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唐乐呈才概览
2016-03-12金英淑
[韩]金英淑
韩国的宫廷舞蹈,又名呈才,为“为上层人士呈现才能”之意。呈才一名是朝鲜时期创造出的固有名词,最早出现于《朝鲜王朝宝录》太祖四年(1395)中。
乙未/上服冕服, 亲 酌献,世子亚献, 右政丞金士衡终献。礼毕, 还大次, 受中外朝贺。 乘平兜辇至市街, 成均博士率诸生,进歌谣三篇。 其一曰《天监》,美受命也; 其二曰《华山》, 美定都也; 其三曰《新庙》, 美立庙亲祀也。 至云从街, 典乐署女乐,进歌谣呈才, 上三次驻辇观之。至午门帐次, 颁降教书。
呈才又分为唐乐呈才和乡乐呈才。最初引进唐乐呈才的高丽时期还没有“呈才”一词,所以分为唐乐舞和乡乐舞。唐乐舞传到韩国的时间为高丽文宗二十七年(1073)。《高丽史》乐志25卷有记录如下:
文宗二十七年二月乙亥教坊女弟子真卿等十三人 所传踏沙行歌舞请用于燃灯会制从之 十一月辛亥设八关会御神凤楼观乐教坊女弟子楚英 奏新传抛 乐九张机别伎抛 乐女弟子十三人九张机弟子十人
文宗三十一年二月乙未 燃灯御中光殿观乐教坊女弟子楚英 奏王母队歌舞一队五十五人 舞成四字或君王万岁或天下太平
如上所述,从宋朝传到高丽文宗的唐乐舞有《踏沙行歌舞》《九张机别伎》《王母队歌舞》和《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乐》《莲花台》等。其中,仅《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乐》《莲花台》的舞谱被载入《高丽史》乐志唐乐章节。
《高丽史》乐志将高丽王朝使用过的乐舞大体分为雅乐、唐乐、俗乐。唐乐中载入《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乐》《莲花台》等五种乐舞。俗乐中则载入《舞鼓》《动动》《无》等三种乐舞。“唐乐舞”是为了将高丽文宗年间从宋朝引进的宫中舞和韩国固有的宫中舞、俗乐舞区分开,而使用的名称。
据《高丽史》乐志所述,唐乐舞的特征是:有奉竹竿子二人。奉竹竿子一定要由两人成双组成,作为舞者的引导,此二人一定要穿绿衣。而且,唐乐舞以词或者诗为曲。奉竹竿子二人喊开始和结束的口号,前面喊的叫“口号致语”或者“口号”,后面喊的叫“致语”或者“口号”。由舞蹈的中心人物,中舞王母、仙母或者舞者唱的歌叫做“唱词”,不间断地反复多次是其特征所在。
在舞者的东、西或者东、西、南三面设奉威仪以增威严。奉威仪有引人杖、旌节、龙扇、凤扇、雀扇、尾扇、盖等。引人杖、旌节、龙扇、凤扇、雀扇、尾扇依次摆放在可供9人跳舞的空间的左右,即东西两侧。而后面,即南面则立着盖,盖的数量根据作品各有不同,基本上是站立不动的,但是也有作品需要盖与舞者一起变换队形,或者作出跳回舞的动作。
据《高丽史》乐志所述,俗乐舞的开始和结束一直都是俯卧再起来( 伏兴)的舞蹈,其伏兴退的样子与唐乐舞是大不相同的。俗乐舞则是用韩语先唱一遍乡歌,在《舞鼓》的地方唱“井邑词”,在《动动》的地方唱“动动词”,在《无》的地方唱“无歌”的形式。据《朝鲜王朝宝录》太宗二年(1420)的记载,《五羊仙》《莲花台》《抛乐》《牙拍》《舞鼓》等乐舞以呈才为名。
今当国初 不可因袭 臣等谨于两部乐 取其声音之稍正者参以风雅之诗 定为朝会宴享之乐 以及臣庶通行之乐 具列于左 上鉴施行以正声音 以召和气
国王宴使臣乐王与使臣坐定进茶 唐乐奏贺圣朝令进初盏及进俎 歌鹿鸣用中腔调献花 歌皇皇者华用转花枝调进二盏及进初度汤歌四牡用金殿乐调进三盏 五羊仙呈才进二度汤 歌鱼丽用夏云峰调进四盏莲花台呈才进三度汤水龙吟进五盏 抛 乐呈才进四度汤 金盏子进六盏 牙伯呈才进五度汤忆吹箫进七盏 舞鼓呈才进六度汤 歌臣工用水龙吟调进八盏 歌鹿鸣进七度汤及九盏 歌皇皇者华进八度汤及十盏 歌南有嘉鱼用洛阳春调进九度汤及十一盏 歌南山有台用风入松调或洛阳春调
《高丽史》乐志所记载的唐乐舞是指从中国传来的乐舞。但是,在朝鲜时期,根据唐乐呈才形式创造的乐舞也称为唐乐呈才。朝鲜时期创造出的唐乐呈才以讴歌开国创业,称颂朝廷圣德为主要目的,通过口号、致语、唱词来凸显乐章,而且立奉威仪来通过唐乐呈才的形式彰显王朝威容。当时虽然是明朝时期,但是朝鲜依旧继承从宋朝传来的唐乐舞形式。
朝鲜成宗二十四年(1493)撰定了《乐学轨范》。《乐学轨范》卷3中的《高丽史》乐志部分记载着唐乐呈才和乡乐呈才的内容,卷4的时用唐乐呈才图仪上绘着成宗时期的《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乐》《莲花台》等唐乐呈才。太祖时期依着唐乐呈才形式创作的《金尺》《受宝录》和太宗时期的《观天庭》《受明命》,还有世宗时期《荷皇恩》《贺圣明》《圣泽》,再演的《六花队》和《曲破》。卷5中用乡乐呈才图仪则记载着由《高丽史》乐志上的《动动》改名成的《牙拍》和《舞鼓》,世宗时期创作的《定大业》《保太平》《凤来仪》和《响钹》《鹤舞》《莲花台》《处容舞合设》《教坊歌谣》《文德曲》的舞谱。
《乐学轨范》所记载的唐乐呈才以整理完善的唱词用语为特征。竹竿子统一了舞蹈开始和结束时唱歌的口号,将舞蹈开始时唱的歌叫“进口号”或者“先口号”,而在舞蹈结束时唱的歌叫“退口号”或者“后口号”。朝鲜时期创作的唐乐呈才里,有些是由奉簇子人唱致语的。而舞者唱的歌叫“唱词”。虽然时用乡乐呈才图仪的凤来仪的竹竿子是一直立着的,但是也被划分为乡乐呈才。他们不停地唱着汉文的龙飞御天歌和韩文版的龙飞御天歌。
朝鲜纯祖时代,孝明世子提议创作或改编而成的20多种唐乐呈才和乡乐呈才记载于《戊子进爵仪轨》(1828)和《己丑进馔仪轨》(1829)之中。孝明世子睿制的唐乐呈才有演《百福之舞》《长生宝宴之舞》《帝寿昌》《叠胜舞》《催花舞》,乡乐呈才则有《佳人剪牧丹》《庆丰图》《高句丽舞》《万寿舞》《望仙门》《舞山香》《扑蝶舞》《宝相舞》《四仙舞》《莲花舞》《影池舞》《春光好》《春 玉烛》《春莺啭》《沉香春》《响铃舞》《献天花》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以中国古代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也有将高丽以后传来的唐乐呈才乡乐化,创作成乡乐呈才的作品。《春莺啭》和《佳人剪牡丹》等作品即是如此,而不是从中国传来的作品。
纯祖时期的唐乐呈才和乡乐呈才的区分方式较前朝有很多不同之处。纯祖时期一度废除了唐乐呈才特征之一的竹竿子。如果说,到朝鲜初期为止的唐乐呈才是为了传达词或者诗而侧重歌的话,这一时期的唐乐呈才则更重视舞蹈的构成和内容方面的艺术价值。废除了仙幕和中舞的致语,改为唱唱词。而且不仅唐乐呈才如此,乡乐呈才也由舞者唱孝明世子作的诗作为唱词。
图1 《呈才舞图笏记》
图2 辛丑进宴图屏(1901)
此后,纯祖时期的唐乐呈才构成原原本本地经过宪宗和哲宗,直到高宗时代,一直记载在《呈才舞图笏记》上。《呈才舞图笏记》中唐乐呈才的初入配列图里面没有奉威仪,所以说明当时的唐乐呈才是没有奉威仪的。但是,各种图屏上却绘有奉威仪,所以推测《呈才舞图笏记》是为了画起来简单才省略掉的。(见图1、图2)
呈才不仅是舞蹈,还是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的乐歌舞综合表演形式,主要在宫廷会面礼或者宴会上表演。宫廷宴会依照规模分为进爵、进馔、进宴、进丰呈等。宴会以孔子的礼乐思想分别上三爵、五爵、七爵、九爵等酒杯,并依礼表演乐舞。而且,呈才根据舞者的性别分为舞童呈才和女伶呈才。作为王赏赐的或者进献给王的宴会,将赏赐给王世子和大臣等男性对象的宴会,称为外宴;而赏赐给中殿、大妃和大王大妃等内命妇的,以女性为对象的宴会,称为内宴。外宴中由男舞者,舞童来表演呈才;而内宴中由于男子不得出入,所以由女舞者,女伶来表演呈才,所以这些女舞者也称为女伶呈才。
《乐学轨范》唐乐呈才仪物图说中将唐乐呈才的特征和奉威仪作了如下表述,详细介绍了其形态、大小和制作方法(见图3-5)。
图3 《乐学轨范》 唐乐呈才仪物图说
图4 《乐学轨范》 唐乐呈才仪物图说
竹竿子
引导唐乐呈才舞者登场和退场的仪仗。
柄以竹为之,朱漆以片 缠结,下端 漆铁妆,凡仪物柄同,雕木头冒于上端又用细竹一百个插于木头上,并朱漆以红丝束之,每竹端一寸许衷以金箔纸贯水晶珠。
引人仗
站在奉威仪最前列的仪仗,引导后面跟来的奉威仪。柄以竹为之,漆以朱,顶子以木为之,付贴金,全长约250cm。
旌节
作为奉威仪之一,是站在引人仗、龙扇、凤扇、雀扇、尾扇之间的仪仗。
竹柄顶子以木为之,并漆以朱以彩画木盖儿贯之。用红绿黑段作三 如盖,而小凡七层每层内悬铜铃各一,外垂三色段流苏各三,并印金花纹。木盖儿的直径约为18cm,全长约为100cm。
龙扇
作为奉威仪之一,是立在第三位置的仪仗。
柄以竹为之,扇围用铁两面冒,以红段以绿丝缝结画彩金龙。扇子长约为55cm,上宽约为54cm,下宽约为45cm,全长则是240cm。
凤扇
作为奉威仪之一,是立在第五位置的仪仗。
其制作方法与龙扇同,唯两面画彩金凤。大小也与龙扇相同。
雀扇
作为奉威仪之一,是立在第七位置的仪仗。
竹柄扇以厚纸褙为之,如雀翼两面画以五彩边儿附贴金。扇长约为60cm,宽为48cm,全长约为240cm。
尾扇
作为奉威仪之一,是立在最末尾的仪仗。
图5 奉威仪各仪仗的位置
竹柄扇以纸厚褙造,又以生绡涂之,两面画孔雀尾。扇长约为63cm,宽约为48cm,全长则是240cm。
盖
位于舞台后面或者舞者中央位置的仪仗。
作为遮阳的一种装置,是位高权重之人行走之时遮在头顶的物品。木柄漆朱,上施曲铁悬盖于其端,顶子以银为之,用黄色段作三 ,并印金凤金花纹,内垂色丝结子四红黑盖同,结子俗称每缉。盖长约为40cm,直径为35cm,结子周长约为16cm,全长约为240cm,直径约为2.5cm。现在韩国国立国乐院再现使用的奉威仪如下(见图6-14):
图6 竹竿子
图7 引人仗
图8 旌节
图9 龙扇
图10 凤扇
图11 雀扇
图12 尾扇
图13 黄盖
图14 红盖
唐乐呈才是中韩舞蹈历史上文化交流的记录和见证,对其传承与保护,是韩国舞蹈家和学者对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的重要贡献。
[1] 《高丽史》乐志
[2] 《朝鲜王朝宝录》
[3] 《乐学轨范》
[4] 《戊子进爵仪轨》
[5] 《己丑进馔仪轨》
[6] 《呈才舞图笏记》
[7] 辛丑进宴图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