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哲学反思
2016-03-13赵士发
李 燕 赵士发
(1.武汉晴川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4;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关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哲学反思
李 燕1,2赵士发2
(1.武汉晴川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4;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就必须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澄清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等同起来以及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看待的双重误解,在此基础上,思考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原则和方法。具体来说,只有科学把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基本内容与制度保障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层面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原则和方法,才能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哲学反思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他不仅再次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即如何将爱国主义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只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古今中外的历史纵横坐标中去审视,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具体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们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从历史的纵向坐标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绵延不断的血脉和精神纽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彻底摒弃,而是一个对传统的辩证扬弃过程,即对传统进行批判地继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与外族文化发生过多次大的碰撞和交流,但这些外族文化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淘汰,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则体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她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淘汰。正如罗素曾经指出:“与其把中国视为政治实体,还不如把它视为文明实体——唯一从古代留存至今的文明。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虽然也受到诸如昔日的佛教、现在的科学这种外来影响。但佛教并没有使中国人变成印度人,科学也没有使中国人变成欧洲人。”[2]若考究其背后的原因,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儒家的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到佛家的取经报国与念佛爱国,再到道家的助国保国与佐国扶命等,都体现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爱国主义民族英雄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和传承所起的引领作用,他们与人民群众一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的历史主体。屈原忧国忧民跳江殉志的爱国行为、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境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精神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志等,无不体现了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历史发展中的主旋律。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带领中国人民再次发扬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为反对封建、抵抗侵略与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而英勇奋斗,无数的爱国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他们的爱国主义言行,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源头活水,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可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发展而未曾中断的血脉和精神纽带。
其次,从历史发展的横向坐标来看,爱国主义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维护民族独立与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中国现代化是在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下展开的,也就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语境中展开的。现今,资本主导的全球市场体系已经让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时代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爱国主义教育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支撑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凝聚中国力量,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为克服各种干扰实现团结。国内外敌对势力为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千方百计地制造困难,只有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人民才能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正实施重返亚太的战略,在政治与经济上将中国作为主要对手,在军事上将重要力量部署在中国周边,对中国实施新的围堵战略。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对当代中国正确处理古今中西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使之成为全体国民“日用而不自知”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两种误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从历史发展的纵横坐标来看,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通常存在着关于爱国主义的两种误解:一是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等同起来;二是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起来。澄清这两种误解,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首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能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完全等同起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有联系的。因为国家都是建立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所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具有必然的联系。具体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将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联系起来,将热爱祖国与热爱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有严格区别。衡量爱国主义的基本尺度是国家的公共利益,国家的公共利益事关生活在这一国度的全体国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不仅仅是部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利益高于个别民族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爱国主义不同于民族主义并高于民族主义,那种脱离了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努力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束缚。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需要有一种历史眼光。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民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爱国主义表现为对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捍卫、对民族团结的维护、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祖国发展的促进等方面。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国度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所以,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考察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者。在传统的封建时代,国家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人类历史处于各民族彼此隔离的状态,存在着家与国以及国家与民族同一的具体情况,因此,爱国主义与忠君思想和民族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可因此否认当时爱国主义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真实情感,特别不能否认他们作为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者的历史地位。岳飞、文天祥等爱国主义者为了维护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今天,有人从当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出发去否定古代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历史地位,其本身就是缺乏历史眼光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区分真假爱国主义的尺度也发生了变化。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现阶段,中国的根本利益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是否维护和促进这一根本利益,是区分真假爱国主义的基本尺度也是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摆脱狭隘民族主义束缚的根本出发点。
其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能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人为对立起来,它们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为我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他联系抗日战争具体分析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在他看来,首先,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统一的,作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次,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的具体内容由不同的历史条件来决定。再次,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战争中的实施。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既是国际主义者又是爱国主义者。具体而言,在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的战争中,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可见,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因此,中国共产党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用民族自卫战争反抗日本侵略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命令自己的党员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些爱国主义的行动,都是正当的,都正是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一点也没有违背国际主义[3]。可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统一的。
在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有人却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对立起来,认为讲爱国主义就会摒弃国际主义,他们主张全面引入西方的普世价值、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抹黑爱国主义的英雄与党的领袖人物,这当然是违背历史辩证法的。还有人主张只要爱国主义,把中国的事情搞好就行了,国际主义现在管不了,这无疑也是片面的。其实,推广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主义,通过否认国家的历史文化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国际主义。脱离了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是空洞的国际主义、脱离了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只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当前,我们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推动。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民族国家正日益形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主体意识正不断发展,狭隘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行不通,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也愈来愈一致。因此,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
总之,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将爱国主义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爱国主义的当代内涵:一方面要科学处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要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起来。否则,我们的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掉入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的陷阱。
三、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民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民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和目标,国民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学校是国民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平台。教育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事业,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实践。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必须通过主体人及其实践活动才能传承和体现。要想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就必须将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途径,应趁学生在校学习的时期将爱国主义的种子埋进他们的心田。
在当代中国,将爱国主义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是时代提出的紧迫问题。在当代世界,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国家进行国民教育时都必须重视的内容。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而言,将爱国主义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始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国内都存在着敌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的势力,它们正千方百计分裂中国;另一方面,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必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来凝聚中国力量。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懂得包括领土和主权完整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不容否定和中断,从而自觉学习认同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树立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和实践报国之行。要真正将爱国主义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以下这些原则和路径是值得考虑的。
首先,在物质层面,要大力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切实保障人民享有的教育权利,这是最为根本的一条原则。在一切建设事业中,教育本质上无疑是“以人为本”的事业,教育事业也是一项人心工程。如果国家要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就要首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体面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条件,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呐喊。世界上任何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富有成效的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投入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比重,对当代中国而言,应当更加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在物质条件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小班教学与因材施教、才能让教师有较高的收入不再为生计分心并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只有教育事业发达了,人的成长才会有保障,“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才能认同和维护国家利益并热爱这个国家,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基础。
其次,在内容层面,要不断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加强“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内涵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丰富。当前,中国在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上,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保卫钓鱼岛、南海等,还存在反对台独、港独、疆独与藏独等问题,均应在适当的阶段通过教学实践或教材将这些问题向学生讲清楚,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危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同时,应将爱国主义精神有机地融贯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全过程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与课程设置上应做必要的调整。如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和科学等教材的编写及课程教学都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特别是语文、历史和政治,应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此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研究阐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力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的教育、教学,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心。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5]。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就是对当代中国的根本认同和热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是文明的场所也是进步的场所,理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将热爱祖国同热爱中国共产党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还应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将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中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
最后,在制度层面,应大力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建设,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鼓励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建立健全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无论是在教育的中长期规划,还是在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中,都应当对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应从制度上规定将爱国主义精神有机融入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语文、历史、地理、体育和艺术等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之中,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并以专门的制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因为传统的填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已经被证明越来越难以奏效了,亟待创新。新的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进而在思想上自觉认同祖国的利益。通过一些实践教学或体验式教学方式(如音乐、美术、影视和文艺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上对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另外,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及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手段,也是将爱国主义与国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四、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既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那么精神文明建设理应大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样重要,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对人的塑造、是关于人的建设。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必须针对不同的主体有所侧重,从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多层面入手展开。
首先,在国家层面,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战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题展开系列宣传,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正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凝聚起来,共同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代中国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从理论与思想上为人民绘就小康社会的蓝图,让人民真正了解中国梦的实现条件、过程和结果,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和根本内容。中国梦这个最大的公约数能够将中国力量凝聚起来,能够激起亿万中华儿女心中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精神就将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要抓住和维护这个核心不动摇并且建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就一定会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与热爱社会主义。
其次,在社会层面,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有机统一起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科学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并且发展人们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并且展现精神魅力。其中,传承民族文化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的干扰。文化保守主义往往鼓吹爱国主义,但其实质是对爱国主义的“背叛”,他们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是立国之本,拒斥一切外来文明,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既违背了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包容精神,又违背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片面地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起来,这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极为有害的。应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科学对待外来文化,对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要敢于抵制,不可盲目崇洋与全盘照搬。唯其如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才会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与祖国。
最后,在家庭与个人层面,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和谐文明家庭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方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生活在家庭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就不能忽视家庭与个人层面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小施加良好的教育,使其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明辨是非良莠的能力,自然而然地约束和匡正言行举止,按照有利于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正确轨道前行。家庭是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但目前中国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所以需要将家庭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当前,应格外注重在家庭层面贯穿事关个人成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发挥父母长辈对后代的言传身教作用。就个人而言,加强理想教育和内在修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理想或梦想都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它能引导一个人将个人的理想和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这就在个人层面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了。总之,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贯穿于家庭与个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才能让爱国主义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力量。
此外,将爱国主义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新媒体等手段积极构建当代中国开放的爱国主义话语体系。随着电脑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引发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如以网络为核心的博客、微信和手机报等,传播爱国主义的正能量、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爱国主义话语体系。事实上,当代西方国家掌握着网络传媒的主导权,借此形成了它们的话语霸权,它们积极培养自己的认同者与代理人,肆意诋毁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消解和损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使得一些国人丧失了良知、出卖了祖国利益,甚至做了汉奸卖国贼。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话语体系、打造崭新的正能量舆论平台,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的一项长远战略。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应紧紧依靠和运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新媒体手段,不断开拓与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和模式。其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3D动画、国庆大阅兵的全景视图、“中国梦”的艺术宣传等都展现了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空间。同时,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爱国主义教育要防止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是系统的人心工程,爱国主义精神需要一个过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习惯。只有将爱国主义同好的形式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进一步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形式和有效途径,则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光明日报,2015-12-31(1).
[2] 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64.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21.
[4] 习近平.中国人讲爱国主义 也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EB/OL].[2015-05-28].http://news.cntv.cn/2013/03/19/ARTI1363680866411369.shtml.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责任编辑 周 莉]
2016-07-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5ZXA001);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编号:15zd024).
李 燕,武汉晴川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赵士发,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D647
A
1009-3699(2016)06-06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