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和森的农民运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2016-03-13

关键词:蔡和森革命农民

徐 田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蔡和森的农民运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徐田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大革命时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睿智对农民运动理论进行了艰辛探索,他分析了农民运动的特殊地位,阐明了农民运动的中心内容,揭示了农民运动的领导阶级,强调了农民运动的组织保障,突出了工农联盟的特殊作用。蔡和森农民运动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为我党进一步领导农民运动并促使其发展壮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蔡和森;农民问题;农民运动;工农联盟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和实践家。他始终关注我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有效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关于农民运动的重要理论观点,涉及农民运动的诸多方面,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蔡和森农民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农民运动的重要地位:它是中国革命的根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群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压迫,经济地位低下,政治地位恶劣、生活状况悲惨,有着极其强烈的革命愿望。无产阶级要想推翻“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就必须唤醒农民、发动农民乃至联合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1],农民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根本。

蔡和森以革命根本问题的战略定位来认识我国农民运动,无不体现出他对农民运动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蔡和森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肯定我国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就历史而言,中国历代政变,无不是由农民问题发生……如太平天国,如义和团,均是农民运动之表现。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即可以得天下”[2]766。蔡和森对农民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考察广东东江农民运动时指出:“此次革命军在东江的胜利,农民帮助是一个重大原因……广东农民运动不仅是全国农民运动的先导,而且最足以显明工农阶级参加国民革命的影响与特性”[2]747-749。这进一步说明了蔡和森对农民所处政治经济地位的清晰认知,对农民运动特殊地位的充分肯定,彰显了农民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与工人阶级联合发挥的“台柱子”作用。

(二)农民群众的特殊处境:深受政治压迫和政治剥削

蔡和森一直关注着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在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农民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进行了科学的剖析,揭示出农民低下的经济地位和与日俱深的政治压迫。

蔡和森在考察广东农民运动之后,曾深刻指出:“现在他们所受的经济压迫之显然可见者,第一是田租,大多数五成以上归地主所得,第二是田亩捐……第三是军队苛捐;第四是青苗债;第五临时借贷;第六私当;第七公当;第八钱粮预征”[2]752。“广东省广宁县农民向地主订田时,地主每亩索取佃信银十元或十二元。地主下乡收租时又有所谓田信鸡一只、菜银数十文及雇工挑送费约每担课米一升。此外还可用加大的斗斛去量租”[2]757。可以看出,农民遭受着多达八项的苛捐杂税以及其它的附加剥削,所受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是相当严重的。蔡和森指出农民所遭受的繁重附加租和额外的剥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压迫之下所处的经济地位。与此同时,蔡和森清晰地指出了农民在帝国主义入侵条件下所处的日益恶劣的政治地位。他强调说:“自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以来,农民所受的政治压迫与日俱深。帝国主义者利用军阀官僚压迫农民”[2]752。蔡和森在剖析了农民所处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之后,对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进行了阐述。他在1927年4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欢迎会上的演讲词中说道:“现在革命发展,第一当注重的是农运问题;农运是整个革命的根本问题……国民革命如不将此根本问题解决,证之历史,可断定不能成功”[2]766。

蔡和森对农民运动的特殊地位及农民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有着清醒的认知,这对唤醒农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启发农民群众的民智具有积极意义,更加突显了农民运动的特殊地位,肯定了农民运动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巨大作用。

(三)农民运动的核心内容:解决土地问题

农民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国情,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本生产资料——土地问题的有效解决。

蔡和森在肯定农民运动是整个革命根本问题的基础上,对农民运动的核心内容——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方式进行了探索。蔡和森指出:“如第一点所说之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亦即吃饭问题,生活不能解决,革命断难成功。解决经济问题,即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2]767。在北伐战争进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是扩大还是深入的问题有过争论。蔡和森在分析革命形势后,主张先巩固后扩大,强调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对民主革命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民主革命进程的不断发展变化,蔡和森曾七次写信给当时的中央常委,“提议重新号召土地革命,一切政策及号召以此为中心”[3]99。1927年12月,蔡和森代中共中央起草了《北方工作决议案》,在这一文件中蔡和森再次强调对解决土地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北方工作的总方向也如南方一样是要实行群众的土地革命大暴动……党应领导一切反抗苛捐杂税的自发的农民运动,一直向没收一切土地的路线走”[3]112-113。蔡和森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方式就是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农民所有。对于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蔡和森指出:“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2]782。同时,他认为在没有强大政权作保障的前提下,土地国有是不能得以现实的。他指出:“土地分配不一定要有全国形式,农民打倒劣绅夺取乡村政权,可没收土地,部分的政权建立和部分地没收土地,在斗争过程中是有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在没有全国工农政权建立或几个省的建立,国有土地是不可能的,因而禁止土地买卖的问题现在无提出之必要”[3]147。

蔡和森注重通过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同时又大力宣传土地革命这一重要思想,极力主张号召农民群众起来消灭具有严重剥削性质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力倡导把耕地归农作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低限度的政治纲领。蔡和森深刻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唤醒并发动农民的关键,如果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革命就不可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他提出的土地革命思想和独到的理论见解,对党不断领导农民群众开展更加广泛的土地革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作用。

二、蔡和森农民运动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农民运动的领导阶级:坚持无产阶级领导

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封建地主阶级,农民为被统治阶级,农民遭受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致使农民运动此起彼伏。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农民运动,虽然都给予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蔡和森在分析这些农民革命运动遭受失败的原因时指出:“农民虽是革命的动力,但自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自己不能够领导革命成功了……因无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参加,故此运动无真正的领导,终于失败了”[3]12。近代农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农民即使占有人口的大多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农民群众很难在革命运动中获得成功。蔡和森认识到,中国农民自身以及自发的农民运动存在着盲动性、平均主义等弱点和缺陷,必须要矫正。蔡和森主张共产党一定要“以全力帮助农民运动……以自己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去矫正农运中种种弱点和缺点”[2]802。只有矫正农民的弱点和缺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民的觉醒,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进而保证农民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同时,蔡和森深知中国民主革命要想取得胜利,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动和领导广大农民群众才能够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蔡和森指出:“我们无产阶级唯有组织势力,由资产阶级底下把农民拉过来,方能推翻资产阶级建设共产主义而成为统治的势力”[3]19。中国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加之资产阶级的日益反动,蔡和森认为:“革命的动力已经只有无产阶级和农民”[2]794,“中国革命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及国际无产阶级帮助之下,联合农民反对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才能进行”[2]799。蔡和森认真分析无产阶级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属性特征,他强调说:“只有无产阶级能巩固在整个民权革命及工农苏维埃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保证将来革命转变的顺利与胜利”[2]796。在中国革命实践日益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提出了更加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革命纲领,而资产阶级和其他各个阶级却表现得越来越反动,蔡和森深刻地指出:“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中国唯一的领导者”[2]779。

农民虽然是人口最多的群体,但受时代的束缚与自身的局限,提不出代表革命前途的科学纲领,因此更加需要一个先进的阶级来领导。蔡和森科学分析了农民运动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既指出了农民群众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又说明了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先进性。因此,蔡和森在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二)农民运动的力量保障:重视武装农民

注重武装工农,不放弃武装斗争,是蔡和森重要农民运动理论之一。蔡和森特别突出武装农民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不至于使革命陷于被动。

随着反革命势力的日益猖獗以及农民运动在革命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蔡和森认为“当此镇压反革命之时,农民非有武装不成,而且农民协会之根本问题亦非农民有武装不成”[2]750。蔡和森通过对广东农民运动的深入考察,提出重视武装农民的革命主张,呼吁革命党人要注意这一根本问题。在1927年大革命严峻形势不断显现的情况下,蔡和森更加强调武装农民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第四注重者为革命武装问题……军队非完全的武装基础,因军事领袖随时有向后转之可能”[2]767。显然,蔡和森对国民政府军队在革命中的动摇倾向是有所认识的,与此同时他强调:“根本问题在武装农民起来……充分使农民得到武装,革命基础方不致动摇”[2]767。蔡和森对农民武装问题既有理论上的探索,更有实践上的尝试。1927年6月,湖南的许克祥和湖北的夏斗寅相继叛变了革命,蔡和森随即提出湖南、湖北议案(即“两湖议案”),主张在湖南“坚决号召广大的农民群众以自己的势力来解决许克祥,自己没收土地,并建设乡村政权,实行赤色恐怖,在反许斗争中,应发展农军至五万以上”;在湖北“积极号召全省农民群众扩大省防军及工农武力,自己没收土地”[3]79-80。蔡和森的“两湖议案”再一次提出了武装农民的思想,主张农民要准备自己的武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局面。蔡和森更加注重把武装农民的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武装农民的思想进一步变为了革命的实践,在具有较好群众基础的湘、赣等南方几省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运动,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与反动派进行抗衡。蔡和森对湘赣等省份的农民暴动给予了肯定,在1927年11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北方工作决议案》中指出:“北方工作的总方针也如南方一样誓要实行群众的土地革命大暴动……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3]112。1928年7月,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六大上讨论农民土地问题发言时再一次肯定了武装农民的重要思想,他说:“游击斗争是农民运动的主要方式,从事实看,无论那地农民运动起来很快的转到武装斗争方面……一定向这方面走”[3]146。

蔡和森重视武装农民,认为:“唯有占全国人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是革命的中心军队”[2]766。 蔡和森不仅重视农民武装,更战略性地指出“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武装”[4]的重要意义,不放弃武装斗争与反动派进行抗衡,并将重视武装农民这一思想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武装农民理论主张,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更为毛泽东提出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农民运动的组织条件:巩固工农联盟

工农联盟的巩固是农民运动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巩固工农联盟是蔡和森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在农民运动中建立并巩固工农联盟提出了重要理论。

中国历史的经验和革命的实践均表明没有领导阶级的单纯农民运动不会获得成功,同样没有农民群众参与的无产阶级运动也不会成功。只有把农民阶级提高到无产阶级同盟军的高度,实现工人与农民的大联合,并不断巩固这一联盟,才能实现革命的彻底胜利。蔡和森认为建立工农联盟是极其必要的,在研究历史经验和革命进程的基础上,他指出:“太平之役、义和团之役失败充分证明农民虽是革命的动力,但自己不能够领导革命成功”[3]12。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它们共同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没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加入进来。蔡和森认为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与利益,他们面对的共同敌人同样有两个,即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基于对历史状况的分析,蔡和森指出:“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剥夺了生存方法的中国农民群众,本来是国际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3]54。蔡和森从历史经验中看到了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需要各个阶级援助的革命现实状况,认为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方是真正的同盟军”[2]767,对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思考。此时的农民运动不再是以往农民阶级自发的运动,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工农联盟支撑下的有组织、有目标、有纲领的革命性运动,农民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就能够促进工农联盟的日益巩固,中国革命只有在工农联合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蔡和森在从事中国革命领导过程中,意识到“中国革命将要走一条与俄国不同的道路”[5]。蔡和森坚定践行“无产阶级的群众观”[6],切实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壮大工农联盟。蔡和森在探索农民运动理论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战略家的敏锐智慧对农民运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与实践上的尝试,将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农民运动的斗争经验,对农民运动的特殊地位、中心内容、领导阶级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阐明了一系列农民运动理论。一方面,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伟大实践为蔡和森农民运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另一方面,蔡和森农民运动理论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蔡和森的农民运动理论与毛泽东、彭湃等关于农民革命斗争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具有一致性,为我党领导农民运动日益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蔡和森农民运动思想的启示意义

蔡和森在留法勤工俭学时“猛看猛译”[7]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农民运动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8]。蔡和森农民运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民运动理论中国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蔡和森农民运动思想为借鉴,寻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促进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启迪意义。

(一)要明确农民问题“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强农民的“现实获得感”

农民问题既是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资本问题,同时也是贯穿改革开放伟大时期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问题更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重视农民问题需要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不断增强农民的“现实获得感”。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农民“获得感”[9]的增强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农民“获得感”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农民“获得感”的增强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源。基于此,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为农民“获得感”的增强奠定物质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生产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10]的重要论断,充分彰显着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战略意义。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发展活力的激发、农村经济的繁荣是解决当前农村各项发展问题的根本路径。

(二)要意识到土地问题是关键性问题,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保障农民切身实际利益

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踊跃参加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在当今改革发展时期,让农民通过家庭经营承包制获得自主经营权,调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土地是农民群众保障基本生活的“命脉”。

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农村土地实现依法有序流转时明确指出:“要加强引导,不损害农民权益……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11]。农民是农村各项事业的主体,依法、有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稳定农民心理预期,保障农民核心利益,对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意义重大。保障农民享受土地流转收益,增加农民土地等财产性收入,使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新时期进一步激发农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着力点。

(三)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工农“命运共同体”,实现城乡制度与服务互联互融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是我国各项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更好地构建工农“命运共同体”,实现城乡之间制度与服务的融合发展。

工农联盟是保障民主革命时期农民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当今为了促进农民主体性进一步发挥,建立了工农互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是对新时期工业与农业关系、城市与乡村关系、市民与农民关系的重新架构,是工农联盟的“升级版”。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的工农联盟以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为目标,那么改革建设时期工农互惠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破除工农、城乡发展障碍,实现发展成果工农共享。构建工农互惠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城市与农村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等值化的服务供给、合理化的职能分工;需要建立制度保障,使城乡、工农之间生产要素、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修复等实现融合发展;需要强化农村与城市的制度衔接与成果共享,建立信息、资源、成果交互分享的“蓄水池”,促进农村和城市生活理念、发展理念不断交融,使农民群体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2]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李永春.蔡和森思想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159.

[5]翟清华.试析蔡和森对农民问题的理论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1):75-78.

[6]鲁长安,黄齐.蔡和森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J].湘潮,2015(3):201-204.

[7]欧阳淞.永垂青史的革命先驱: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20周年[N].光明日报,2015-03-27(1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

[9]习近平.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01).

[10]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N].光明日报,2015-05-02(01).

[11]习近平.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督察关 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N].光明日报,2014-09-30(01).

(责任编辑王婷婷)

2015-07-30

徐田(1989-),男,河北省唐山市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

D231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41

猜你喜欢

蔡和森革命农民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