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劳动思想

2016-03-13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思想

李 岁 月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劳动思想

李 岁 月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习近平劳动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劳动实践的土壤,汲取马克思劳动思想,融合了自身丰富的基层经历和从政经验。主要内容涉及劳动、劳动者和劳动关系三个层面:体面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是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劳动思想,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劳动;劳动思想;以人为本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1]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方式、劳动结构、劳动关系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看待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新时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指导现代化建设?这些问题值得思考。新形势下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论述,对于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启发意义。2015年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以劳动托起中国梦”[2]。

一、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的劳动思想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就曾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习近平还进一步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3]正是由于习近平亲身体会到劳作之艰辛,过了“劳动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有“自信”提出内涵丰富的劳动思想,劳动思想是贯穿其从上山下乡到一步一步成为党的总书记的一条主要思想路线。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体面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是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

“体面劳动”这一概念最早是1999年由国际劳工组织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之后,在2008年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胡锦涛提到“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4],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体面劳动具有双重性,体现在劳动者自身和社会两个层面:一方面,劳动者真正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自己的本质,劳动真正成为幸福的来源,从劳动中实现自我认同这样一种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体面劳动的感知来自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和重视程度,同时为实现体面劳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实现体面劳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社会表现。

习近平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当前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对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就业都造成一定影响,就此问题,习近平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支持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1],确保安置分流有序,使社会和谐稳定。这更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五大发展理念之共享理念,即劳动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不仅是当前中国更是时代的课题和“难题”。体面劳动是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提高一线职工工资待遇、改善职工工作生产环境、提高职工就业质量、不断完善一线劳动者就业政策,才能为实现体面劳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此激发创造的活力,实现由传统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的积极转化。习近平一直很关注一线职工,尤其关注困难职工家庭、农民工等问题,他结合自身“上山下乡”经历,更能体会劳动之艰辛、劳工之可贵。基于此,习近平明确提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把劳动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随时随地关心劳动者切身利益和生活,2014年4月30日正在新疆考察工作的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再次对劳动者现状表示关心,他提到,“当前,因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化解过剩产能等原因,一些企业和职工遇到了种种困难。”[5]之后,习近平又一次强调要“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2]。因此,体面劳动是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劳工权益、维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和目标。

习近平将劳动提升到政治高度。他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5]一个伟大的党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通过艰苦卓越的劳动,在劳动中磨练,不断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6]。

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决定着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放置首位,凸显了创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地位和价值。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发展是全面系统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劳动创新、人才创新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也关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创新精神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始终,每个理念都离不开创新,不仅是思维的创新,也是一种实践上的创新。习近平极力提倡和鼓励创造性劳动、创新性发展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性劳动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劳动的实践方式,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创新性劳动,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而创新性人才是支撑发展的宝贵资源,将二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走一条创新驱动的路子,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并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创造力的要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是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劳动者创造了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

习近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重视工人阶级力量,他强调,“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3]。“展望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而要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3]。习近平多次强调并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力量,要求增强历史使命感,时代赋予他们伟大而艰巨的使命,要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并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为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作出新的贡献”[2]。

为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劳动者更加具有活力,创造更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党中央高度重视并表彰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习近平强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2]。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核心内容。弘扬劳模精神,它的载体是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活劳动,所以“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2]。这是与我们党的传统一脉相承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正如毛泽东也特别重视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

(三)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内容

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结构调整期,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关系,并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内容。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承担者,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劳动关系的集中体现。

2011年习近平在出席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他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8]。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离不开工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它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维系劳动关系的桥梁和枢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3]。习近平对于劳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心系职工群众利益,他指出,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2]。强调“要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由此可见,党中央始终强调并重视劳动关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和谐”的中心与主题,将和谐劳动关系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致的,所以党中央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意义深远。

从整体上讲,我国的劳动关系是基本协调、稳定并且可控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解决和处理劳动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使劳动关系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这也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劳动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本质要求。

二、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劳动观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渊源

首先,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劳动观的“细胞”,马克思从对劳动的抽象的价值判断到对劳动社会性的科学认知,不断实现对劳动概念的超越,对一切人类生存和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劳动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即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9]544。马克思一方面批判吸收黑格尔关于劳动的思想,从哲学意义上揭示“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9]205,另一方面,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将雇佣劳动定义为“是设定资本即生产资本的劳动,也就是说,是这样的活劳动,它不但把它作为活动来实现时所需要的那些对象条件,而且还把它作为劳动能力存在时所需要的那些客观要素,都作为同它自己相对立的异己的权力生产出来,作为自为存在的、不以它为转移的价值生产出来”[10]。然而,劳动涵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正确把握劳动概念的历史嬗变,对于理解新的时代条件下劳动形式、本质和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树立劳动光荣的劳动观,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并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通过批判“异化劳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目的是找到一条实现劳动解放和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9]185。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556-557。注重劳动教育,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马克思从经济学意义上对雇佣劳动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商品拜物教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方面。商品“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马克思揭开了商品形式神秘的面纱,它“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1]89。商品形式重塑了社会关系,是打开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秘密的一把“钥匙”,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11]90。另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的秘密,即“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11]611。马克思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彻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的批判,不仅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甚至资本拜物教、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蔑视劳动的思想存在于社会之中,形成某些认识上的偏差,针对这些情况,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劳动思想形成的土壤

习近平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习近平的劳动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了“养分”,他曾用典:“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充分吸收先哲们的优秀思想,尤其是“人本主义”思想,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劳动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起始于殷商至西周时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经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仁者爱人”儒家思想;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仁政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政治思想;此外,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等也提出许多宝贵的爱民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境界,从文化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价值观,这对于在当代构建以人为本的劳动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始终心系人民,始终坚持认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基本依靠力量,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2]。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导思想。

此外,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劳动不可或缺的要素。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思想,也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养分”。劳动创造历史,劳动造就未来,习近平的劳动思想就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块丰富的土壤之上扎根,汲取养分并不断成长,最终达到枝繁叶茂。作为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劳动观不断关照和审视人的生活、人的生存意义等,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

(三)习近平的个人经历是其劳动思想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多年来的从政经历,以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为其劳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曾是成千上万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之一。1968年毛泽东鼓励青年奔赴广大的农村,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插队当知青,与民众“一起干、一块苦、一同过”,不仅体会了老百姓的劳作辛苦,而且深刻了解了中国国情,多年后回忆这段岁月时他讲道:“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12]。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回忆他在农村插队时的经历:“刚刚参加劳动的小女孩,十五六岁,我们当时也十五六岁,拿跟我们一样的工分,我们觉得简直是一种歧视,实际上是自己没本事。但是这一年下来我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我们都在窑洞里铡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当然这些,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就评成十分,十分还是里边最壮的劳动力。”[13]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尊重,无论性别、年龄、分工等,因此,习近平特别强调“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2]。

除此以外,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期间,9个月跑遍69个县城,不断深入基层调研,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不断走进群众,与农民结下深厚的感情,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了解劳作的辛苦,这些经历都为习近平劳动思想的萌芽、成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习近平劳动思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劳动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期、新任务和新形势下党的劳动思想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它既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作风和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树立正确劳动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社会对劳动的尊重程度以及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特别是人们的科学和正确劳动观的树立,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

习近平也曾强调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能否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关系的构建问题,劳动关系的不和谐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的公信力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甚至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所以有必要确立以人为本即以劳动者为本的劳动思想,一切以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2016年3月24日,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将联合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14],这是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一致的。目前,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能培训水平仍然比较低,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这一项行动,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扫除障碍,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真正达到劳动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注重创新性劳动,培养创造性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一词排在首位。创新性劳动的前提就是要打破传统劳动思维的束缚,包括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等,劳动者自身确立一种创新劳动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劳动能够带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重视并尊重创新劳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性人才。习近平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2]。所以“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5]。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按照习近平强调的以世界眼光搞好顶层设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意识,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1],同时也不能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创新,应该同国际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三)尊重知识劳动,发挥知识分子主体能动性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依靠劳动、依靠广大青年。将依靠知识放在首位,一方面是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劳动思想对于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思想的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价值的创造从物质生产过程逐步过渡到非物质生产,非物质劳动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从劳动内容、劳动形式以及劳动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更侧重于精神文化产品、劳务等,消费社会的符号化产品不仅创造着消费者新的需求,同时也改变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非物质劳动并没有超越马克思劳动观,所以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仍然适用,并没有过时,知识劳动是一种新的劳动形态。

习近平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群体,他强调知识分子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将其提高到政治高度,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为发挥知识分子的主体能动性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诸如良好的体制机制建设,从思想上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多多听取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多多接受知识分子的批评。知识分子是知识劳动的主体,也是创新性劳动的主体,知识分子主体能动性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大小,关系到劳动的创新性成果的转化,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劳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整体上讲,习近平劳动思想深刻体现了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针对时代和社会问题,努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保持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从而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解决新问题。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2]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3]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2).

[4] “体面劳动”:体现以人为本保障人权的时代精神[EB/OL].[2016-05-12].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01-23/1143366.shtml.

[5]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EB/OL].(2014-05-01)[2016-05-12].http://szb.gndaily.com/gnrb/html/2014-05/01/content_232967.htm?div=-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8] 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会见与会代表并讲话[EB/OL].[2016-05-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8/16/c_121868234.htm.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5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自述:七年上山下乡对我锻炼很大[EB/OL].(2014-11-29)[2016-05-16].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41129/19026700_all.html.

[13]习近平的“劳动观”:尊重劳动 “实干”“创造”并重[EB/OL].(2015-04-29)[2016-05-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29/c1001-26927050.html.

[14]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我国5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EB/OL].(2016-03-24)[2016-05-20].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6/0324/c1008-28224929.html.

[15]聚焦新发展理念[EB/OL].(2016-03-03)[2016-05-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03/c1001-28166589.html.

[责任编辑 勇 慧]

2016-06-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编号:16JFZX006 ).

李岁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D2-0

A

1009-3699(2016)06-0630-07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