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渤海国唱和诗与初唐应制诗的异同
2016-03-13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81
⊙徐 洁 李 成[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81]
论渤海国唱和诗与初唐应制诗的异同
⊙徐洁李成[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渤海国文学在我国东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值得惋惜的是它的诗作却较少流传。作为唐王朝的藩属国,渤海国诗歌在深受唐代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就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渤海国文学的唱和诗与初唐的应制诗做一下比较。
关键词:渤海国初唐宫廷诗比较
渤海国是我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是唐朝的藩属国。渤海国政权成立之初就曾与中原文化结下了很多渊源。《隋书》曾记载,靺鞨族曾向隋朝献贡,学习中原文化。又曾迁居柳州,与汉人有很多往来和交流。唐朝灭高句丽以后,靺鞨族进一步南迁,加强了与汉民族的文化生活交流。在大祚荣时期,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的藩属国,自此,不仅开启了“车书本一家”的新纪元,促进了渤海人民与中原人民的进一步交流,渤海国对中原文化的学习也进一步加强。渤海国统治者非常重视汉文化的学习,他们曾多次派使者赴唐王朝学习,并且把大量的经书带回渤海国,这就为渤海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渤海国的文学十分发达,堪称我国东北文学史上的高峰,但流传下来的较少。我们只能从唐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历史古籍、文人论著以及日本、朝鲜等有关渤海国文学的史料中来了解这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学概况。在现存的九首诗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都是渤海国使节创作的应制唱和诗,在深受初唐应制诗影响的同时,渤海国文学又具有其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的相似性与思想内容的局限性
无论是渤海国的唱和诗还是唐初的应制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宫中和贵族文人的生活习俗,具有认识历史的价值。作为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渤海国,绝大部分的汉文化接受和传承者都是上层社会的文人,他们大多为渤海国政权的官僚、使节。这样的身份地位就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内容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他们身处宫廷之中,所感所观皆为宫廷之事,所接触到的文人也都为上层社会的贵族文人。这样的生活和交游环境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体察下层人民的辛酸。同时,安逸的现实生活也不能带给他们对人生的哲思。他们或侍奉君王左右感受宴飨之乐,或游山玩水享受生活的闲适。他们或写统治阶级的闲情逸致、饮食起居,或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是渤海国诗歌与初唐应制诗的相同点。此外,应制诗的创作形式进一步束缚了文人们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束缚了诗人灵动的思维和艺术灵感。宫廷诗歌当中的应制诗,均产生于侍宴、游幸、送别之时,这就进一步局限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总之,渤海国文学与初唐应制诗无论在时间、空间还是文人的身份地位等方面都决定了其诗歌思想内容的局限性。
二、诗歌创作的功利性和娱乐性——多样性和相似性
首先,渤海国唱和诗与唐初应制诗都是宫廷的迎合之作,唐代宫廷诗为了迎合唐统治者的需要,所写内容不外乎宴飨、游幸、节日、送别等,表达的思想主题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如《全唐诗》中收录的虞世南的32首诗当中,有7首为应制诗,这些诗作的思想内容全部为歌颂统治者的英明神武以及大唐盛世。又如:“圣敬韬前哲,先天谅不韦。”(许敬宗)“眷念三阶静,遥想二南风。”(许敬宗)“共荷神功万庾积,终朝圣寿二百年。”(原楚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宫廷诗人的创作思想和灵感受到了很大束缚,他们的创作内容以及风格都必须顺应统治者的利益,为唐朝的兴盛而歌唱是时代的主流。总之,特殊的地位和环境使他们不得不为统治者粉饰太平。
我国自古就有诗赋外交的传统,吟诗作赋可以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好的媒介。渤海国的诗词创作大都是与日本交流时的诗作,是统治者的外交需要,所以渤海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渤海诗人的创作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束缚。杨泰师就曾在日本天皇招待他们的一次宴会上创作了《和纪朝臣公咏雪诗》,诗中写道:“昨夜龙云上,今朝鹤雪新。只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回影疑神女,高歌任郢人。幽兰难可继,更欲效而颦。”“孝濂能诗,日本诸臣多与唱和。”(《渤海国志长编》卷十)日本的《文化秀丽集》中也收录了王孝濂的五首诗,其中《奉敕陪内宴》写道:“海国来朝自远方,百年一醉谒天裳。日宫座外何攸见,无色云飞万岁光。”这几首诗虽然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或是羁旅之思,或是宴飨之乐,但都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异乡情怀、家国之思,更有身为使节表达对日本天皇的感谢和友好之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文学作品在思想上都有相通之处,都具有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功能,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
这些创作文人都是出于高堂之上的贤臣雅士,所过的生活也都是悠然自得的宫廷生活,他们的身份地位与视野也就决定了他们的诗歌创作有很明显的娱乐性。
渤海国诗歌与唐初应制诗不同之处,虽然同为唱和诗,渤海文学中的诗作则较为豪放,而唐代的宫廷诗则更为绮丽浮靡。这是因为,与大唐盛世不同,渤海民族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他们学习唐代的文化,但也深受北方地域和民族历史的影响。所以即使是迎合之作,也不乏北方民族的刚健。
此外,二者歌颂的对象也不一样。大唐的子民与臣子可以尽情地歌颂李唐王朝,无论怎样的浮靡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外交使臣的渤海文人则必须权衡利弊,如何在诗词中既能表达对日本天皇和人民的尊重,又不过于阿谀奉承,有失国威,这是这些文人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所以渤海国的诗词则更为自然,他们必须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三、典实富艳与清丽刚健——文学风格的异同
唐代文学深受六朝文学的影响,虽然许多文学理论极力否定六朝文学的浮靡之风,但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很难将理论立刻应用于创作实践。毕竟任何一种文风的影响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所以初唐文学虽然极力提倡雅正,但宫廷诗的创作风格仍然很难摆脱原有文风的影响。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渤海国,它的诗歌创作在受到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受独特的东北地域及其游牧文化的影响,渤海国的诗歌虽然反映的是宫廷生活,但兼备清丽、刚健的特点。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就有辽东三杰、南燕北燕文化,这个以游牧为生存方式的少数民族,在白山黑水间传承着它特有的边疆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似乎更容易凝聚在他们的民族血液中,最终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此外游牧民族刚烈豪放的性格,也在潜意识里融入到了他们的文字当中,北方少数民族的豪迈与洒脱、飘逸与不羁成就了他们特有的诗歌艺术特色。虽然在渤海政权成立之前,靺鞨族就已经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当时使节交往相对较少,南北朝时期的诗风对他们的影响也较小。他们地处边境,诗歌创作更为返璞归真,比唐代的宫廷诗自然清丽了许多。
这就与唐代的宫廷诗有很大不同,宫廷诗难于摆脱“绮错婉媚”的流弊。浮靡之风虽比六朝之诗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说它是自然清新之作。而渤海国的诗作相比之下则别具有风格和韵味。
除此之外,在形式上,初唐诗讲究对偶和韵律,渤海国诗人的创作中也大多遵循这一创作规范。他们学习唐制,效仿唐代的文化,自然也就将唐诗的对工和韵律当成他们诗词的创作规范。在仅存的几首诗中,如杨泰师的《夜听捣衣诗》和王孝濂的《奉敕内陪宴》,押韵对仗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虽然不像唐诗那般登峰造极,但对于边境少数民族来说已经算是很辉煌的成就了。二者在形式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作为地方政权的渤海国,在文学创作方面深受唐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应制诗的创作方面有很多的相同之处。然而受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政治地位的影响,又有本民族独有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其为我国东北文学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M].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2]聂永华.唐代宫廷诗风流变论略[J].南都学坛,1997(4).
[3]李红慧.唐太宗与初唐宫廷诗创作[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
[4]邓伟.论渤海国文学[J].学习与探索,1984(3).
作者:徐洁,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成,文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三级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元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理事。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