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开发区打造“3+1”创新载体力争建成国内先进的创新型科技园区
2016-03-13刘毅通讯员王悦
文/刘毅 通讯员/王悦
中山火炬开发区打造“3+1”创新载体力争建成国内先进的创新型科技园区
文/刘毅通讯员/王悦
导读: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经过多年沉淀,目前已成为中山经济和科技的龙头、珠三角西翼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科技创新基地。力争在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中山火炬开发区的首要目标。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国家首批高新区,以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之本,早已成为中山火炬开发区乃至整个中山市的重要战略。当前,中山火炬开发区正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落实先行先试政策,通过打造“3+1”创新载体,即将中山火炬开发区打造成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力争建成国内先进的创新型科技园区。
积极优化顶层设计打好创新发展“组合拳”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部署,中山火炬开发区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参与和协助市科技局制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年实施方案》,编制中山火炬开发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同时,中山火炬开发区积极探索“一园多区”发展模式,通过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链的互补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区域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并以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为抓手,打好创新发展的“组合拳”。
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增强园区创新能力
当前,中山火炬开发区正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引导现有企业往高新技术企业方向发展,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同时,通过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对新引进的项目从产业类别、技术含量、税收、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用地面积、租赁面积、环保等创新指标进行评估,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将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纳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做到“支持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值的比重,其中2015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增长73%,争取三年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倍,达到200家以上。
通过借鉴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有益做法,中山火炬开发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建立基于中山火炬开发区全产业链层面的现代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为中山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中山火炬开发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积极推动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外资企业等在开发区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在财政资助、项目承担、人才引进、建设用地、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分配等给予支持,争取研发机构覆盖全区主要园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创新载体路径增强园区创新承载力
基于园区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中山火炬开发区积极探索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路径。完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构建符合科技企业的发展周期的孵化育成体系。调整招商思路,突出招科引智,注重项目科技要素占比和潜在实力,由“引进成效”向“培育孵化”逐步转变。
为不断扩大孵化空间,延伸孵化服务功能,加大以区创新创业中心和留创园为核心的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力度,中山火炬开发区一方面将场地租金、管理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及运营管理经费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新建或改建的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申报国家、省、市的孵化器认定,在上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区级财政给予相应配套,实现三年内全区孵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另一方面探索预孵化机制,支持“创业苗圃”、“创客空间”等一系列的预孵化平台加快发展,利用数贸大厦、数码大厦等现有物业,引进骨干企业、创投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预孵化空间。结合国家、省、市三级扶持资金,探索对各类预孵化平台的财政支持机制。
为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开发区加快全市科技金融结合实验区和广东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促进金融资源和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进粤科科技小贷、网倍融科技网贷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通过融资租赁、科技担保、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质押和科技小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抓准主攻方向打造创新要素集聚洼地
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中山火炬开发区切实落实上级政策,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和实施科技人才规划。发挥开发区在园区内创办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开发项目等方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创建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企业科协等人才平台,凝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到2020年,博士后工作站达到10家,企业科协达到50家,行业协会学会20家。
结合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开发区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方式,充分利用“中山市人才节”、中山市驻欧洲人才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周、旅欧博士中山创新创业基地等引资引智平台,吸引海外高新人才创新创业。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开展“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培育工作,争取在5年内引进100名左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入围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10人。
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开发区积极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保持发明专利申请20%的年度增长率,占专利申请量的40%以上。同时,推进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启动“消零”行动,重点支持15家以上企业成为省市专利优势企业,在全区企业中发挥试点示范作用。通过扶持、奖励、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措施,引进和培育包括代理、维权、评估等第三方机构,延长服务链条,深化服务功能。改进适应市场经济的知识产权运用保障方式,在知识产权质押、维权援助、专利导航、专利转化等方面开展专题试点,拓展企业专利成果的产业化的渠道和手段,增大企业运用专利的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为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全区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开发区加快承接市职能部门事权下放,落实简政放权,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探索建立有偿无偿、事前事后、股权投资等创新资助方式。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企业普遍建立研发金准备制度。
同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国内外顶级研发机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合作,完善后续技术研发供给机制。进一步完善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四所高校与开发区的战略合作,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加强产学研成果的对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开发区位于珠三角腹地的地缘优势,加强与珠三角高新区、珠三角城市、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鼓励溢出的创新资源向周边地区扩散,加快建设中阳产业转移园、中潮产业转移园等协作园区,特别是与翠亨新区共同探索创新资源共享、功能梯度布局的新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与港澳台广深等科技研究机构建立可持续的沟通机制,并拓展与欧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模式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