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2016-03-14王珺莉
王珺莉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管理局,甘肃 兰州730000)
甘肃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王珺莉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管理局,甘肃 兰州730000)
摘要:在阐述甘肃水利风景区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水利风景区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水利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提出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新方法,为甘肃水利事业发展,构建人水和谐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水生态文明;文化产业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水息息相关,水利发展的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轨迹和线索,水利风景区则是人类文明投影于水利建设的一部分,是水利事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对水利风景区开发的认识不够,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滞后,政策导向缺失,甘肃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全国“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大繁荣政策的有力推动,“十三五”规划中再次对水利风景区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水利风景区发展迎来了它的新契机,良好的建设与管理将为全省水利事业有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启新的篇章。
1 甘肃水利风景区发展现状
1.1水利风景资源现状
甘肃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但水利风景资源丰富。全省共建成水库387座,塘坝工程2338处,窖池工程1545277处,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200处,全省农业灌溉面积达到145.84 万hm2。在《甘肃省水功能区划》中共区划河流116条,划分一级功能区183个,二级功能区116个。全省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1590条,流域面积100km2及以上河流841条,流域面积1000km2及以上河流132条,流域面积10000km2及以上河流21条,[1]这些水利工程设施、水功能区划及河流湿地资源为发展水利风景区提供基础数据,结合当地经济现状,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水利风景资源,成为我省水利风景区发展的良好趋势。
1.2水利风景区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底,全省依托水利工程所形成的风景资源优势,巧妙融合森林、地质等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已建成水利风景区32处,其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3处,省级水利风景区9处;依据景区类型,水库型18处,河湖型9处,湿地型2处,水土保持工程及灌区型3处[2,3]。这些水利风景区在维护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高。
2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水生态文明发展现状
201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六大部委联合出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这是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4]。甘肃省结合自身实际,从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节约用水体系建设、水环境改善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
2.2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但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黄河、长城、伏羲、彩陶化、石窟、民族和民间民俗文化、戏剧舞台艺术等文化品牌为代表。形成武威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兰州黄河风情文化周、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节等特色文化品牌[5]。
甘肃深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土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激活了甘肃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文化发展道路使甘肃文化产业走出甘肃,迈向世界,必须要在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取舍、筛选和再加工上下功夫[6]。
3 甘肃水利风景区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3.1水利风景区建设对水生态文明发展的作用
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实践平台[7]。在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方面更是对水利风景区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照标准的生态环境规范,合理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不断促进水生态文明发展,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作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3.2水利风景区建设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随着水利风景区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其“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传承水文化”的作用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设立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业,拉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为水管单位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增强了单位经济实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水利风景区精品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使水利风景区成为水利服务民生的“亮点”[8]。
3.3水利风景区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文化做其支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文化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利用水资源,实现“以人化水”和“以水化人”的整个互动过程和成果的综合[9]。在水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当地文化承受能力、时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既要注重水文化建设又要统筹好水制度体系及精神文化建设、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既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丰富整体水文化建设。
4 水利风景区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4.1水利风景区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把生态保护融入到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在景区设计阶段,将生态保护提到人(物)、水、景和谐发展的高度,不破坏周边动植物生存栖息条件设计优秀的水利风景区。在景区施工建设阶段,优先考虑环保技术措施,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景观改善方面,应用水利美学原理设计的水工建筑物。在景区运营阶段,应建立水利风景区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二是健全景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设计初期,应提留一部分资金作为生态补偿费用,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在水资源开发中强调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的不充分利用,既要考虑到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也要注重其生态环境效益的实现。三是拓宽景区生态措施应用层面。水利风景区建设要从生态保护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修复区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生态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或者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保持其原有生态现状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娱乐景点。注重生态治理区域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支撑体系,融入美学元素,最大限度的实现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效益。要以保护水资源、预防控制水污染为重心,保证自然环境的美观,能够坚持生态原则,不影响水利风景区整体景观效果。
4.2水利风景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水利风景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继续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统筹协调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望,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进一步争取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整合社会各级力量,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加快推进景区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注重人才保障,搞好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景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10]。通过引进旅游、工程、经济、生态、资源、环境、建筑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素质建设,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下的甘肃水利风景区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实施,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
带建设中明确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其中水利风景区作为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子项,通过水文化的建设有效体现出来。结合全省实际情况,突出戈壁、沙漠生命之源的“水之美”,打造我国干旱区水利风景示范基地。在中部地区,以黄河流域形成的湿地为基础,突出富饶土地、养育人民的“水之情”。重点依托梯田灌区、淤地坝工程,突出开创人类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水之灵”,打造陇东文化品牌。在南部地区,保护当地水源地水资源的基础上,突出“水之源”,将甘南、陇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到水利风景区中,努力将该区打造成著名的水利旅游重要目的地。从优化水利风景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强水利风景区宣传促销,全面开拓水利旅游市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科学稳步发展,实现水利风景区多元化发展目标;城乡统筹,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水利风景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Z].2014.
[2]甘肃省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Z].2013.
[3]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0.
[4]甘肃水利年鉴[Z].2014.
[5]欧阳坚,连辑,咸辉.在全省文化产业大会上的讲话[N].甘肃日报,2011-12-30.
[6]许尔君.对加快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8.
[7]王麟,余卉.关于淮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5.
[8]金鉴明,金冬霞.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新理念和新举措[C].2007.
中图分类号:X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