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活力

2016-03-12张茜

考试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学习兴趣信息技术

张茜

摘 要: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信息技术进入初中数学课堂,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而且给枯燥、机械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还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文就针对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便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探究欲望 探究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教学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必须随之改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也就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在平时就要时常关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情景和问题,而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问题,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上《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课时,教师可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制作三棱柱、长方体、五棱柱、圆柱,然后通过按要求摸出几何体,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汲取更广泛的知识,而且学生对于活动总是会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

又如在讲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我引入一块三角形玻璃样板不慎被张宇同学碰破,成了四片完整碎片(如图所示),聪明的他经过仔细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可以让师傅画一块与以前一样的玻璃样板。

这个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学生立即产生了要解决问题的冲动,纷纷议论起来。这样学生不仅会分类讨论,还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意义。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对它真正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由于多数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学生在理解时产生一定偏差,难以与知识形成共鸣,从而不能生成自己正确、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教材。例如在上“代数式的值”这一课时,老师提问:“你想知道你未来的身高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程序框图”,(x+y)除以2乘1.08,只要输入x、y的值,就能输出结果,同学们都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兴奋地争先恐后地想要试试。这时教师及时指导:每位同学的求出的数值,就叫代数式的值,利用多媒体的程序框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再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们在课件中利用flash制作一个动画,可以这样设计一道题:一棵9米高的大树,受台风“苏迪罗”影响,在离地面4米的地方折断,有个1米高的小孩在离树4米的地方,树朝着小孩方向倒去,小孩是否会遇到危险?这个问题同学们觉得贴近生活,有解决问题的想法,而不是自己不熟悉或者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让同学说画画示意图,看看,想想,算算。通过画图、观察、思考,使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实际为一边是3米的直立边,另一边是4米的直角三角形,所以离树4米远的小孩会有被树压的危险。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变枯燥数学为有趣数学。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书本知识与生活情景的衔接中,实现对难懂且略显枯燥的内容的形象转化,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对以后的长远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网络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网络题库、网校等也都给学生新的方式。在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让学生利用电脑自己发现数学知识。

例如任意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是否交于一点这个探索中,就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用《几何画板》软件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再划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随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看看这个规律是否改变。这些内容以课本内容出发,通过计算机探索新知,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应用数学意识。又如在教《平均数》时,我们先放一段NBA的视频,让学生回顾NBA运动员身高,求出身高的平均值。再如在讲解《测量》这节课时,我们在课件中可以播放测量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如何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一目了然,比起老师的讲解,学生更容易用眼睛和耳朵接受。

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问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寓于情景之中,以生动活泼的情节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数学学科学密不可分,我们要与社会接轨,让学生清楚最新一些信息。力求有效实现《标准》提出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

如现在有一种叫“未来教室”的课堂,就是利用网络,加强老师与同学之间互动,真正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针对不同的学生发送不同的作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又如在上《等可能性》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等可能性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先通过“掷硬币”、“在袋中摸球”、“转盘的指针停止转动时的位置等”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体验什么样的事件的发生等是可能的。在做“指针停止转动时的位置”试验时,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制作,并请学生上来转转盘并停止转动,观察指针的位置,让学生理解指针停止转动时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并且也是等可能的。我们在课件中链接了视频(演示试验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的活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分散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七年级上《图形的变换》这节课时,要让学生理解平移、翻折、旋转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用电子白板制作课件,让图形动起来,用一双巧手,使得图形能够平移、翻折、旋转并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又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时,帮助学生体会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与二次函数表达式中的a、b、c有关系时,我借助媒体制作了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二次函数的a、b、c发生变化时,抛物线的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让这一教学难点瞬间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运用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再如:七年级刚接触到“平行线的判定”时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分离出复杂图形中的“Z”“F”“U”,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看出哪两条直线平行。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分化教学中的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适时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培养学生质疑释难的能力,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学习兴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