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以重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
2016-03-14朱树亭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朱树亭(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以重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
朱树亭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重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提出从尊重民族习惯、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帮扶、积极开展学业帮扶、多种形式提高文化适应能力4个方面推动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学习环境,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
随着国家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提升自己。这一现象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及民族团结。为了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减轻后顾之忧,适应学习环境,提高综合素质,推动他们健康成长,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应当注意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本学校情况,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及管理方法和措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出积极贡献。
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以及个人心理等因素影响,常表现出与汉族学生不同的特点。通过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指导我们更好的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帮助他们进一步的融入校园、学好知识。
1.1经济负担重,就业压力大
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的偏远贫困地区,长期的经济贫困,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家庭贫困。进入高校后,相应的国家教育资助减少,同时承担自我的入学费用及一系列生活开支,无疑加重了自身的经济负担。随着国家就业政策变化和大学生自主择业,加之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推销能力差、求职主动性不足、自信心不强等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成功率低、压力大,容易产生心理疾病[1]。
1.2性格内向居多,个性多坚毅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外交流较少,对现代文化了解不足,同时,社会锻炼较少,心理成熟度低。大学生活中同伴认同感低,与周围同学沟通少,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现象,性格表现多内向化。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艰苦性,更早的参加社会劳动锻炼,独立性强,个性多表现出坚强一面。
1.3语言挑战大,文化水平低
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加渴望知识学习,了解外部世界发展,求知欲强,学习刻苦努力。但长期的处于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客观原因,当地教育质量落后,造成他们文化知识积累不足,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大学学习中更遇到语言难关,对汉语教学的课堂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消化知识。长时间的语言问题、交流问题、动手操作问题会是他们学习动力减弱,学习效果不明显,更有甚者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1.4不热衷集体活动,喜欢抱团交流
西北大学刘景钱老师针对西北大学少数民族小团体现象研究中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少数民族学生喜欢结交本民族朋友,存在与本民族同学和睦相处的现象”[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文化背景相同、生活经历相仿、语言相同等。而在班级或学校活动中,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度低,存在不能顺利融入其中的困情。
2 重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笔者汇总重庆师范大学2012—2015近四年本科生招生信息,针对少数民族生源中的学生数量、民族种类构成、入校成绩比对及生源地等信息的详细比对,得出本校少数民族学生具体特点。
2.1少数民族种类多,土家族和苗族学生为主
在近四年的招生信息统计中发现,自2012年以来,重庆师范大学高考统招学生共涉及32个少数民族,占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的58.2%,四年共招收2477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四年招生总数的9.3%;其中四年共招收土家族和苗族学生1931名,占四年共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78.0%。由此表明本校少数民族学生主要呈现为涉及少数民族种类多,但有相对集中的状况。
2.2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
统计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海南7个教育水平发展较慢、高考真实成绩较低的省级行政区生源发现,近四年本校少数民族学生中西北和西南边疆学生总数为194名,占四年少数民族总招收的7.8%,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生源占92.2%。由此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整体上统招时期学习成绩优秀,文化基础好,与汉族学生水平差距较低。
2.3少数民族生源近,文化适应高
统计重庆、四川、贵州三个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地理位置相近的三个生源地省市发现,近四年本校少数民族学生中三省市学生总数为1981名,占四年少数民族总招收的80.0%;其中2015届新生中三省市生源占少数民族总数的90.8%,为近四年最高值。由此发现,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大都在重庆及附近,多能良好适应重庆本地地理环境与文化风俗,能够找到良好的方式方法与汉族学生沟通交流。
3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意义
3.1有助于和谐校园建设
“校园的安全稳定是校园和谐的基石”[3]。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学习,民族同学之间加深信任,同时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建立和谐良好的沟通机制。
3.2有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不仅来自共同价值目标的建设,同时也来自班集体认同感的高低。由于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学生与班级汉族成员之间交流少,熟知度底,班集体认同感较低。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有助于促进班集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班级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助,提升班集体认同感。
3.3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健康成长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这些发展离不开和谐班级环境。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有助于加强民族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降低学生之间的民族隔阂,减少学生之间矛盾与摩擦,有助于建立和谐友爱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少数民族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4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措施
4.1倡导尊重民族习惯、树立正确的民族平等观念
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积极融入班集体,离不开相互之间尊重和帮助。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学生集中交流等方式宣传国家民族政策,介绍各民族文化与风俗,提倡民族交流和沟通。针对本校少数民族情况,建议通过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各自特长,支持他们积极参加班级、学院、学校校园文艺活动,以及加入各种社团及协会,这样既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又可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推动学校营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
4.2有针对性加大少数民族帮扶工作
从经济方面做好少数民族帮扶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同学的健康发展。针对我校具体少数民族情况,在落实国家针对少数民族优惠资助政策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大对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同学的资助工作,在校内勤工助学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完善扶贫帮困机制,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4]。
4.3积极开展学业帮扶,促进全面发展
针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大都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的现状可发现,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总体学习水平较高。各学院老师可以根据平时学习表现汇总学业困难的少数
民族学生及困难课程,在专业课程上请授课教师重点指导和课后跟踪辅导,在大学英语和大学语文等语言类课程上可组织集中式的辅导班,进行指导和练习。
4.4多种形式提高文化适应能力
“文化适应是少数民族学生逐步融入校园主流文化和大学生生活自我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学工人创造多种形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工作要求”[5]。针对重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差异文化接触阶段、发现文化差异阶段、对差异文化产生疑问和否定感阶段、自我接受和承认差异文化阶段、接受和应对差异文化阶段,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第三阶段可能出现文化适应的混乱、困惑和孤独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心理辅导、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模式,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平稳渡过第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1]宋天华.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与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2).
[2]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
[3]朱光钛.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
[4][5]黄彩云,钱春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和谐校园建设——基于云南民族大学的调查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14(4).
中图分类号:G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