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观照下的《散步》再解读
2016-03-13董兴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董兴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文本细读”观照下的《散步》再解读
⊙董兴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在文本细读理论的观照下,本文通过细品非“常态”词语和句子以及细读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来进一步解读《散步》中蕴含的关于亲情、责任与担当和对生命的感慨等思想内涵。
关键词:文本细读亲情责任生命
一、文本细读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①,但是近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却出现了越来越重视其人文性而忽视其工具性的现象。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却总是一掠而过。而对于我们教师,语文教学的主流任务则是内容上关注人文性,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但对于“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语文教学却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推敲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其浅近意图是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深层目的是通过词语理解文本的主旨,逼近作者的思绪、情感。对一篇散文来说,理解“怎么说”远比“说什么”更重要。莫怀戚的《散步》仅仅580字,如果不进行文本细读,如何能体会生命的蓬勃与苍凉,如何能理解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二、披文以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绝不是作者“无病呻吟”的结果。因此,作为读者必须通过细细品味其字、词、句、段,来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细读并不是意味着每一个地方都要字斟句酌。《散步》虽然仅580个字,但是在赏析这篇文章时,细读点仍要有所侧重,并不是每一句话都需要细细品味,因为有很多话语只是文章的一个叙述线索,只需一带而过即可。具体来说,《散步》这篇文章在文本细读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细品非“常态”的词语或句子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②
这段话中,我们就应该细细品味“太迟,太迟了”“挺”“总算”“熬”这几个非“常态”词语。首先,“太迟,太迟了”并不是时间上这个春天来得特别晚,它反映的是作为儿子的作者内心的一种担忧、一种期盼,他希望这个严冬赶快过去,期盼母亲能平安地度过这个严冬。其次,“挺”和“熬”两个字,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就是痛苦和艰辛,由这两个字我们可想而知作者的母亲是如何苦度这个严冬的。对于时时为母亲担忧的儿子来说,这个冬天又何尝不是苦熬过来的呢。最后,“总算”一词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通过细读这些词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他的心被母亲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所牵动,可以想象他应该是心惊胆战地度过了这个严冬。事实上,作者如此担忧母亲,是因为这个冬天对于母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文章写于1985年,当时莫怀戚的父亲刚去世,照料了莫怀戚父亲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没有了生活目标,身体状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很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了解了这些写作背景后,我们从这几个非“常态”的词语中,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那份担忧和恐惧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③
“取决”一词,通常是一种权力、威严的象征,但这里更是一种责任的诠释。“我”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在这个家庭中扮演了“顶梁柱”的角色,事无大小都需要我的最终决断。换言之,上至老母亲,下至小儿子,甚至于同是中年人的妻子,都需要“我”对之负责。通过细品“取决”一词,我们就应该理解作为一个中年男人的责任与担当。
(二)细读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
《散步》不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仅仅580字的篇幅中,用了不少的笔墨写景色,那一定是作者有话要说。并且景物描写是需要花费很大工夫的,景物的选取都是经过作者细心考虑的,因为其既要贴切自然,又要用词准确,最重要的是还要能很好地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服务。因此,在解读《散步》这篇文章时,景物描写是万万不能忽略的。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④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⑤
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天气息的透露,春在召唤,生命在呼唤。这些景物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一种生命的萌动和力量,这是作者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文中这两处对初春的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在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三、赏情以悟理
(一)将“孝”落到实处
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与作者进行交谈,柯尔特先生对“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于是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没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由此产生了。“孝”不应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一种实际行动。作者开篇时说道: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⑥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母亲行动不便,她不愿出来散步,也许是怕在散步过程中,因为自己的不便而给儿子带来麻烦;另一方面,作为儿子,他叫母亲也一同散步并不是“象征性”地问一问,他这次外出散步实则是想借此机会带母亲去领略春光,锻炼身体。他的一句“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就做到了把“孝”落到实处。
如今的我们,晚饭过后,一家三口或是夫妻二人一起散步于广场、公园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很难看见一家三口陪着一位老人一起散步的画面,也许他们在出门前也礼节性地问了正在厨房收拾碗筷的母亲要不要一起去散步,但是这份“邀请”却因妈妈的忙碌而被拒绝了。试问,当你们闲庭信步、谈笑风生时,心里可曾惦念着为你们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是否想过真的做点什么来尽孝道,哪怕是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你们的幸福之中呢!
(二)明确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年人拥有人类最强壮的生命,他们没有资格独享这份强壮,生命必须对它的两端负责,即强壮应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责。动物只对一端负责,即幼子,而人要对老人负责。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事,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作为中年人除了培养自己的子女之外,更肩负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有些中年人更是为了生活每天四处奔波,似乎养家糊口成了他们奋斗的全部。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家人,渐渐地他们甚至会认为,只要能够为家人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就承担了作为中年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更为糟糕的是,这种观念越来越广泛地被认同。殊不知,家人间的亲情也许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淡薄。事实上,无论是对处在生命两端的老人和幼儿来说,还是对自己的伴侣而言,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因此,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不应仅是对家人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更应该尽全力去呵护和爱护他们。
(三)敬重生命的每一阶段
文章最后以哲理句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⑦
这既是作者对生命的慨叹,也向我们展示了三代人不同阶段的生命所代表的生命状态:母亲,作为老年人,已是风烛残年,她体现的是对生命的留恋,但又无可奈何的苍凉;“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正值壮年,我们体现的是对生命的责任与担当;儿子,作为少年,虽是青春年少,但恰恰是蓬勃与昂扬的生命体现。由此可见,每一个阶段的生命都有它的美好与残忍。我们应该对老去的生命怀有一份尊重与敬爱,对正在蓬勃成长的生命给予一份关怀与呵护,对看似强壮却要承担两端的生命施以一份同情与理解。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⑥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③④⑤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⑦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董兴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