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书·李暠传》《晋书·李玄盛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对读札记

2016-03-13陈继宏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研究所兰州730020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晋书敦煌

⊙陈继宏[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研究所, 兰州 730020]



《魏书·李暠传》《晋书·李玄盛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对读札记

⊙陈继宏[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研究所, 兰州730020]

摘要:《魏书·李暠传》《晋书·李玄盛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三书皆记西凉国事,但略有出入,遂作一对读,取其不同以窥若干细节性问题,对李暠籍贯与家族世系、西凉与北凉战事、西凉正统观、西凉之护军制度、西凉时敦煌人口的迁徙等问题得出一些认识。

关键词:西凉李暠敦煌

北凉天玺二年(400),敦煌太守李暠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建都敦煌,国号为“凉”。公元405年又改元“建初”,迁都酒泉,并遣使奉表于晋。由于十六国时期北方先后出现过“五凉”政权,史家为作区分,遂将此位于凉州西部之政权称为“西凉”,至公元421年李恂自杀亡国,前后不过二十余载。关于西凉国之史料,前辈学者早有钩沉,不作赘述,笔者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魏书·李暠传》《晋书·李玄盛传》《十六国春秋·西凉录》作一对读,取其不同以窥若干细节性问题,求证于方家。

一、三种史书的史料来源

在对《魏书》《晋书》《十六国春秋》有关西凉的记载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就这三种史书的史料来源做一简要叙述。

《十六国春秋》是三书中最早记述十六国历史的史书。其时十六国政权“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因其旧记,时有增损褒贬焉”①。由此可知崔鸿之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各国国史旧记,这些史料虽经崔鸿“增损褒贬”,但可以想见仍是保留了大量原始资料的,这也是三种史书关于西凉的记载中《十六国春秋》最为详备的原因所在。尽管崔书后来散佚,我们仍可从明人屠乔孙辑本、清人汤球辑补本中一窥其规模。另外,因为编写于各国国史基础之上,《十六国春秋·西凉录》在纪年上自李暠建年“庚子”起便以西凉年号纪年。

《晋书》作为唐朝官修史书,是唐朝君臣对之前十余种“晋书”不甚满意的结果。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诏令修史所更撰《晋书》,诠次旧闻,裁成义类……以臧荣绪《晋书》为本,捃摭诸家及晋代文集,为十纪、十志、七十列传、三十载记”②。其中的“三十载记”便主要以《十六国春秋》为本,加以取舍编写而成。因此《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的内容与《十六国春秋·西凉录》如出一辙,只是删减了其中的部分史料。另李唐王朝奉李暠为先祖,因而记叙中难免多溢美之词。在纪年上《晋书》奉晋朝为正朔,采取晋年号纪年。

《魏书》成书之前,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李彪、邢峦等相继编写魏史和帝王起居注,魏收本人也参与其中。同时南朝著作如沈约《宋书》等魏收当亦得见。上述这些史料均为魏收取材所资。虽然长期以来《魏书》一直陷于“秽史”之争,但其史料价值亦是不言而喻的。就对西凉的记载而言,《魏书》记载虽较前两种为简,但价值极高,如记李暠“祖太,张祚武卫将军”,纠正了《十六国春秋》和《晋书》所记为张轨的讹误;记李歆“大破沮渠蒙逊于解支涧”,补《晋书》之不足,《宋书》卷九十八也提及此地名。《魏书》纪年采取北魏年号纪年,并因其鲜明的正统观念,对西凉政权在称谓上颇有贬斥,谓“私署凉王李暠”,但这一称谓事实上是较为准确的。

二、三种史料对读所见若干问题

1.关于李暠的籍贯与家族世系。关于李暠的籍贯,三种史书持两种说法,即“狄道说”和“成纪说”。《十六国春秋》记载为“陇西狄道人”③,《魏书》也记载为“陇西狄道人也”④,《晋书》记载为“陇西成纪人”⑤。又三种史书皆言李暠乃汉将军李广之后,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⑥《汉书》亦载:“李广,陇西成纪人也。”⑦唐人李延寿在《北史》中说:“仲翔临阵殒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⑧李仲翔于狄道讨伐叛羌时因寡不敌众战死、子伯考奔丧至此因而定居狄道的事在《十六国春秋》和《晋书》中皆有记载,后李伯考子李尚担任成纪令,“因居成纪”,即是从狄道房分出来的,称成纪房。⑨由此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李氏自槐里徙居成纪的完整过程,即先是从槐里迁至狄道(素昌),而后又有一支从狄道徙居成纪。

关于李暠的家族世系,《魏书》所记较简,仅言其为李广之后,所记世系依次是:曾祖柔,祖太(疑讹),父昶,妻尹氏,子歆、翻、恂,孙宝(翻子)。《晋书》所记较详,依次为:十九世祖仲翔,仲翔子伯考,十六世祖李广,高祖雍,曾祖柔,伯祖卓,祖弇,父昶,妻辛氏、尹氏,子谭、歆、让、翻、预、密、眺、亮、恂,女敬爱,孙重耳(歆子)、宝(翻子)。《十六国春秋》比之《晋书》多出“广子侍中敢之后”⑩一条,另《晋书》所记“眺”《十六国春秋》为“姚”。

观李暠家族,高祖雍为“东莞太守”(11),曾祖柔为“晋相国从事中郎、北地太守”(12),伯祖卓为“龙骧将军、广晋太守、长宁侯”(13),祖弇为前凉“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世亭侯”(14),父昶为“世子侍讲”(15),李暠自己在建立西凉之前为效谷令,可谓世为西州右姓大族。再看李暠两任妻子,辛氏为“同郡辛纳女”(16),尹氏“天水冀人也”(17),都是当地大族之后,门阀士族的婚宦情况可见一斑。

2.西凉与北凉沮渠蒙逊战事。李暠迁酒泉之前谓群臣曰:“故前遣母弟繇董率云骑,东殄不庭,军之所至,莫不宾下。今惟蒙逊鸱跱一城。”(18)可见当时西凉与北凉成对峙之势,建初二年(406)“沮渠蒙逊来侵,至于建康,掠三千余户而归。玄盛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弥安,大败之,尽收所略之户”(19)。建初三年(407)“既而蒙逊每年侵寇不止,玄盛志在以德抚其境内,但与通和立盟,弗之校也”(20)。建初六年(410)“秋七月,沮渠蒙逊率骑来攻,暠遣世子歆及别将朱元虎御之。战于马庙,歆败,元虎被擒。暠以银三千斤、金二千两赎元虎,蒙逊归之,遂与暠结盟而还”(21)(此事唯《十六国春秋》记载,不见于《晋书》)。然而结盟时间不长,次年秋八月“蒙逊复背前盟,率轻骑来侵。暠曰:‘兵有不战而败敌者,挫其锐也。蒙逊新与吾盟,而遽来袭我,我闭门不与战,待其锐气已竭,徐而击之,蔑不剋已。’顷之,蒙逊粮尽引去,暠遣世子歆要击,败之,获其将沮渠百年”(22)。建初十年(415),西凉政权建立已有十五年,而李暠所追求的一统河西的伟业始终未能实现,“既而秃发傉檀入据姑臧,且渠蒙逊基宇稍广”(23),从军事上看西凉已处于被动自保之势,李暠于是慨然而著《述志赋》。

及暠子李歆继立,“沮渠蒙逊遣其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诈降诱歆,歆遣武卫温宜等赴之,亲勒大军为之后继。蒙逊率众三万,设伏于蓼泉。歆闻,引兵还,为逊所逼。歆亲贯甲先登,大败之,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余级”(24)。次年沮渠蒙逊又来犯,李歆欲出战,却因左长史张体顺固谏而作罢,“蒙逊大芟秋稼而还”(25)。嘉兴四年(420)七月,李歆听说沮渠蒙逊南伐西秦乞伏(26),不顾太后尹氏和群臣的强烈反对,出兵攻沮渠蒙逊,兵败被杀。出兵攻沮渠蒙逊,兵败被杀子李恂出任凉州刺史,沮渠蒙逊攻恂,恂闭门不战,于是蒙逊三面起堤,打算引水灌城。《十六国春秋》《晋书》皆言李恂派遣一千壮士“连版为桥,潜欲决堤”(27),但为蒙逊所败屠城。《魏书》则言“恂请降,不许。城陷,恂自杀,蒙逊克敦煌”(28)。

3.由李暠出兵攻沮渠蒙逊,兵败被杀两次奉表东晋所见其正统观。李暠出兵攻沮渠蒙逊,兵败被杀曾先后两次奉表东晋之事详见于《十六国春秋》和《晋书》,《魏书》中不见记载。第一次遣使是东晋义熙元年(405),李出兵攻沮渠蒙逊,兵败被杀“改元为建初,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阕”(29)。此次联络东晋未收到回复,“建初三年,出兵攻沮渠蒙逊,兵败被杀以前表未报,复遣沙门法泉间行奉表”(30)。两次奉表内容,均言李出兵攻沮渠蒙逊,兵败被杀及其祖上为晋臣,自建年号是因为“今天台邈远,正朔未加,发号施令,无以纪数,辄年冠建初,以崇国宪”(31)。观李氏父子称号,李暠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歆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护羌校尉”,确实未有自僭,李暠奉晋为正朔的正统观由此可见。及李暠卒,上谥号时始称武昭王,庙号太祖。嘉兴二年(418),南朝刘宋终于册封歆为“持节、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酒泉公”(32)。另,李暠两次遣使,使者身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官员(舍人),第二次则是出家人,使者身份变化的原因,笔者猜想或许因为当时北方地区割据政权林立,出家人易于通过关卡。另据《魏书》记载:“天兴中,暠……遣使朝贡。天赐中,改年建初,迁于酒泉,岁修职贡。”李歆时亦“遣使朝贡”(33),由此可知西凉亦向北魏称臣。

4.西凉之护军制度。十六国时期的一些政权多有护军之设,从此三篇史料看,西凉所置护军有二:一为敦煌护军,治今甘肃敦煌城关党河东岸。《晋书》载北凉段业时已置,“敏寻卒,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洲治中敦煌索仙等以玄盛温毅有惠政,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34)。敦煌护军与郡同治,职与郡守等,主要管该郡的驻军及戎军。西凉时李暠“征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与其子敦煌太守让镇敦煌”(35)。敦煌为西凉前期都城,敦煌护军又由右将军兼领,可见地位之重,实际职级应比北凉时要高。一为骍马护军,治今甘肃玉门市北玉门镇。《晋书》《十六国春秋》均载:“赵开为骍马护军、大夏太守。”(36)大夏郡此时属西秦,并非西凉实土,太守一职为遥领,赵开实际职任只是骍马护军。据《十六国疆域志》卷8记载,骍马为酒泉郡一属县,骍马护军统领该地驻军戍兵,镇守一方,但职级却应等同郡守。(37)

5.关于西凉时期敦煌人口的迁徙。西凉政权初以敦煌为都城,说明敦煌其时郡大人多,李暠曾谓诸子曰:“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38)其送往东晋的奉表中亦言:“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为军国之本。”(39)据《晋书》载:“初,苻坚建元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40)此或为敦煌人口众多的原因。及至李暠东迁,“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41)敦煌人口有所减少,而至沮渠蒙逊攻打李恂时,“恂闭门不战,蒙逊自率众二万攻之,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遣壮士一千,连版为桥,潜欲决堤,蒙逊勒兵逆战,屠其城。”(42)经此浩劫,敦煌的人口更减少了。

① 《魏书》卷67,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2页

② 《唐会要》卷6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8页。

③⑩(15)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33页,第633页,第633页。

④(12)(28)(33) 《魏书》卷99,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2页,第2202页,第2203页,第2202页。

⑤(11)(13)(14)(16)(18)(23)(25)(29)(31)(32)(34)(35)(36)(38)(39)(40)(41)(42) 《晋书》卷87,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57页,第2260页,第2260页,第2260页,第2268页,第2261页,第2264页,第2268页,第2259页,第2261页,第2268页,第2258页,第2261页,第2259页,第2262页,第2264页,第2263页,第2263页,第2271页。

⑥ 《史记》卷190,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67页。

⑦ 《汉书》卷54,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39页。

⑧ 《北史》卷100,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13—3314页。

⑨ 刘雯:《陇西李氏家族研究》,《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第88页。

(17)(24)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4,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50页,第647页。

(19)(20)(21)(22)(30)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3,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40页,第642页,第642页,第642页,第640页。

(26) 关于此南伐,《十六国春秋》卷94第649页载“南伐西秦秃发傉檀”,《晋书》卷87第2270页载“南伐秃发傉檀”,《魏书》卷99第2202页载“南伐乞伏”,据《晋书》卷87《校勘记》(七),此时秃发傉檀已亡,蒙逊所伐者为乞伏。

(27)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4,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49页;《晋书》卷87,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1页。

(37) 龚元建:《五凉护军考述》,《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第21页。

作者:陈继宏,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创意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BAH40F01)、“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展示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3BAH40F02)支持

猜你喜欢

晋书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闻鸡起舞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枕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