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爱玲小说艺术的袭旧与创新

2016-03-14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梁任倩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9期
关键词:金锁记言情张爱玲

西藏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 梁任倩

张爱玲从小受到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又接受西方现代的文化教育,在文学素养上中西驳杂,自然的承袭了传统章回小说,又具有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她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自己的调子,所以说张爱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袭旧”和“创新”。张爱玲因为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在其小说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并且大量运用《红楼梦》的描写手法,以致其小说表现地有血有肉,这是其袭旧的源泉;而她的小说的创新体现在对意象——月亮的深刻挖掘。本文旨在通过她的三篇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展示出一代才女张爱玲在小说创作当中的袭旧以及创新,最后达到袭旧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一、张爱玲小说艺术的袭旧

说张爱玲的小说里有《红楼梦》的影子,是因为张爱玲对《红楼梦》有着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一)言情主题的继承

《红楼梦》与张爱玲小说均以“言情”为基本特征。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经过试探、回旋、斗法,终于在战争的强力挤压之下,有了点相依为命的真情。从言情的主调来看,《红楼梦》言情的主调是优美和谐的,是一种浪漫情调。张爱玲则放弃了曹雪芹对“情”的理想化描述,她以个人对生命的感悟为基础,书写美好之情的沦丧,深化现实世界的丑恶。从言情的意义来看,张爱玲不仅延承了《红楼梦》言情的传统,把爱情与世情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中心,同时也把握了《红楼梦》超越个人与琐碎的象征意味。

(二)人物形象的承袭

张爱玲小说和《红楼梦》均对男性进行了丑化,对其描述大多用笔粗疏。《红楼梦》借宝玉之口说出了里面的男性只不过是须眉浊物。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仍流淌着封建文化的血液,男性形象也多是污浊不堪的,女性从总体上来说都比男子要胜过一筹。

女性是《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的核心人物,但曹雪芹和张爱玲的审美倾向是有区别的。曹雪芹极力表现女性的美,尽量美化她们,大观园里的女儿聪明美丽、至情至性。黛玉风流娴娜,六岁时就诗才出众,令人惊叹。宝钗贤淑优雅,写诗、行医、女工无所不会,让人难以置信。连丫鬟们亦能说会道、聪明能干。张爱玲小说同样向我们展示了一大群女性形象,但不像曹雪芹那样对女性多褒扬之情,而是直面现实,用冷酷甚至尖酸的笔调展现那些在现实的压迫下失去了人性的女性。

(三)悲剧意识的共鸣

悲剧意识成了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创作的共同精神内核。《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持久地震撼读者的心灵,最大的奥秘在于它的悲剧性。隔了漫长的时窄,张爱玲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悲剧传统。被誉为张爱玲最完美的作品的《金锁记》,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剧震撼力。女主角曹七巧本来是一个泼辣健康的大姑娘,结果嫁给瘫痪的姜家二少爷。畸形的婚姻导致了她人性的泯灭,她最后走向了疯狂的绝路,以扼杀女儿、儿子、儿媳的幸福作为自己不幸的陪葬。命运残忍地捉弄了七巧是悲剧,七巧在绝望与仇恨中疯狂地报复也是悲剧,并且命运也制造了其他人的悲剧。

(四)艺术手法的借鉴

语言的套用与化用

在塑造描写人物时张爱玲套用了《红楼梦》特有的词汇,她小说里人物的语言、口吻和《红楼梦》中人物多有对应之处。《红楼梦》中多骂青年女性为“蹄子”“浪蹄子”“小蹄子”等,《沉香屑 第一炉香》就延用了这种骂人的语言;《倾城之恋》中“痰迷心窍”“猪油蒙了心”等语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也非常多,如第六十八回凤姐骂尤氏,第七十四回尤氏骂入画等。

(五)关于精神世界的继承

这也是最重要的相似之处。都是描写世俗生活故事,展现人的赤裸裸的世俗欲望。

在背景和题材上,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极为相似,都是以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为背景,所展现的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琐事,都是写没落家族的病态,世俗的金钱欲望,为求得安稳生活的心态以及男女情欲,并在故事中隐含着作者的悲观精神色彩:展现生命的脆弱,爱情的悲剧。张爱玲的小说,尽显《红楼梦》之遗风,但是张爱玲并不是完全陈旧地抄袭《红楼梦》的风格,而是自觉地将《红楼梦》的文学传统与艺术手法融汇贯穿在自己的小说中,然而她又不拘泥于传统,有创新,有突破,对其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借鉴,从而形成她独具魅力的小说世界。

二、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便属于阴郁色彩和女性的原型意义,由于张爱玲自己从小就缺乏母爱,受尽继母的虐待和委屈,她笔下的月亮正是反映了她心理潜在的对血缘亲情的否定、不信任和归于虚无的想法,作品中出现了自私、阴鸷、狠毒的母亲形象,在《金锁记》里,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浓墨重彩,精雕细琢,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浸透了生命中种种不尽苍凉的情绪。

1.透过月亮看痴情女性自身堕落的悲哀

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月亮的意象实在是迷朦恐怖,它如同半神半妖的使者,专来诱惑纯情的少女,唆使不良的阔少,演出了一场于情于理皆不容的人为悲剧。

2.透过月亮看拜金女性灵魂扭曲的悲剧

《金锁记》以月亮始,以月亮终。在开头就以“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托出了20世纪初叶那轮像古雅的信笺上落下的一滴泪珠一样陈旧而迷糊、湿润而凄清的月亮,形成了一种苍凉弥漫的气氛,奠定了全文暗淡凄惨的基调。

3.透过月亮看反省女性的自觉意识

张爱玲在小说中对月亮意象的选择,体现了她构造意象的独具匠心。由此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冷峻而近于苛酷的现实主义者。她既无意于提炼理想主义的五彩石,也尽量避开时代大潮的飞湍急流,而是保持着一份静观的冷峻与内敛的锋芒,以她大作家的深邃眼光和细腻手笔,否定了现代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唱出了一首葬送附体鬼魂的挽歌。不可否认,张爱玲当之无愧是现代中国的一位大作家。

在张爱玲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红楼梦》的影子,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构造意象的独具匠心。她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诉说了一个个苍凉的故事,低沉如咿呀的胡琴。这就是张爱玲,一个二十世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一个将袭旧与创新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伟大女性。应该说,对于张爱玲的小说,唯有不停钻研之精神,才能真正懂得她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金锁记言情张爱玲
九月雨
“言情”的概念史和“言情”故事的特征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写给失踪者的信》获言情作协大奖
张爱玲在路上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