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理论模式的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研究
——以民勤县为例

2016-03-14杨佳新

甘肃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勤生态建设生态

杨佳新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基于“生态+”理论模式的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研究
——以民勤县为例

杨佳新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荒漠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蔓延,严重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民勤县作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暴风源地之一,生态危机日趋显著,其荒漠化问题对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可估算的影响,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国家级战略层面,成为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响应国家“创建两型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在综合我国现阶段荒漠化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的荒漠化治理模式,通过“生态+”荒漠化治理模式的三种创新理念,力求在荒漠化治理中寻求新的突破点,保障生态安全,改善民勤及西北荒漠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荒漠生态学;生态+;生态建设;民勤;荒漠化治理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生产活动在内等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荒漠化不仅恶化土地生产力,增加自然灾害,而且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民勤荒漠化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危害,使得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严重下降;植被退化、土壤沙化、土地盐碱化等形式严峻,区域生态承载力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石羊河流域下游,平均海拔1400m,介于东经101°49′41″至104°12′10″和北纬38°3′45″至39°27′37″之间,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包围,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是我国较为典型的沙漠绿洲地带和荒漠生态类型区[2]。区域土地总面积16016km2,以沙漠、绿洲、戈壁为主,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445208.3hm2。

2 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而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成因中所占比例较大。

2.1自然因素

2.1.1气候条件

荒漠化的形成与区域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围绕气候的变化,荒漠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民勤县具有较为明显的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昼夜温差较大,大风多,风力较强,多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中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降水量127.7mm,年平均蒸发量2623mm,昼夜平均温差15.5℃,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自然营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使得区域的气候愈加干旱,荒漠化日益加强。

2.1.2物质条件

我国西北地区经过历史上漫长的地质变迁,沙漠多,以砂粒为主的一些疏松沙质沉积物广泛分布。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看,第四纪时期,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风成沙(如腾格里、毛乌素沙漠),这些古风成沙为地质历史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沙源[3]。民勤县处于沙漠腹地,风沙肆掠,水资源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发育度差、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形成荒漠化的基础条件。

2.2人为因素

2.2.1人地矛盾

民勤县土地总面积为16016km2,人口平均密度17.2人/km2,由于荒漠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随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等原因,导致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破坏,增加了土壤风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一步激化了民勤县的人地矛盾。

2.2.2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民勤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以及地下水的大幅度开采,使得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不断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涵养能力逐渐减小、地面植被大幅度枯死与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另外,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大量井水灌溉造成盐分集聚,形成大范围的土地盐渍化;加之当地对水资源的管理欠缺,民众节水意识薄弱,造成了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

2.2.3植被破坏

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荒漠化的产生,近几年,由于石羊河流域上游人类的滥砍滥伐、民勤盆地的开荒垦殖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并影响到区域的水文循环过程,造成民勤防风固沙植被和荒漠绿洲的逐渐萎缩,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产生速度加快,风沙危害加强。

3 民勤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3.1生态环境基础脆弱,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远

民勤作为西北地区典型的干旱荒漠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加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地承载力持续下降,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张,生态危机严重。近几年来,民勤县人民以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走生态立县之路,坚持与荒漠化做斗争,积极探索荒漠化防治新模式和创新管理机制,荒漠化防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根据民勤政府工作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民勤县在408km风沙线上建成防护林带300多km,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32万hm2,工程压沙造林面积2.74万hm2,其中封育的天然沙生植被面积21.67 万hm2,封育成林面积5.2万hm2,荒漠化面积从2009年的150万 hm2减少到 2013年的 142.8万hm2,净减少3万hm2,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11.21%增加到2013年的12.32%,提高1.11%。尽管如此,民勤县仍然是我国荒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区域之一,荒漠化治理的征途依然漫长。

3.2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比例较大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慢,尤其是民勤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教育资源欠缺,大部分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足,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荒漠化治理的社会参与度低,总体治理能力欠缺,只顾着追求眼前和片面利益,忽视生态效益,违背生态规律,未能处理好荒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诸多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的沙尘暴等自然环境灾害频繁发生,荒漠化面积扩张并局部逆转,危害严重,损失巨大。

3.3投资和扶持力度不大,荒漠化防治效率与效果不高

民勤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且荒漠化范围广,因此治理的难度相对较大,荒漠化及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也需要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政策扶持。民勤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治理过程的时间周期长,资金投入的滞后以及政策措施的不健全,导致治理的效率不高,效果不显著。

3.4法律与政策体系不完善,未形成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民勤县在荒漠化的治理的过程中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治理措施,荒漠化蔓延速度得到了部分缓解,但是治理的理念和方法缺少创新性和彻底性,没有从源头和根本上有效遏制荒漠化的产生,另外,由于管理机制和防治力度的不完整,导致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严重落后于荒漠化恶化的速度,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对后续的治理带来更多困难和挑战,也带来昂贵的治理费用和代价。

4 “生态+”模式的基本原理

4.1“生态+”的概念

“生态+”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是在发展经验中形成的理念升华,是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及各行各业各元素之中,以人、自然、社会等方面和谐共生、循环发展为前提、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为基本点,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是推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及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关键和本质。

“生态+”的理念运用到民勤荒漠化治理中,需要转变旧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是荒漠化治理和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等的协同发展。

4.2“生态+”的理论体系

4.2.1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新常态下一种新的产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是以生态理念为主线,贯穿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及各个领域的经营管理观念。它与传统的产业有明显的特征差异,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4]。

人类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生产规律,落实生态生产必须要发挥产业生态优势,实现生态化发展。生态产业是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要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着力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现代生态产业体系,需要制定科学合理且严格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扶持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形成形式多样的生态产业链。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的稀缺性,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保持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平衡,人类的生产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合理范围之内,形成人、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生态化产业发展模式,生态+“产业”就是要根据产业自身的发展机理,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范围,协同工业、现代农业、三产等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对各类产业系统进行转型优化,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学习并建立具有生态理念的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体系,提高产业生态化竞争能力[5]。

4.2.2生态+“现代化建设”

生态+“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思维的创新与提升,是现代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耦合优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生态转型[6]。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的有机融合,要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切入点,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达到现代化建设模式的生态转型。

生态+“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点围绕绿色发展,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广泛普及绿色生活,绿色城镇化和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增强和提高生态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生态现代化建设方式和生态治理机制的转型和创新,做到科学发展,从源头扭转自然生态环境对现代化建设的制约,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达到现代化建设生态化的互利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新格局[7]。

4.2.3生态+“科技创新”

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传统的科技创新观念将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忽略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今时代,随着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矛盾的日益深化,各种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已不再现实,生态化的科技创新或者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是对这一矛盾解决的关键和重点[8]。生态+“科技创新”是将具有生态型的科技创新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追求和谐的发展关系。其实质是要在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中引入生态的理念,正确引导科技创新向着有助于资源环境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9]。科技创新发展要以生态价值为衡量指标,有效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改造和转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创业创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使得科技创新在生态发展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生态+“科技创新”是要依靠这些有利平台和空间,落实和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发展生态化科技创新为契机,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力,构建完善的生态化科技创新模式,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追求科技创新经济效益的同时,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和理念,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良好的生态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环境,把生态发展提升到新的发展轨道上,努力实现人—环境—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

4.3“生态+”的特征

4.3.1系统性

“生态+”强调将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把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并依据其自身系统化的生态理念贯穿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它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通过各方面深度叠加,从各个层次及部分之间来对其的发展进行优化及重塑。产生成倍的效果促进发展。

4.3.2循环性

“生态+”核心在于调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大循环的和谐统一,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4.3.3和谐性

和谐是“生态+”的保障,“生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明、生态和谐统一的有机体,是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伦理形态,“生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协同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公平高效,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4.3.4多样性

“生态+”并不是单一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其内容全面涵盖着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其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各类自然环境生态系统,还包括各类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其目标的多样性,不仅限于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还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等[10]。

5 “生态+”模式下的民勤荒漠化治理途径

5.1加强流域用水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

民勤县荒漠化恶化的最主要因素和根源就是水资源的退化,民勤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解决水资源问题,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政策法规建设作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民勤县的特殊情况,则应该建立健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政策规程,对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实施严格的管理和调度,做好流域内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和规划,公平合理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利益。开源节流,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民勤县农业用水比例较大,应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形成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和循环型农业,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坚持封育保护的原则,依据民勤县荒漠化的不同程度,划定不同级别的封育保护区,将造林治沙面积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扩大封育区范围,对封育区实行严格管理,禁止一切人类经济活动,并逐步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治沙与治水并肩齐进,还要注重市场经济对水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采用经济杠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5.2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保护荒漠区林草植被

民勤县荒漠化程度大,治理难度较大,应因地制宜,协调各部门,综合多方面规划及治理措施,积极落实防沙治沙规划,实施荒漠区和流域生态修复,使民勤县荒漠化生态修复区林草植被和水土资源得以恢复和保护。通过综合分析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和民勤荒漠生态系统,转变产业结构,生态移民、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人工整治的生态修复方式对民勤荒漠化土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减轻荒漠化程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5.3发展荒漠生态产业,促进荒漠生态经济

发展荒漠生态产业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途径,生态+“产业”就是要求努力打造民勤荒漠区特色产业,在荒漠化的治理过程中同时也利用好荒漠化自身丰富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荒漠区特色种植业,充分利用荒漠区太阳能和风能,例如民勤绿洲荒漠化地区具有其独特的风景和优势,打造民勤荒漠绿洲旅游线路,不仅可以推动荒漠区旅游业不断发展,带动荒漠区民众经济提升,而且还可以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民勤县现阶段需要不断创新荒漠化治理新机制,在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的同时不断推进沙漠经济的发展,从而打造一批特色的荒漠区生态经济产业。

5.4完善荒漠化治理扶持政策和管理机制

民勤荒漠化治理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机制,需要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政府扶持政策以及完善的金融财税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相互协同,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形态。提高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精确性,严格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监察监督作用,限停或整改区域内各类高耗水高污染生产建设项目,严禁各种弄虚作假及腐败现象发生,从而保障民勤荒漠化治理顺利实施。

5.5科技创新与科技扶贫推动荒漠化治理

民勤荒漠化的治理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要按照生态+“科技创新”的具体思路,在生态领域内进行荒漠化治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增效。需要鼓励区域民众在总结前期荒漠化治理技术模式和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新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为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荒漠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强化科技扶贫,将生态环保技术和林苗栽培管理技术深入到区域每村每户,提升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贫困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民勤县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6 结语

解决民勤荒漠化的问题,提高民勤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本质,推进民勤荒漠化治理,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荒漠区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生态为本”的治理理念,结合“生态+”理论模式,运用各种荒漠治理措施和治理工程,遵守自然规律,遵循科学治理,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将生态治理作为区域联动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和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荒漠化治理立法执法,从根本上改善民勤荒漠区生态环境,改良区域民生经济,保障生态安全,加快促成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光荣,吴波,慈龙骏,等.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1999,19(4):318-332.

[2]张学杰.遏制民勤沙漠化趋势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5,41(4):320-321.

[3]魏海燕,胡方彩.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贵州科学,2014,(6):83-87

[4]毛德华,郭瑞芝.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26(3):90-93.

[5]陈柳钦.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趋势——产业生态化[J].未来与发展,2006(5):31-34.

[6]孔繁德,王连龙,谭海霞,等.《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述评[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17(3):1-5.

[7]邓翠华.在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建设生态文明[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1):12-16.

[8]舍娜莉,何颖利.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J].人民论坛,2013(11):156-158.

[9]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科技创新生态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6,24(3):41-44.

[10]郇庆治.多样性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17-27.

中图分类号:X171.4

猜你喜欢

民勤生态建设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闪耀戈壁 助力民勤
基于潜水-承压水模型的民勤绿洲地下水位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