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6-03-12冯伟健
冯伟健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冯伟健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全新的人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纽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不断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
互联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需求定位不准确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院校没有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情况,全方位调查社会市场,做出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合理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已设置的课程体系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不符合社会市场人才对人才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脱离,不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展现自身的价值。
1.2 受到学科教育体系旧模式的制约
就人才培养来说,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以传统学科教育体系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十分普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知识系统具有的连贯性、衔接性,没有全方位把握社会市场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动态变化,不重视国际上计算机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更新、研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市场竞争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无法胜任相关的工作岗位。
1.3 “学科型”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科型”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和社会市场的动态发展融合,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下,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4 “本科压缩型”的课程内容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系统性、理论性、知识性是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显著特征,大都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压缩版本。为此,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没有深度,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符合新时期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也没有突显自身办学特色。同时,高校院校没有以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为媒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课时极少,比例失衡,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无法为企业输送更多计算机专业人才。
2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1 “移动互联网+教育”课程改革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产物,其衍生出多样化的平台,比如,微信、博客等,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自身具有的特点,比如,方便快捷性、实时性。在此基础上,以智能移动设备为基点的 APP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过程中,互联网逐渐被引入其中,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移动互联网+教育”。以“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为例,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比如,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移动互联网为导线,改革计算机课程体系。
(1)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以手机软件开发为例,要随时关注社会市场动态变化,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全面了解Android,Windows Phone等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优化调整已设置的课程体系,巧妙地把这些技术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比如,网站平面设计、Android系统应用程序、游戏开发、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使学生掌握更多当下社会市场需要的技能,要删掉以往教学中那些过时的、不具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都设置一些和移动互联网开发相关的课程,比如,核心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习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后顺序,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把Android应用开发等高难度课程放在语言类课程的后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这些实践性较强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Android程序设计、应用开发等能力,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综合技能,更好地填补当下我国社会市场在这方面的人才空缺[1]。
(2)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高校院校可以巧妙地引入各种移动互联网平台,比如,微信、微博,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进行微信、微博等教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移动互联网 APP平台,比如,虚拟的课堂点名、虚拟平台成绩考核,构建一种生态化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考核形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也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共同成长。
2.2 “物联网+教育”课程改革
就物联网来说,是建立在M2M概念基础上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是其核心组成元素。在引入高校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后,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具体来说,可以把高校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进一步细分,以“物联网+计算机”为基点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教师可以根据物联网具有的特点,设置理论性质较强的物联网工程导论基础课程,设置物联网计算嵌入系统等专业课程,还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在设置过程中,高校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已有的实际情况,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构建相关的实训室,比如,ISO物联网设备实训室,培养订单生,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为移动智能设备运营等企业输送更多专业化的人才[2]。
2.3 “云+端+教育”课程改革
就“云+端”来说,属于一种全新的理念,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即“云计算+智能终端”。在改革高校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时候,可以引入“云端、终端”,打造“云+端+教育”全新的课程体系,制定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程规划、课程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以云端、终端为纽带,分别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基点,可以在云端课程中加入相关的内容。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方面,可以把新时期不同类型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开发实践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素养,参与到智能设备系统研发中,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成为社会市场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3 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互联网+教育”的引入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使高校院校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周志华,张平艳.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5,11:255.
[2]陈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院校计算机专业改革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8:23-26.
Study on the reform of computer major cours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ENG Wei-jian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Zhaoqing Guangdong 526020)
To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background,improve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build a new mode of human culture,taking quality education as a link,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const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et plus; Computer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责任编辑:张时玮)
冯伟健(1985-),男,广东肇庆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