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2016-03-12汪建刚蔡文芬
汪建刚,蔡文芬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汪建刚,蔡文芬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本文立足于当今工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组织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以探究,以期提升学校工程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
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现代工程逐渐演变成集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1],对高层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工程教育教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1 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工程教育的培养应面向产业界,在当今科技革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赋予了现代工程人才新的使命,迫切需要工程人才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能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并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1 具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并不断向跨学科专业方向延伸,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与融合。现代工程人才应不仅仅只局限在单一的学科领域层面,还应贯穿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力。同时,因工程的实践本质,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光谈理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
(1)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抓住问题的核心与本质,拨开重重迷雾,去伪存真,找到最优化解决方案,同时独创性的思维也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基础,有益于工程技术的不断革新。
(2)协作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任何工程领域的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作为专业的工程人才,要具备协作精神,将自己置身于集体中,始终保持合作意识,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达到1+1>2的效果。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当今社会,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工程教育需顺应潮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为核心,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变性。
2 工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成就的整体描述,培养目标设置应同时符合内外部需求,外部需求即社会及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内部需求包括学校的办学定位及教学质量追求。但目前的现状是,诸多高校设置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与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界定模糊,未能体现工程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留有侧重点,致使毕业要求及相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无法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工业需求相呼应。
2.2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不灵活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大背景要求工程人才应是综合型、多元化的,相应的,培养模式也应作出调整,单一固定的培养模式教育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淡化了不同学科专业间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分度,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层次需求,限制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3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课程结构的设置割裂了学科与学科间的联系,文理分家,没有形成纵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陈旧,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课程教学仅拘泥于本学科专业,对人文科学、经济、社会等外围知识的涉入很少,缺乏综合性课程,培养出的工程人才无法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3 工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3.1 建立科学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组织教学管理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构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根据成果导向理念[3],人才培养方案应反向设计,根据学校工程教育的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毕业要求,在满足毕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课程设置,确定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工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应针对各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灵活变换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向多样化发展。
3.2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调整工程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应强调“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着眼于人才培养全局[4],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重构课程设置,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整合,减少课程间知识点的重合,纳入前沿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向。学校应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全面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3.3 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应高标准、严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实践为导向,突出“工程训练”及“创新教育”两大核心命题,加重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比例,开展的工程实践应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循序渐进,始终不断线。[5]通过工程实践,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操作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工程意识,并且可以在实践训练中逐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上,实习实训应与工程生产紧密结合,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深刻感受到企业的工程氛围,积累工程经验,真正与社会接轨。
4 结束语
针对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与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改革落到实处,使工程教育充满生命力,为培育出真正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工程人才做出贡献。
[1]张炳生.现代工程及其特征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7(1):116-118.
[2]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与机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1-5.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00-103
[4]董娜.基于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35-38
[5]陈国聪,张济生.开展工程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46-47
On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Jian-gang,CAI Wen-fen
(Anhui Sanlian college,Hefei Anhui 230001)
Based on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current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design,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several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should be explored and has strong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tal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schools teaching level,cultiva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性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yxm567)。
(责任编辑:吴 芳)
汪建刚(1971-),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