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问题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精准帮扶策略研究
2016-03-13刘海霞李新征韩春蕾
刘海霞,李新征,王 玖,韩春蕾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新时期问题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精准帮扶策略研究
刘海霞,李新征,王 玖,韩春蕾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目的 分析问题大学生群体特征,探索精准帮扶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阅读和资料查阅分析问题大学生群体特征,并结合定量调查法精准识别问题大学生群体。结果 问题大学生主要包括思想问题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能力偏失学生;目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分析其特征有利于开展精准帮扶;精准帮扶策略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实施和精准评价。结论 问题大学生群体必须得到广泛关注,精准帮扶策略的实施对于新时期高等教育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大学生;精准帮扶;群体特征
问题大学生群体是指一定时期内或长期在经济状况、身心健康、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存在问题,在大学学习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类学生群体,主要表现有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学习后进、就业困难[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该群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问题大学生现象日益突出。据中国社科院相关报告指出,全国在校大学生的自动退学率约为3%,退学人数近50万。中国社会调查所数据显示,有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2]。本研究首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与判定,探索对其进行精准帮扶的机制,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实施—精准评价措施,加强高校问题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1问题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1.1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包括贫困生和特困生[3]。该类学生一般由于家境贫寒而面临巨大压力,这种压力通常会内化为“心理贫困”,如过度的自卑、扭曲的自尊、极度的焦虑等,进而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
1.2思想问题学生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各种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部分大学生存在较为突出的思想问题[4]。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控能力,以及社会激烈竞争与大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单薄、价值观偏差、政治思想不成熟、政治取向功利化、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缺失、道德观念知行脱节、网络迷失等严重问题。
本研究进行的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815名大学生,政治方面平均得分(36.93±7.65)分,共18个项目,单个项目得分2.05分,在五分制计分标准下低于平均分;文化方面平均得分(34.25±5.17)分,共15个项目,单个项目得分2.28分;道德方面平均得分(65.86±13.84)分,共26个项目,单个项目得分2.53分,略高于平均分。总之,该群体在社会心态的政治、文化方面得分较低,提示其社会心态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改进。
1.3心理问题学生
心理问题可能出现在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如入校新生的适应性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毕业生的心理危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焦虑以及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障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与管理的热点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放性工作,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大学生成长的环境[5],因此,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每一名参与人员辅助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前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1 605名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总人群SCL-90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各维度总得分超过160分的有369人,占总人数的23.0%,提示其有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健康各维度阳性检出率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抑郁因子,分别占31.5%、24.0%、19.4%与18.7%。其中,专门对调查人群中312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各因子总得分超过160分的学生共111人,占留守人群总数的35.6%,提示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结合量表阳性检出率判定标准,留守人群10个因子阳性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敌对因子,与非留守人群结果一致,但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人群,各因子间得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1.4能力偏失学生
包括学习能力偏失(主要指学习后进生)和就业能力偏失两种类型。学习能力偏失型大学生是指少数由于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或因为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在学习上感到吃力,甚至由于挂科太多而无法毕业的学生[6,7]。这部分学生是学校重点管理人群,很多学校将其列入学业预警名单,定期对其进行警告,对挂科较多者进行劝退预警。就业能力偏失与学习能力偏失有很大关联,学习能力偏失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毕业和就业困难。部分学习能力偏失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实践能力欠缺,无法按时毕业和实现就业;部分学生由于自我推销和展现能力欠缺、社会资源匮乏、就业竞争力低而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2精准帮扶策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也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精准扶贫是运用科学有效程度对扶贫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精准识别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过程,将精准帮扶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特别是问题大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探索将精准帮扶纳入学生质量管理,利用质量管理与控制理论加强高校问题大学生的管理与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质量。
2.1精准识别
借助基线调查数据,了解问题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专业认知、心理健康等现状,同时,结合辅导员管理过程中的学生工作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问题学生、学业预警学生等),由党支部、团总支辅导员、专业教师、班干部、班级同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现状、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质量管理与控制工具对各方面问题进行罗列与排序,只要其中一个方面存在问题就纳入特殊大学生群体,做到精准识别。
2.2精准实施
(1)对基线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挖掘,结合团总支学生日常管理综合评价,筛选并精准识别问题大学生,制定问题大学生名单。
(2)筛选优秀带教教师,鼓励其参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工作。带教主体为专业教师中的党员教师,若人员不够,范围则可扩大到所有专业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其专业优势,鼓励其参与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带教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精神,有较好的党建理论基础、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觉悟。同时带教教师也是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熟悉学生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善于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深入浅出地解释给学生,能够真正从专业角度培养学生。带教教师由学院党组织根据学生评价和党员教师情况进行提名,结合学生投票产生。之后建立档案,交由党支部统一管理,并建立规范的带教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定期进行调研与考核。
(3)师生结对,“一对一”帮扶。带教教师确定后,将其与学生结对,可以是“一对一人”,也可以是“一对一小组”。结对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由党支部以学院党组织名义进行公示。结对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而学生要经常向结对教师汇报思想、生活、心理、学习动态。带教教师根据帮扶对象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帮扶办法,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包括网站、短信、飞信、QQ或QQ群、微信、E-mail、博客、教学网络平台等,进行师生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知识共享、思想交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向互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指导活动。①经常召集带教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和学习状况;②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专业知识竞赛和学习心得交流会,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③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报告,讲述学科性质和职业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指导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④通过校友会等方式,邀请优秀校友返校进行经验交流,为毕业生打气,对其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
2.3精准评价
结合团总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及评价体系,构建精准帮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精准实施基础上,进行总结与评价,以便下一阶段工作的有效开展。遵循质量管理与控制理论,实现精准帮扶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循环改进与提高。
3结语
总之,问题大学生群体管理与帮扶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积极认识自身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健康的心态积极融入学校、社会。精准帮扶制度在问题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与探索,无论从理论和制度指导,还是从实施创新和精准评价等方面,任重而道远[8,9]。问题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创新和改革,精准帮扶机制的探索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营造和谐校园,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1]刘晓阳,郭媛,孙会珠.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及帮扶机制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9):245-246.
[2]张娜.问题大学生帮扶机制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3]张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7):84-86.
[4]高扬文.大学生中的重点人群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4):73-74.
[5]张晓明.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J].科教导刊,2014(24):142-144.
[6]孙凯军.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12):88-89.
[7]田鑫.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4):52.
[8]胡静.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特征分析及帮扶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16):66-68.
[9]沙苗苗,程建伟.教师党员帮扶特殊群体大学生“四轮驱动”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15(27):128-129.
G455
A
1671-1246(2016)13-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