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员发展研究
2016-03-14邵凤君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30
邵凤君(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730030)
职业化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员发展研究
邵凤君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尽管衡量图书馆员职业化程度高低的因素较多,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必要的立法体系保障外,还要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图书馆员成为从事一种提供专门技术和服务的社会职业,进而赢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同。针对时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员的职业使命、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等方面加以揭示,提出了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的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职业化;发展
伴随着全国性的大学扩招、信息技术进步和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事业更是突飞猛进。但表面的繁荣背后,掩盖不了图书馆行业社会地位低下,馆员的身份依然无法得到普遍尊重的现实。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图书馆员怎样进行自身职业的再定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民族高校的发展,更关系到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1 何为职业化
简单来说,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馆员职业化是以图书馆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特殊技能的培训,逐步达到业界所要求的专业标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馆员的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以目标为最终评价标准的概念。
随着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入质量提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也由原先单一的纸质文本时代逐步进入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文字资源与音频视频资源多元并存的时代,服务机制由传统模式手工借阅模式向现代电子阅读模式转型。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每一位馆员都必须主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服务素养和服务水平,由提供简单服务到发展成为专家型馆员,并最终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2 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有关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问题的探讨,日益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以下将从图书馆员职业精神、职业认同感、职业忠诚度切入,论述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1彰显职业精神的需要
职业精神,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下,基于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所反映出来的群体特有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19世纪后半叶,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秉承了开放、平等、包容、服务、管理、合作等理念的现代图书馆应运而生,形成了对理性的弘扬和对知识的崇拜,也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实现了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彰显了图书馆行业的职业精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精神普遍面临信息社会意识的严重冲击,其完整性、统一性以及对职业的凝聚力都受到严重影响。在一片质疑声中,图书馆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被看成是过时的典型或保守的代名词,进而导致图书馆在新的信息职业版图上被边缘化。然而很多证据清晰地表明,在当代社会,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依然被公众所珍视。在知识的殿堂里,老一辈图书馆人热爱图书馆事业,孜孜不倦、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依然应该坚持不懈地继续传承下去。
时下,有越来越多的读者正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有了多么大的提升。相反地,存有图书馆就是“借书还书”的场所这类模糊认识的读者尚有为数不少。须知图书馆在兼具“传经”“布道”功能的同时,还是一个弘扬正能量、彰显职业精神的场所。新形势下,图书馆所代表的公共信息空间将继续在社会构造中占据更重要位置,维护这一空间的图书馆职业精神依然具有重要价值。这就要求民族高校的图书馆员需要兼具“智慧”与“服务”的职业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在给读者提供最优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价值。
2.2赢得职业认同感的需要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意义的肯定性评价。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培养素质结构的思想态度基础,是形成职业精神的首要条件。能否发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决定着从业者会产生怎样的事业心、忠诚度、积极性和成就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人的低一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物质刺激已不能满足职工高层次的需要,人们需要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体现自身的价值。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正式推行,未来五年将成为中国建设“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背景下,近日有一个热词迅速走红,这就是“获得感”。其实,“获得感”一词正是源于人们的职业认同。图书馆员怎样才能活得更有尊严、体面和公平,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各级管理者广开门路、博采民智、善纳谏言,要充分发挥提案、意见、座谈会、咨询会、听证会、民意调查的作用,让广大馆员充分获得与尊严相关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问需于读者、问计于馆员,这样才能让各项决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最大范围凝聚发展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族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智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去,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3获取职业忠诚度的需要
职业忠诚主要是指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认真负责态度及愿意为此献身的精神。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是为读者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场所。馆员忠诚和热爱图书馆职业,发挥潜能满足读者需求,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和战略价值。
图书馆员职业忠诚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服务态度,要怀着敬业精神和忠诚意识,才能在服务中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读者服务中;二是服务技能,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让自己紧随时代发展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服务能力,在信息服务中,馆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加的文化服务需求。
在职业忠诚度培养的过程中,可结合时下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把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贯彻于忠诚度培养的全过程,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条梳理,逐项整改,最终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政绩观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工作作风。
3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在硬件建设方面水平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肩,但在软件建设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馆员职业素养及服务水平上。在信息社会里,图书馆员不仅要当好读者与信息资源的“中间人”、“架桥人”,更要成为优秀的“导航人”。
3.1在形式方面重塑图书馆员的个人形象
国内图书馆员的形象是多元的,远不如西方媒体中那般鲜明。如知识长者形象:清贫古怪但技艺娴熟,抑或博闻强识且受人爱戴;贫穷知识青年形象:心高气傲、嗜书如命,古板忧郁、寂寞颓废;女性形象:端庄温婉、随和友善、外形朴素、性格脆弱、事业平淡的家庭主妇。
虽然以上概括有点管中窥豹之嫌,但在新形势下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图书馆员队伍形象势在必行。毫无疑问,职业化是图书馆员形象的第一要务,也是与读者交流时首先体现的特征。具体来说,在学识修养上,要知识丰富,爱好广泛;在风度气质上,要谈吐合宜,不卑不亢;在业务水平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图书馆工作的各个业务流程;在工作态度上,要待人热情,不媚俗、不市侩;在外貌形象上,要衣着得体,充分展现纯洁高贵的职业形象。
与此同时,还要想法设法各类公关营销活动,提高自我营销水平,展示魅力馆员的良好形象。要有意识地宣传配合读者活动,以微博、微信、微推、博客等信息推广方式,大力开展读者交流活动,为读者创造阅读机遇,提供阅读指导。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图书馆录制的“爱上图书馆”系列视频,上海交大图书馆进行的“鲜(爱上)悦(阅读)”活动等,都值得民族高校图书馆员学习。
3.2在制度层面建立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
人力资源或者称智力资源,是图书馆的第一资源,是形成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础,它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和开发潜力,能够对其它资源加以引导、选择、操纵、推动和运用,决定这图书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20%来自信息资源,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不难看出,在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展和战略核心的转移,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用户行为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从馆藏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从纸质为主的方式向电子资源方式转化。
与此同时,大学图书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由原先常见的管理人员、咨询馆员、档案员、研究馆员、学科馆员到如今增加了计算机系统馆员、元数据维护馆员、电子文库馆员等等。伴随着岗位的增多和服务项目的加大,民族高校图书馆的用人机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来说,人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种子期”,通常是指大学刚毕业或者毕业后在社会上已工作1-2年的员工;第二阶段为“半成品期”,是工作了3-5年,具有较好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但离能独当一面的核心员工还有些差距的员工;第三阶段为“成品期”,是指无论知识、技能和经验都符合核心岗位任职要求,但是其发展意愿、价值观、品质和工作风格需要再通过一定时间进行考量的人才。
时下,各高校亟需启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具备高潜力的员工确立自身从专业能级提升目标、职级职务提升目标和工作绩效提升目标三个方面,在未来3-5年的发展轨迹。
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工资待遇上要加大向一线倾斜的力度,通过不断提高馆员的福利待遇,积极吸引一流人才加盟;要建立完善的考核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全体馆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3.3在个人层面培养图书馆员的6种能力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的层出不穷,使知识的更新急剧加速,知识的半衰期和人才的使用寿命不断缩短,图书馆员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信息开发能力。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是一门学问,由一系列工作程序组成,这就对图书馆员业务的熟练程度和专业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文献的采集、分类、编目、整序、流通、归架,到数字信息的主页设计、数据库建设、信息整合、信息查询等,每一项工作,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组织和管理。有效地组织和开发文献信息,信息传递与知识传播,有针对性地针对读者需求馆藏文献和网络资源进行再加工,通过整合使庞杂的信息成为便于用户查检和利用的专题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员从事信息管理中最根本的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随着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图书馆员必备的专业能力。高校的图书馆员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和维护能力、各学科应用软件系统使用能力、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能力、网络知识的储备和数字资源的检索能力、图书馆网站的相关知识和建设能力、有关数据库知识的掌握和数据库建设应用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才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
读者服务能力。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对象,读者服务能力是图书馆员最基础的专业能力。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个性化等新要求,因此,图书馆员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及时充电,着力在读者服务上下功夫。具体表现在与读者的交互沟通能力、对信息源的掌控能力、对读者服务方式与策略的制定与应用能力、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解答读者咨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和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的能力等等,都是读者服务能力中的重要内容。
科学研究能力。高校图书馆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服务机构,图书馆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图书馆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图书馆社会地位的重要能力。作为图书情报专业的图书馆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但要注重和加强对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具备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更应该有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中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实践者,要具备对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的钻研和应用能力。
知识更新能力。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具备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素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每天都和书籍打交道,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新知识层出不穷,图书馆人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更有价值的新知识,将它们传播推广,使知识得到最佳转化利用。除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地涉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信息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图书馆学前沿理论研究及图书馆立法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具备驾驭和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读者服务工作中去。
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图书馆事业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贵在“新”,这就要求高校的图书馆员要有极强的感受力、敏锐的观察力,不断用创新的思维研究工作,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项目,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新思维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愈发被突显出来,成为民族高校图书馆员专业能力中的主导因素。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服务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图书馆要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实现其社会价值,继续充当信息的集散中心,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站在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高度来重新审识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内涵,树立良好职业精神和培养专业能力,无论是对馆员个人职业发展,还是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意义非凡。高校图书馆不但要借助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寻求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突破,更要依靠自身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肩负起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爽,图书馆员核心能力:职业精神与信息能力的结合[J].图书馆杂志,2005.11;
[2]滕玉石,图书馆员在服务转型期的素养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
[3]漆亚莉,图书馆员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职业认同[J].贵图学刊,2007.01
[4]李清张馨,二十一世纪我国图书馆职业伦理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4).
[5]曾艳,图书馆员形象解读及改善策略,图书馆研究,2015,(4).
中图分类号:G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