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料理、法式融合传统菜大变脸
2016-03-12吕贤修
吕贤修
烹饪技术在进步,厨房越来越像实验室。厌倦了传统菜肴,想来点不同选择?从法式虾球、辣味牛排,到鲜嫩的分子低温焖鱼,看不到西红柿的“西红柿原汁胶囊”……完全可以吃出不一样的感觉!
分子低温烹饪的牛仔骨
团圆菜飘法国香
新年前夕, 30多位华人微信美食团饕客群聚美国纽约曼哈坦下东城新开张的Li-lis餐厅品尝“亚洲风味法式料理”,混合韩国泡菜、天妇罗酥皮的生鲔鱼塔塔,沾酱隐约带有豆瓣酱香辣的牛排与鹅肝。
独家生煎汤包
曾于纽约多家高级法国餐厅、牛排馆担任主厨,擅长亚洲融合式料理的主厨兼餐厅负责人钱鹤信手拈来,设计三道“中法合壁”的团圆饭菜色。
广东话“虾”与“哈”谐音,主食材为鲜虾的这道虾球,取名为“新春笑哈哈” 。虾绞肉混合法式料理常用的奶油慕斯,以及花雕酒、盐、胡椒、青葱、少许姜末搅拌定型,提升香气,放在切片大黄瓜上进蒸笼,再铺上鲜红的虾卵提味、装饰。法式料理必有的高汤沾酱,包含干贝、花雕酒,以鸡汤勾芡煨成酱汁,再以枸杞点缀,健康、又充满喜气。他建议奶油慕斯可用鸡蛋白替代,家里也可以做。
此外,“花开富贵”,牛仔骨加入红酒炖煮,淋上法式黑胡椒酱,搭配中式蔬菜上海白菜、栗子、冬笋,符合时令,也有吉祥含意。
“风生水起”,挑选最嫩的猪柳,以红酒、百里香、罗斯玛丽、大蒜、红酒等佐料先腌过,也可留作酱汁,煎好后装盘,搭配一把王子菇充当捞面。
分子科学新口感
曼哈坦中城的餐厅“中国小吃”,以道地面点闻名。经过多年研究,一份以低温加热保留食材原味的“分子烹饪”菜单,近期也悄悄浮现。这种源自法国、西班牙等地的科学方式,被应用于一向最重视经验、火候的中式料理,也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
蔬菜汤包透明诱人
老板张晓途介绍分子烹饪的法文为Sousvite,多用于肉类,真空包装,长时间在50至80度的水中烹煮,维持软嫩。其实与西方常见的大块烤牛排、中式清蒸鲜鱼、白斩鸡、肉片切丝快炒等类似,都是为了锁住水分,原汁原味。但这类加热方式一直局限于老师傅的经验,“太快不熟、太久如柴”,说不出科学原理。高温烹煮,常面临食材表里温度不一,但低温、恒温则解决这种问题。哈佛大学还曾开设相关课程,视此为物理科学,并用核磁共振设备观察肉类低温烹煮时水分的变化,找出最佳口感的时间与温度。
大厨刘川以牛仔骨为例,这是牛最老的肉,第一次他尝试用80多摄氏度来煮,最后肉烂了,但肉质柴;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以60摄氏度,煮90个小时,最后快速煎过,增添碳化的香气,再淋上酱汁,顶端铺上低温处理的牛肉,手撕再油炸,入口如肉松,瞬间粉化。
又如一道椒麻鸡,类似的加热方式,鸡胸肉的口感却如油鸡鸡腿般弹牙。低温加热多用于肉类,他说目前的限制是绿色蔬菜,因为会变颜色。
家中无此特殊恒温加热设备也可仿效。他以店内受欢迎的蒜泥白肉为例,用约82摄氏度煮四个小时,肥肉不腻而弹口,瘦肉几乎感觉不到纤维。锅中水的高度刚好淹住肉便可,水不滚沸,控制温度,减少破坏。切片后卷入青葱、黄瓜丝,淋上包含冰糖与香料熬制的红酱油,或用酱油膏替代,以及蒜泥、少许花椒油、香油,最后洒芝麻。
另一道三汁闷锅鱼,土豆、莲藕、南瓜、红薯、红椒、洋葱等先以大豆酱、蕃茄酱、豆瓣酱、甜面酱爆炒,放入砂锅焖软;鱼肉先煎去腥,再放入砂锅中低温焖,维持了鱼肉的细嫩。
蒜泥白肉
另一种分子料理方式是“水胶体”,也属于低温菜,类似果冻、胶囊的视觉效果,改变食材的结构,但因为浓缩原味,入口充满惊喜。
张晓途介绍一道蔬菜汤包,外包一层以海藻酸钠等原料制成的胶质,晶莹剔透,里面是事先熬好的蔬菜汤,还悬浮着一颗菜心。一般汤包搭配姜丝,他改用高度脱水的加糖姜片,一口“吞”下,汤包在口中清脆地爆开,姜的清香衬托出汤汁鲜甜。
相同的料理手法也用于甜点,比如一道“西红柿小吃”拼盘。盘内各种西红柿甜点依水分多寡排开,西红柿胶囊是将西红柿榨汁后,反复沉淀,留下透明原汁制成胶囊。一旁有西红柿慕斯加上奶油定型,搭配西红柿松糕,以及以50摄氏度经过两天烘干的西红柿粉,每一样都是“吃西红柿但不见西红柿”。?笏(摘自美国《世界周刊》)(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