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下高校创新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及创业教育研究

2016-03-14张倩邬丽群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7期
关键词:螺旋协同育人

张倩 邬丽群

三螺旋理论下高校创新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及创业教育研究

张倩1邬丽群2

三螺旋理论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石,要求高校、产业和政府打破组织边界,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文章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协同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螺旋理论下的高校创新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和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模型,对高校、产业、政府三方之间作用机理进行剖析;进而从提升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素质框架、搭建协同培养平台和实施“八个四结合”的协同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三方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实现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会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应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一主旨,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近年来由于卓越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个别地区以及高校在细化学科设置方向的同时,又进行了新一轮招生规模扩张。但是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创新不足的背景下,导致会计人才的供给规模畸形扩大,出现会计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逐步显现。三螺旋理论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维。因此,在“卓越计划”推动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和协同视域下,在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三螺旋理论下,探索高校如何与政府、产业、企业相结合,推进创新创业型精英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推动高校会计教学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平台,探索部部、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政府、高校、产业三方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促进创新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协同培养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美国是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我国在高等院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此后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内容对省级教育行政机构、部属高校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提出纲领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意见。创新创业教育在注重研究生修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能为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教育部在政策性文件中,将创业教育拓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未来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学者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内涵、管理模式、创新创业环境、创业文化、创业动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向、创业力评价方法、创业基地、课程体系、创业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有报道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基础层面、实践层面、保障层面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互动。提出中国学校创业教育应采取“观念指引、分类建设、制度保障”的发展思路,树立立体创业教育观,重点加强师资团队与课程两个核心环节建设,建立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了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提出建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更加注重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协作性,扩大创业教育外围,不仅局限于高校内部,而是尽可能的引入外部组织和个人,并通过有效的协同合作,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总体来看,虽然国外学术界还没有把创新创业学的研究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而仍然只是以企业活动周期的细致探究为依托,但其研究已由定性深入到定量层面,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并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开始普及,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已逐步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已从高校中源源产生,并相继取得了显著的创新创业效果。

目前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学校将已有的优势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对接,但应避免以此取得一定成效后不去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的“无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学科界定不明确,适合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不完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社会认可度不高、目标定位失准、权责利的划分不清。尚未建立组织管理体系,仅用以前的实践和成果与创新创业理念对接。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或仅为面向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双师”型教师缺乏,导致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评价方法有待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改进。创业实验、实践平台流于形式,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与实践活动和与市场结合的活动较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没有注意到形成创新创业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鼓励。创业环境不完善。风险投资基金的倾向性及资金短缺限制了研究生的创业。

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研究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欧美等国早就意识到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学者Garrett从产学研对校企合作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Lucien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激励机制做了一定的研究,他认为企业应将一定的实践运用到校企合作教育的激励方式上,既为院校提供了教育资源又将高新技术运用到高等院校之中,也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日本的校企合作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产学”合作,此后又不断发展为现在的“产学官”合作,日本的“产学”合作在日本国内有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教育家Freeman在提出“国家创新教育”时指出,高校-企业-政府组成的“三重螺旋(体)”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拿大学者Nsisbitt也曾提出“当今,学校越来越像企业,而企业也越来越像学校”。

我国有关协同教育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协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二是高等教育协作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三是协同平台和模式的构建。协同是解决资源从分散、封闭到集聚、开放、融合增效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将协同学理念嵌入到高校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通过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政校企“三螺旋”协同创业机制,以深度整合社会、产业与高校的优质资源,促进资源互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发展,将会为高校创业教育优质发展打开增值空间。

三螺旋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模型构建

20世纪90年代国外首次提出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Model),也称TH理论,该理论诠释了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产业、政府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螺旋体系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合作上,还体现在网络关系和互补协同上,强调三者的互动合作与协同演化。高校-产业-政府之间的三螺旋网络协同关系,呈现了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系统运行机制。三螺旋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互动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生产与转化的创业环境。通过整合这创新资源、政策资源、资本和社会资源等关键资源,才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才得以提高。

在高校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基于三螺旋理论并修正三螺旋模式,构建高校为核心、政府为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三螺旋结构,如图1所示。高校、政府和产业三个主体是三螺旋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具有很强的“互动自反”效应。“互动”是指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彼此融合、相互重叠、互动协同,产生三方共同作用的混合型跨组织,即创新区域或协同创业中心;“自反”是指各自保持独立身份的同时,也扮演其他的角色。混合型跨组织汇集了高校、产业与政府三方资源,是三螺旋结构的核心单元。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产业和政府在创新合作过程中基于对其他主体资源的依赖性,不断进行要素的交换与互补,以共享科研成果、人才、资金、市场信息和政策等,通过信息流、人才流和知识流广泛互动,使三方主体的优势资源集中在同一组织框架中,形成资源互补效应和创新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三方合力的共同作用引起混合型跨组织发生改变,共同推动创新螺旋式动态上升趋势。

三螺旋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将高校、政府和产业在区域创新中统合起来,并打破传统边界,建立起新协同创新的三螺旋空间,产生知识领域、生产领域和政策领域的集聚。在三螺旋系统中,既包括横向资源整合,也包括纵向分化演进。横向资源整合包括“内循环”和“外循环”。在高校的内循环系统中,输入学生、信息和师资,通过协同培养教育,产生人才和科研成果;在产业的内循环系统中,输入技术、材料和人力资源,经过企业加工提供产品和服务;在政府内循环中,输入的是信息、资源和市场情况等,输出政策法规和服务等。三方的外循环过程中,联系界面越大,互动越频繁,协同度就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在纵向上,三螺旋系统演进倾向于分化,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产生一种稳定态,但第三方的出现会打破这种稳定状态,从而在时间维度上推动系统的分化和演进,最终促成一种强稳定状态。横向资源整合与循环同纵向分化演进相伴相随,创造“1+1+1〉3”的更高价值,推动协同育人系统呈螺旋上升态势。

三螺旋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协同培养的实现路径

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如图2所示。

提升教育理念,实现高校、产业和政府三螺旋教育主体目标的协同。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作为混合组织中协同创新主体的高校、产业和政府,应该打破自身组织的边界,坚持协同创新理念,实现三螺旋创业教育主体整体目标的“转性”、“整合”和“扩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原则,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通过联合培养聚合资源,形成具备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业理论知识、创业资金和创业政策支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转型。

构建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素质框架,明确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新特征、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学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实践、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执行力、内化力和自省力,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综合素质全面的拔尖创新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绩效和育人效果缺乏考核机制,有碍于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因此,需要建立科学、有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自评、他评相结合,短期和长期评价相结合,教育主体投入和被教育主体产出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及时反馈不足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基于协同培养理念完善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创业教育运行体系,搭建协同培养平台。全面协同培养平台的构建既涉及高校内部协同,也强调政校企联动的高校外部协同。

搭建校内协同教育平台。拔尖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课上课下协同、教师学生协同、课内外协同的体系,以“实验、实习、实训、实岗”为重点“四位一体”,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由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技术运用、创新能力训练的递进式、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校内创业实训平台、校内创业大赛平台、创业型师资建设平台、跨学科协同育人等。

开展院校协同培养。在同类、不同类、同地区、不同地区选择有影响力的国内外高校,实施校际合作计划,拆除围墙、相互沟通、相互借力,搭建院校协同培养平台,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学生交换、互聘师资、科研合作、教材开发、共享课程和实验资源等途径充分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实现联合办学模式的点点协同育人。

“四位一体”的校产协同育人。利用产业和高校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提出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模拟经营实战、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致力于汇聚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的各方资源,建立“创业理论一创业实践经验一创业政策”的非线性协调机制,吸纳企业入驻和风险投资,通过企业对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的扶持和指导,开展预就业模式的点面协同育人,发挥企业捕捉市场信息能力和资金运作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学生创业项目与市场的真实对接,充分协同利用高校理论资源和企业的创业实践,从而产生创业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协同效应。

校政合作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对“校政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校政合作”要在培养目标、动力机制、运行模式、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和信息资源,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实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

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开展科教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积极推动科技园建设,以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实施以研究型、探究式为主的培养模式,鼓励科研骨干参与教学和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

扩大国际交流协作。通过派遣老师国外进修,与国外高校进行学分置换,双语授课等多元渠道吸取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提高会计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

实施“八个四结合”的协同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各个平台的深度合作和有效联动,系统制定创新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拟构建“八个四结合”的协同培养模式,即:“创新精神、创业文化、创业链条、知识创业”四结合,建设先进创业理念;“思维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业、岗位创业”四结合,明确创业教育原则;“创新实验、专项训练、课外科研、专业竞赛”四结合,提高创新创业技能;“专业嵌入、专业联合、社会合作、国际交流”四结合,优化培养运行模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职业对接”四结合,更新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校内模拟、校外实习”四结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导师、实习导师、创业导师、管理导师”四结合,创新研究生导师制;“政策制度、组织机构、资源网络、服务产业”四结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必须坚持政府、高校和产业各类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关系形态多元的联合体,利用多种资源保证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时实行共建、共管、共享,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形成共识,制定清晰的结构以及完善的制度,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导师队伍,灵活协调学科差异和组织文化差异,实现多主体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化解分歧和差异,通过积极的跨领域合作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多主体利益和风险的均衡,创新和完善融合管理机制,推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步转型,实现会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邬丽群(1980.5-),男,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

(作者单位:1. 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管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协同培养及创业教育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张倩(1982—),女,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螺旋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螺旋变变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