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凯里《格拉布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2016-03-13袁在成
袁在成
(湖北文理学院,襄阳 441053)
彼得·凯里《格拉布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袁在成
(湖北文理学院,襄阳 441053)
彼得·凯里的《格拉布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典范,是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技巧所创造的一个寓言。在故事中,凯里通过格拉布斯带女友嘉曼尔驱车去汽车影院并被困在星星影院数日的历程创造出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隐含在魔幻现实主义结构下面的是一股强大的自然主义暗流,格拉布斯的行动折射出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凯里将魔幻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结合在一起,旨在揭露作品中“不可获得的梦想”这一主题。
彼得·凯里;《格拉布斯》;魔幻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澳大利亚旅美小说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以丰硕的创作与高超的叙述艺术而蜚声世界文坛。魔幻现实主义是凯里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叙述策略,关于凯里的各类书评均对这种策略有所论及,如哈塞尔指出,“凯里是一位充满雄心,有冒险精神的小说家,其作品始终如一地具有冒险性与原创性,其早期的故事受科幻小说的影响,其早期长篇小说受威廉·福克纳现代主义小说和加布里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Hassall 2004:263)。凯里在纽约接受《芝加哥评论》记者采访时也说道,“至于我所处的位置,我感觉与马尔克斯最为接近,与巴塞尔姆最远”(Carey 1997:81)。事实上,凯里本人在创作上受英美小说的影响很深,他在创作中探索的是一种具有跨国性质的书写,魔幻现实主义是凯里超越国界的策略。然而,学术界对凯里是怎样构建魔幻现实主义文本的研究与探讨并不深刻。他的短篇小说《格拉布斯》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典范,但评论界对这篇故事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评论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一篇短篇故事,而多数批评主要集中在艺术品质较高的长篇小说上。其实,《格拉布斯》是一部充满奇迹并挑战读者阅读视觉的作品,这种效果产生于凯里娴熟的魔幻现实主义叙述技巧。
1 《格拉布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叙述结构
魔幻现实主义即在小说文本中将现实主义与幻想完美结合。凯里在《格拉布斯》中娴熟地运用叙述技巧,并编织一个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叙述结构。他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对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现实主义的描绘。 作品中的主要人
物格拉布斯是一位个头矮小的下层社会青年,渴望成为一名卡车司机,经常借用朋友弗兰克的卡车带女友嘉曼尔一起外出游玩。故事讲述的就是格拉布斯在最近一次与嘉曼尔一起开车夜游时,在汽车影院遇上路匪,卡车零件被盗,陷入困境,并在汽车影院逗留数日的经历。凯里将这一经历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予以描绘,使整个故事处在神秘的色彩之中。故事中并非因为大量元小说的特点使人物的生命变得具有意义,而是作品中存在的现实主义因素在产生效果。正如泽维尔·庞斯指出,故事“自涉性明显地受到控制,足以在故事中形成允许过渡到现实与超现实并存的世界的一种叙事策略。二者的结合赋予故事浓厚的(尽管不是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一种已经影响凯里并且后来又时不时浮现在其晚期作品中的模式”(Pons 2001:400)。
凯里利用对时空的叙述来强化魔幻现实主义效果。他为人物选择的出发时间是夜晚,夜晚的路况环境可以增加奇幻与浪漫的色彩。人物行动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能烘托出作品魔幻的效果。夜晚,公路上点缀着无数汽车尾灯、车头灯以及不断闪烁的霓虹灯。格拉布斯就是这样驾驶着弗兰克的“道奇1956”汽车在公路上穿梭,因此,小说的场景是一种不断变换的动态场景。故事中的场景从时间与空间上大致可以分割成3个部分,即(1)从出发到抵达中途的汽车影院;(2)被困在汽车影院停留的那一段时间;(3)格拉布斯从汽车影院骑摩托离开,再不知不觉地绕回到汽车影院的历程。
在第一部分,叙述者描述汽车所处的时间与空间,即夜晚路况情况与车辆在夜色中行驶的动态描写。叙述者穿插关于卡车内部环境的描述,特别是对后排座位豹皮坐垫的特写,因为细节中吐露嘉曼尔喜欢这个沙发是因为她喜欢在此与格拉布斯做爱。关于他女友嘉曼尔,叙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叙述过程中还透露很多关于活跃在公路区域的“车仔”的信息,“车仔”是专门破坏车辆并盗窃汽车零件的路匪团伙,介绍“车仔”是为后面情节设计的重要信息,因为“车仔”是造成格拉布斯在星星汽车影院被困的原因。
在第二部分,叙述者讲述到达汽车影院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情节,这一部分凯里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叙述,即通过叙述者描绘出几个不同的流动画面来演示故事的进程。第一幅画面是,当格拉布斯进入汽车影院后,格拉布斯与嘉曼尔挂上车内窗帘,在后排座位激情做爱的场面与过程。第二幅画面是,当格拉布斯听到有人敲击车轮时,他匆忙拿着自卫的链条下来查看,结果发现两只车轮已被卸走。第三幅画面是,叙述者讲述影院经理出面登记,接待格拉布斯与嘉曼尔的经过。从经理口中透露,凡是被困在这里的人都可以领取政府每周提供的价值10美元的餐票,仅限于在星星汽车影院的简易食堂使用。由于格拉布斯被困的汽车影院处在一条S形的公路旁,格拉布斯与嘉曼尔根本不可能步行回家,因为当地法律规定不能在S形公路或附近步行,只有等待政府派公共汽车来接他们回家。据经理透露,与格拉布斯有同样情况的一共有73人。第四幅画面是,叙述者描述嘉曼尔与格拉布斯去餐厅的过程,嘉曼尔牵着格拉布斯的手往餐厅走的路上,被一位金发妇女嘲笑为“度蜜月的人”(Carey 2001:45)。第五幅画面是,格拉布斯准备修复卡车轮胎和设法搭便车离开的过程。格拉布斯花费整整一周时间收集砖头,以便能在装轮胎时使用这些砖头,他寻找另一辆 “道奇1956”以便获得一个轮胎。夜晚,他徘徊在汽车影院,敲汽车的窗门以便能搭乘便车或得到一个轮胎,但是没有人搭理。他开始收集螺丝帽,他甚至想用足够的零件去找 “车仔”交换一个轮胎。格拉布斯不停地卸下发动机又装上,直到汽油用完才停止。第六幅画面是,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车队,运送受困汽车到星星影院的壮观场面。人们都来围观,格拉布斯也在其中,他在盼望有与他一样的“道奇1956”的到来,以便能够找到他需要的轮胎和配件。当人们纷纷离开,格拉布斯仍然呆在那儿,从一辆“道奇1956”汽车上卸载两个轮胎,一直忙到次日黎明时分。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尾。格拉布斯在发现不能恢复“道奇1956”后开始改装一辆摩托车,以设法离开汽车影院,在公路上行驶几个小时后又不知不觉地绕回到汽车影院另一方向的大门口。这一部分是幻想与现实同时出现,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既是一种幻想,同时又是表现为具有极度现实性与真实性的场面。在格拉布斯的意识中,他开始将自己幻想成一辆非常强大的摩托车,同时又开始利用汽车零部件组装一辆摩托。他在头脑中开始组装摩托车的各个部件,从轮胎到发动机,再到挡风玻璃。他选用福特汽车的发动机,甚至能够感觉到发动机的节奏、温度以及强烈的震动。他开始在夜晚离开汽车影院,在黑暗的郊区驾驶了几个小时,就像在穿越黑暗的时间隧道。公路上没有像故事开始时的那种霓虹灯,路旁也没有灯光。此时格拉布斯唯一的希望是到达一个充满灯光的地方。当见到远处灯光闪烁时,他认定这是他唯一要到达的目的地。当他到达时,却发现自己又回到星星汽车旅馆。凯里用这一结尾来强化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正如格拉依米·特纳所说,“结尾部分挑战读者的判断力,在文本中的幻想与真实性之间找到更加系统的联系”(Turner 1986:436)。凯里通过格拉布斯的行动、想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制造出一个魔幻之旅。
总之,凯里用特殊的叙事结构构建出一个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迷宫。凯里实现了空间、人物行动、人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完美结合。凯里的叙事技巧不仅使主人公陷入到受害者的迷宫,而且还让读者深刻感悟到魔幻现实迷宫的气氛。《格拉布斯》结构层次分明,凯里在设计叙事结构的同时又同时溶入丰富的想象力,使格拉布斯的行动富于奇幻色彩,并以此烘托出格拉布斯这一凡人的梦想。正如学者弗莱彻所言,“他也对构建陷阱结构着迷”(Fletcher 1993:74),凡夫俗子格拉布斯在这一叙事迷宫中迷失方向,他在循环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踏入一个永无止境的魔幻世界。
2 魔幻现实主义中隐含的自然主义潜流
在《格拉布斯》中,凯里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外表下还体现出一种隐含的自然主义主题。自然主义总是在表现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强调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索人物行为产生的原因。从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到,环境对格拉布斯的影响。格拉布斯是一位生长在城市郊区、没有职业、面临着生存危机、依靠幻想度日的青年。他想成为卡车司机的梦想其实是一种普通美国人渴望改变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望,但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格拉布斯受生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成为一名卡车司机。实质上,驱使他产生这样梦想的主要原因还是一种生存危机感。
格拉布斯所处的是一种城市化的环境,谋求一份固定的职业是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他生理上的不足导致他谋求职业的失败。相比之下,他的朋友弗兰克是一位幸运儿,他拥有一份像样的职业,并配备一辆 “道奇1956”卡车,弗兰克成为格拉布斯的偶像。格拉布斯为使体格变得强壮,总是在不停地吃东西,他代表的是普通社会成员中不成功的形象。格拉布斯属于下层贫民社会的成员,没有固定的工资,只能靠借用朋友弗兰克的汽车来学习驾驶,特别是在汽车被搁浅在汽车剧院期间,格拉布斯和他的女友嘉曼尔只能靠当地政府提供的餐票资助来度日,这足以说明他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当他被困在汽车影院时,他完全没有自救的能力。汽车影院事实上是一个缩微的社会环境,折射出当时整个美国社会城市生活环境。汽车影院被困的各种品牌车辆说明,来汽车影院的人是由各个阶层组成,因为汽车的档次代表着主人的身份。格拉布斯的女友与其他人的接触过程,折射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其中既包括中产阶级人物,也有像格拉布斯这样的社会下层成员。
凯里对“车仔”各种活动的描述、汽车影院成为落难者的主要集散地点和汽车影院的特殊经营模式等,都暗示出社会就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类生存环境。在城市郊区的自然主义生存法则,通过“车仔”这一特殊群体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破坏汽车,偷窃零部件来卖钱,形成一种固定的谋生途径或者职业,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寄生产业。无论是“车仔”团伙的专业化作业,还是汽车影院的特殊经营模式,都暗示出城市自然主义生态链的形成。印度人的出现暗示着,在星星汽车影院这样一个微缩的世界中,丛林法则变得十分明显,格拉布斯与其女友属于弱者,必须服从这里的丛林法则。在美国现实社会中,印度人是处在社会边缘地位的一个微小群体,而在星星汽车影院,成群结队的印度人出现,他们则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流,他们所拥有的福特猎鹰汽车象征着他们的经济地位比格拉布斯要高得多,因为格拉布斯的汽车只是一辆运输用的后面带有车厢的“道奇1956”小拖车。印度人成群结队的出现说明他们阵营强大,是这个缩微世界的强者,而格拉布斯与其女友则是这个缩微世界的弱者。这进一步暗示,无论是在这虚构的缩微世界,还是在现实社会中,格拉布斯都是处在社会底层的成员,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无疑是他自身生理上的不足与经济条件的局限。格拉布斯的处境充分显示出自然主义主张的物质与经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而他生理上的先天不足则是他个人性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2005年12月19日,以五建为主体的中国石化投标组中标沙特拉比格世界级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主装置,主要承建1000万吨/年减压分馏装置(VDU)、600万吨/年蜡油加氢装置(VGO)和老厂扩容改造等,合同总额达1.94亿美元。
格拉布斯本人感觉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在潜意识中表现出一种生存的危机感。他企图通过大量进食来增强体格,他每天跑5英里至克莱顿,目的是想让自己变得强壮,以达到最终摆脱生理缺陷的目的。而摆脱这种缺陷的目的又是为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以改变自己的地位。在被困在汽车影院后的时光里,他一直在努力摆脱困境。他最先是准备从“车仔”那里换取轮胎。随后又设法从其他车辆卸载轮胎和部件。最后,在发现无法修复“道奇1956”的情况下只好通过改装一辆摩托车来达到离开星星影院的目的。格拉布斯在被困时的自救行为象征着他力图走出生存危机,摆脱困境。但是,格拉布斯最终无法将“道奇1956”修复,这暗示着他无法摆脱自己所处的生存危机,最终只能靠幻想来达到目的。
凯里的自然主义体现在人类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凯里在《格拉布斯》中所表现的人类生存环境是泽维尔·庞斯所说的“世界末日式的后资本主义社会”(Pons 2001:403),也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凯里通过格拉布斯为生存而做出的各种反应,折射出这种资本主义晚期的社会环境与现实,即凯里自己所定义的“真实世界的真实性”(van Ikin 1977:29)。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性、人物的心理状况都透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表现得十分逼真。自然主义始于19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起源于法国左拉等作家发起的一场文学运动。自然主义作家及理论家倡导的理论直接影响欧洲及美洲的文学创作。事实上,自然主义作家及理论家倡导的自然主义法则贯穿在整个文学史,即在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崛起之前,文学作品中就隐含各种自然主义的因素,只是在自然主义成为一种重要流派,其理论被广泛推广之后,作家们才开始自觉地将自然主义法则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形成一种更加强大的自然主义文学潮流。
尽管“凯里继承的是一种以社会现实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文学”,但其作品中始终流露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特质(Ross 1990: 44)。在当代,自然主义是以对心理现实的表现而突显出来的。人物心理产生于生理需求,也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格拉布斯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的幻觉与幻想都产生于他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格拉布斯所处的生活与社会环境使他无法摆脱危机,他感到无能为力,因此,他只能用幻想来战胜危机。也正是因为凯里对格拉布斯心理现实的描绘,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效果才得以极大地强化。格拉布斯的幻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证明,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中隐含着一股强大的自然主义潜流。
3 叙事策略对主题的凸显:难以实现的梦想
在《格拉布斯》中,凯里用梦幻般的叙事为读者创建一个美国梦境,其中年轻的格拉布斯陷入困境,但仍然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地奔向那个不可达到的目标。凯里采用乔伊斯式的叙述风格来揭示这一位美国郊区青年的心理状况,并演示其对生活的梦想。当格拉布斯遇到挫折时,他依靠白日梦来面对现实。通过召唤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曲解的感觉器官、经历与现代社会的意象,凯里创造一种幻想与虚构的现实,目的在于臆造格拉布斯那具有讽刺意味的目标。显而易见,作家通过迷宫式的叙述话语的建构、对人物行为动机的揭露以及对人物内心冲突的表现,展现出一种想象的现实。故事折射出下层青年内心世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沮丧的精神面貌,故事表现的是他们所面临与梦想的世界。
格拉布斯一直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壮,以便从联合拖车公司获得一份驾驶拖车的工作。然而,其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与这一理想与体面的工作失之交臂。他不能够接受这一事实,作为一个下层阶级的年轻人,他固执己见,挣扎着借用一辆“道奇1956”拖车,与其女友一起去汽车影院历险,踏上现实与幻想的路途。在尽情地享受驱车之欢与爱情之旅后,来到汽车影院,格拉布斯发现自己的两个轮胎被车仔盗走,这使他再次陷入沮丧的泥潭。他决心重新装上轮胎,但随后他突然发现发动机、化油器、配电器、排气扇、皮带、电瓶、散热器软管和空气过滤器全都不翼而飞。此时,格拉布斯深感震惊,坠入无底的深渊。修复弗兰克的“道奇1956”汽车的决心再一次成为泡影。连续不断的严酷考验使他成为人间悲剧人物。他似乎变得愚蠢、行动迟缓,但是,他仍然感觉到外面的印度人在注视、谈论和大笑。这一敏感的反应象征着他的自尊。他尽力挽回自尊,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凯里魔幻现实主义的叙述策略将故事推入格拉布斯想象的世界,其中包含着他最终拥有“一辆摩托或一辆完好的卡车”和“更大更强的目标”。他梦想着在公路上驾驶然后发现自己被金属篱笆与灯光隔开,最后来到一个大门,但是大门用钢架挡住。这样的白日梦说明格拉布斯生命的目的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他不能成功地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公共安全每况愈下的社会。由于自身人格上的缺陷,人们努力奔向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具体说来,尽管格拉布斯的经历看上去十分真实,但实际上是想象的,说明他的悲剧是源自一种虚荣或极度自负。这使他坚信,在社会礼仪中“当你拥有一辆好车时,人们会尊重你”(Carey 2001:47)。
格拉布斯最初面对的一系列失败,让他心中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愤怒与恐惧,他所面临的困难,如轮胎与汽车零件被“车仔”盗走,使他无法修复借来的“道奇1956”,这象征着他更加远离那不可达到的梦想。正因如此,格拉布斯选择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走进想象的领地,设想他完美的生活,从梦幻中获得幸福。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坚持,是继续他生命追求的唯一方法。这也许是他最后对目标的执着,他想使这一目标在心中存留更长的时间。这种艺术上的处理能增强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通过一系列想象的场景,凯里加强我们对现实的印象,以达到对当代社会进行讽刺的目的。凯里最终要展示的不是格拉布斯经历的悲剧,而是要透过格拉布斯来演示当代社会表层后面所隐藏的弊端:社会价值与丑陋的社会礼仪。凯里是用艺术手段来处理现实的主题。
在魔幻现实主义策略的表层下,凯里所表达的是一股十分精准的自然主义暗流,一方面表现出他高超的魔幻现实主义策略,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对格拉布斯人物性格的真实刻画,其目的是要表现自然人作为单一的个体在现实社会的本能反应,旨在呈现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格拉布斯面对无力挽回的现实时只能诉求于一种感官的处理,那就是通过逃避客观的现实而去追赶一种不可获得的梦幻。正如凯里所指出的那样,“我对格拉布斯的感受是他用所有的时间在逃避他所不满意的某一个事情,而结果意识到他所逃避的是这个世界,并且这个世界就在栅栏之外”(Carey 1997:184)。通过描述格拉布斯驾车出游的经历,呈现出他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局面,构想出一个深受自身本能控制、充满激情、渴望获得成功,但又受社会与经济状况所控制的人物。当格拉布斯发现自己不再可能修复“道奇1956”时,他已经感觉到不可能实现像弗兰克一样以驾驶“道奇1956”谋生的理想职业,这反而使他从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中解脱出来。格拉布斯最终意识到,自己所抱有的理想与渴望只是一种想象成功的状态。但是,他始终不能摆脱这种状况,只是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幻想,直至最后变得更加绝望。凯里用自然主义的策略将格拉布斯塑造成一个倾向于悲观主义或经济悲观主义的宿命论者。凯里透过格拉布斯那种感官的、悲观的特质以及独特的自然主义幻想,构想出整个现代世界的意象。尤其是在故事的结尾,当格拉布斯在为生命的目标疯狂幻想时,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因素获得完美的熔合。凯里的自然主义书写风格所表现的是悲观的意象与后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具体地说,凯里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技巧紧密结合,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基础上,采用下层市民的口头语言与方言会话来操纵文本的特殊声调,通过插入间接引语会话、歪曲的幻觉来直白地展现主人公绝望、暗淡的情形。主人公格拉布斯经历的心理状况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叙述中得到明显的表露,而凯里对“难以实现的梦想”这一主题的探讨则充分地强调自然主义所宣扬的宿命论,也生动地展现人物的追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格拉布斯》在艺术上的贡献是让一股强大的张力在作品中自然地产生,通过人物与社会的尖锐冲突、现实与幻想的对比,作品进一步显示出格拉布斯这一类暗淡的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与城市经历,说明人物悲剧的根源既存在于社会,也存在于他们自身。
4 结束语
凯里长期从事后殖民写作与后现代主义小说探索。在《格拉布斯》中,后现代主义特点显得十分醒目,而后殖民的气息则已十分微弱,产生这一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他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来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环境与现实。凯里用精湛的时空叙事技法,借用电影中的蒙太奇叙事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动感画面,用其独特的语言构建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效果的叙事结构。同时,在魔幻现实主义外壳下又隐含一股强大的自然主义暗流。凯里生动描绘下层社会青年格拉布斯所处的环境,并十分细腻地揭露出人物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旨在关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 “不可达到的梦想”这样一个主题。
Carey, P. Interviewed by Craig Munro[J].AustralianLiteraryStudies, 1977(2).
Carey, P.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Carey[J].ChicagoReview, 1997(2).
Carey, P.CollectedStories[M]. St. Luc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2001.
Fletcher, M.D. The Theme of Entrapment in Peter Carey’s Fiction[A]. In: Dhawan, R.K., Kerr, D.(Eds.),AustralianLiteratureToday[C]. New Delhi: Indian Society for Commonwealth Literature, 1993.
Hassall, A.J. Peter Carey[A]. In: Samuels, S.(Ed.),AustralianWriters, 1950-1975[C]. Detroit: Gale, 2004.
Pons, X. Weird Tales: Peter Carey’s Short Stories[A]. In: Bardolph, J.(Ed.),TellingStories:PostcolonialShortFictioninEnglish[C]. Amsterdam: Rodopi, 2001.
Ross, R. It Can Not Be There: Borges and Australia’s Peter Carey[A]. In: Aizenberg, E.(Ed.),BorgesandHisSuccessors:TheBorgesianImpactonLiteratureandtheArt[C].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0.
Turner, G. American Dreaming: The Fictions of Peter Carey[J].AustralianLiteraryStudies, 1986(4).
van Ikin, G. Answers to Seventeen Questions: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Carey[J].ScienceFiction, 1977(1).
TheMagicRealisminPeterCarey’sCrabs
Yuan Zai-cheng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Crabsis an apotheosis of magic realism written by Peter Carey. It is a fable created out of the technique of magic realism. In the story, Carey creates a structure of magic realism out of the character Grabs’s experience of driving with his girlfriend Carmen to the Star Drive-in Theatre where they are trapped for several days. Hidden underneath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s an undercurrent of naturalism. Grab’s action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 and living environment. By combining magic realism and naturalism, Carey makes an attempt to concern for the theme of “unattainable dream”.
Peter Carey;Crabs; magic realism; naturalism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西社会伦理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映射研究”(14Y059)及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研究”(JY2014056)的阶段性成果。
I106
A
1000-0100(2016)05-0159-5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39
定稿日期:2016-03-05
【责任编辑陈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