两种互相融合的传统:中国文化中“内诚外信”的价值传统与现代市场文化中“契约之信”的传统对接。市场经济如果失去诚信经济的价值内质,全面落实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就失去价值基石。诚信友善表征道德伦理价值,这也是一种生产力。诚信是解决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友善价值促进共享与文明和谐发展,助推善治。友善是一种能量,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有利于增加对社会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一旦成为一种行为传递,就会激励他人,温暖整个社会。而友善敬业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和热情,使创新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使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也会使人们在彼此诚信友善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幸福。

(二)“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和合价值特质

中国人文价值和发展理念的精髓是“和合哲学”,和合特质也表征大生态和谐发展理念。“协调发展”致力于破解发展结构失衡问题。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各方面的重大关系,统筹协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集中力量补短板,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建设,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面对发展中的各种结构性失衡,现代化建设必须协调推进。协调发展理念,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中国人文价值的内核就是“和合哲学”,用中庸之道、协调和谐观念审思怎样全面发展的问题,其价值目的就是要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永续性。当前,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脱贫等战略,解决好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全面小康社会不让任何地区和人民掉队,最终实现全体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

“绿色发展”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表征人与自然的友好友善和谐状态。“天人合一”表征人与自然生态的友善和合之道。友善的人文价值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也内化在人与生态关系的友善和谐相处中。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共享发展是社会和谐友善的践行途径,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也是诚信友善的价值引领,创新发展贯穿在爱国敬业的人文价值主线中。“开放发展”致力于破解发展的内外联动不畅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走封闭僵化的锁国之路,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秉承开放理念,统筹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主动构建与国际社会的互利合作模式,积极发挥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化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以内外联动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价值取向。“共享发展”致力于破解发展不公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之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国家哲学,具有规范和指引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等价值内涵,是社会价值的根本凝聚和引领,表征着人民关于个人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价值普遍体认与广泛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熔铸中国梦“根与魂”的价值引领,是民族复兴的“价值之翼”,深度融合在“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理念的进程中。“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是新常态下治国理政的认识论方法论、大战略大理念大布局。“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拓展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念的变革,推进法治体系、国家制度体系、国家组织体系、国家政策体系以及价值体系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决策能力、执行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危机能力和行政能力。它用新的视野、新的方略、新的布局,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途径,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提升。核心价值引领,战略全面布局,发展理念先导,“三四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有机统一、贯通提升,助力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93.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5.

[责任编辑:孙 霁]

2016-09-03

令小雄(1979-),男,甘肃通渭人,讲师,硕士。

D61

A

1008-8520(2016)06-0021-06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理念价值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