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2016-03-13王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王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王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建设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发布,首次拉开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序幕,从先行试点到全面铺开,实施情况究竟如何?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出发,剖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实施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其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廉洁高效的健康运行,加强内部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层出不穷的贪腐案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因到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薄弱的现状倒逼了制度的跟进。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首次出台了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规范》的发布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明确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可控内容,提出了详尽的控制方法,针对长期以来各单位标准不一、杂乱无章、漏洞频发、隐患诸多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进行了全面整合,高度统一。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在《内控规范》的指导下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并初见成效,但目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系统理论尚未形成,详尽的具体指导性文件尚未制定,大部分事业单位还在观望当中。与此同时,内部控制建设逐渐暴露出一些新老问题,诸如:内控意识薄弱、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关制度缺失、内部监督尚未形成等等,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提速。要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其内部控制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由于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为财政资金,资金保障充足,没有经营压力和绩效评价,缺乏外部与内部的约束机制,所以很多单位和个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做的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持观望态度,接受起来比较被动。另外,领导层过于重视政绩,重结果、轻过程,重业务、轻管理,忽视内部管理,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基本认知,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只用于应付工作和检查,并未真正奏效。还有一些党政干部认为,自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到整治四风,从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体制内管理越来越严格,反腐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且又有严格的党纪国法约束,无需再制定条条框框,对内控建设缺乏重视。
2.内控环境不佳
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搭建一整套完备的内控环境才能正常运行。良好的内控环境应包括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等基础性建设。在组织架构方面,由于审批难度和编制限制,增设独立的内控部门可能性不大,往往把内控工作下放到财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内控工作缺乏独立性,执行效果也大打折扣;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对原有制度的重新整合,很多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分门别类的健全相应制度,即便有了制度,也没有完全体现《规范》要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认真执行的制度相当于一纸空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人员管理上未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培训、考核评价、岗位轮换等机制,缺乏专业人才,不相容岗位未能分离,
3.实施效果不均衡
按照《规范》将内部控制从业务层面划分为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六大类别,而在实施内控的过程中,调查发现,各业务层面的控制效果差异显著,例如: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尽管已经做到预算编审、执行的合法合规,但在预算的绩效管理上存在漏洞,预算约束软化;收支业务作为财务常规业务一直监管严格,虽然不乏瑕疵,但整体控制较好;政府采购基本上能按需求、按标准、按流程实施,但一直被诟病的质次价高问题还大量存在,且非内部控制能够独立解决;资产管理情况良好,能够建立台账,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报备,依规购置和报废,但也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建设项目的问题最大最多,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大多集中在建设项目,是经济犯罪的重点领域,存在资金浪费严重,贪腐问题高发的问题,内部控制难度较大;合同管理几乎涉及各类经济活动,但财务和法务人员参与较少,合同订立、执行缺乏审核监督。
4.缺乏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离不开严格的内部监督,以及时查漏补缺。目前,未广泛开展以内部控制为主体的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专业人员缺失,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不能有效分离。有些单位虽然成立了内审部门,但并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难以发挥实质性监督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建议
1.积极宣传培训
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内容、流程等方面并不熟悉,认识较为模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进而对《规范》执行的动力不足,甚至有所抵触。因此加强宣传尤为重要,特别要自上而下由“一把手”来推动宣传,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研讨,邀请内部控制工作主管部门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如缺乏专业人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借助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专业咨询公司)的力量,制订详细的内控工作实施方案。营造“人人学内控,人人讲内控”的良好氛围,使上至“一把手” 下到具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意义,并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和业务工作并举的重要工作来抓。
2.强化责任分工
将《规范》及指导性文件和单位实际相结合,建立领导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让内控责任层层传导。明确各单位负责人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有效运行和监督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成立负责人直接参与的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全面参与。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作为本部门内控实施的组织者,要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骨干,梳理部门业务流程,瞄准薄弱环节,不留空白死角,重点梳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业务。依据各项业务流程,评估特定风险,找出风险点,并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防控措施。最后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规范手册》。上述工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自始至终所有部门和人员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全力配合。
3.引入信息化系统
如果说组织领导、机制建设、制度完善及人事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软性措施,那么信息化建设则是硬性手段,如果全面推行可以其强制力保障内部控制的高效运作,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降低内部控制的管理成本,一切交由信息系统处理完成。信息系统支撑内部控制的实施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固化流程,将每种业务操作按内控制度流程化的嵌入到信息系统,确保了制度的执行力。二是实时控制,由于所有门类、所有环节都存入信息系统,可以实时反映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所有操作有据可查,便于监管。
4.加强内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保障机制,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监督,目前来看,大多单位的内审机构并未设置或独立设置,或合并在财会部门,或合并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应当因地制宜的组建内审机构或人员,定期培训审计人员,每年对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建立起内控评价机制,确定评价范围、程序、标准、时间,组建内控评价工作组,出具评价报告,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整改依据。从而可以防范经济活动风险,及时弥补内部管理的漏洞,有利于持续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使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并入考核机制
内部控制不只关乎一个单位的内部管理,应当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管控下进行。各级政府的财政、审计部门应当指导各单位完成此项工作,并把内部控制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单独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分级设立相关指标,并占用一定比例分值,例如:是否成立“一把手”负责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是否健全各类内控制度。每年对各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性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抽查,保障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2]张庆龙,马雯.中国首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白皮书(二)[J].会计之友,2015(14)
王淼(1987.6-),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