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安全工程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2于金涛缪春宝
于金涛,缪春宝,姜 艳,成 江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对分课堂在安全工程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于金涛,缪春宝,姜艳,成江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对分课堂”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时间平均分配,一半的课堂时间供教师讲授知识,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该教学模式可以将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方式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有机结合,通过对分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等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对分课堂;有机化学;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
自20世纪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快速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1]。大学的基础在教育,而大学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大学教师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近日,清华大学的邱勇校长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的文章,文中强调“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2]。然而,目前为止,大学课堂的主导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是,教师讲课水平较高,表演性强,风格幽默风趣,且传授的内容丰富新颖,学生较难通过其他途径得到。遗憾的是,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很难达到这种水平。上课内容陈旧,基本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在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下,学生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比课堂讲授内容更新的知识[3];上课形式枯燥苦闷,缺乏吸引力;大班授课,教师难以做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状态;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师生交互很少,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很难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近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变得更加困难。手机里的社交信息与使用者密切相关,手机里的娱乐信息丰富多样,再加上手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信息的发送、接收、浏览等操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其吸引力远远超过了教师讲课。由此直接导致出勤率低,课堂气氛差,学风差等现象。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变差,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大大提升。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教师只好采取降低试卷难度、考前划范围等措施以降低不及格率,由此,学生更加不把心思放在课程学习上。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已成为高等教育不能忽视的问题。多数教师反映,现在出现了期末试卷的难度逐年降低,而不及格率却有增无减的尴尬现象[4]。大学课堂的授课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专业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律性差、学习没有动力;教师讲课能力不足等,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但也不能单纯依靠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来与现代信息技术争夺学生关注点。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仅靠一方的改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引入增加师生的互动性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 对分课堂
针对目前大学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基于当前国内大学课堂形式及大学生心理学规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5]。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分成两部分,一半归任课教师讲授,另一半留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突出课堂讨论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上,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为3步: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故也称为PAD课堂。自2014年春季学期张教授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程中开始使用以来,对分课堂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迅速引发诸多教学实践,不少教师普遍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可能给传统课堂带来深刻变革,解决目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各类难题。
对分课堂的优点在于,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相比,该教学模式关键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内化吸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对分课堂与讨论式课堂有本质区别,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普遍排课较满,学生很难实现充分有效的预习;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讲授过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对分课堂上,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框架、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了章节的基本内容,大大降低了课后学习的难度。学生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基础特点而完成内化和吸收。接着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与组内成员、全班同学及老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过程,分阶段学习,理解程度逐步加深。这种“隔堂讨论”的模式,让学生有备而来,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目前翻转课堂和慕课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关注和实践。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先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式学习。翻转课堂最初定位是补课,在当前高校多数学生应该、且能够按时上课的情况下,优势并不明显。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但是对学生自控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求高。翻转课堂需要制作大量的视频,对任课教师的技术和资源掌控能力要求较高,且由于目前高校教师都承担了教学科研双重重任,压力大,难得到大范围响应。慕课是利用互联网构建虚拟课堂,老师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性和开放性。但是,在这种大规模的授课模式下,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慕课除了需要大量的视频制作,还需要有强大的网络服务做后台支持,资金、人力投入较大,大多数高校难以承担该类教学模式。
而对分课堂注重的是对教学过程的改革,无需大量投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它既传承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精华,又吸取了参与、研究、讨论、合作等各种学习模式的优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同时减轻了教师低水平机械性教学负担,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分课堂无疑是符合中国国情,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大学教学困境的新思路。
2 安全工程专业要求及学生特点
本学期主要讲授的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是我校重点培养专业之一。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有机化学为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有机化学课程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包括:掌握与安全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能够写出常见化合物名称和结构式;能够掌握主要官能团的性质特征,并应用所学知识对普通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正确的选择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和方法;能够提出鉴定,分离,提纯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正确方法;能够根据实验事实推导某些简单未知化合物的结构,或判定有机结构中的特征基团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有机化学自身的规律,结合专业的特点,强调基础的同时着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科学思维方法及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来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授课班级为15级大一学生,生源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江苏省内。虽然都是理科生,但是由于江苏省高考是采用3+2模式,即语、数、外三门加选修的两门课。在这选修的两门课里,有大概1/3的学生选修的不是化学,化学相关基础差,化学虽然是小高考的必考科目,但要求较低。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自高二参加完小高考之后,再也没有接触过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相关课程。其他2/3的学生由于化学是高考必考科目,有一定的化学课程基础。以上因素造成了班级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如果采用同样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必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会造成非化学类考生跟不上课的现象。此外,由于学院课程安排将本该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放在了大一下学期,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无机化学,而无机化学是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为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3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安全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课,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然而由于各个专业对于该基础课有各自的特性要求,非常有必要针对专业特征及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在综合对比各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在安全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期望通过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交互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当前安全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形成更适合该专业该层次学生有机化学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6]。
3.1具体实施步骤
本学期有机化学课程安排是一共48学时,其中8学时为实验课,40学时为理论课。理论课每周二、四各上课一次,每次连续2节课,每节课45分钟。根据对分课堂的原理和操作步骤[7],从第二周开始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班级分成7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8~10人,指定组长及发言人。每个小组平均分配2~3名来自非化学类考生的同学,且要求该类学生担任讨论小组组长或者发言人。由于每周两次课,两次课之间时间间隔较短,故实施大、小两种交流讨论环节。即从第二周开始,周二为大讨论环节,教师分配约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对上周讲授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并提出相关问题,组内、组间或者同教师一起讨论解决。任课老师通过抽查提问、作业分析、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考核各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后一半时间教师对新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认真听讲;下课后,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查找资料,自行内化吸收上次课内容。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下次课分组讨论做准备。周四为小讨论环节,因为周中两天课程较多,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程度较低,提出问题较少,故教师分出大概1/3的时间进行小讨论,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上次课提到的重点难点,并一起解决小组课下复习中遇到的各类难题。2/3时间用于讲解新知识,并在下个周二进行深刻的大讨论。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在开课最初将教学大纲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本学期要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其次,课堂安排中,教师课堂讲授章节重点及难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教材,写出读书笔记或完成相关作业。根据大纲要求或者老师提供的作业进行有目的的复习,并总结课下内化中遇到的难题,预备讨论交流。在课程讨论时间(根据情况30~45 min)交流讨论之后,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课堂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回顾重要概念,表述个人理解,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挑战,互相启发,深入理解,共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分享体验,分享智慧,开阔视野,展示个性,锻炼合作等。课堂讨论的主要环节包括:组内交流、组间交流、代表提问,全班交流、教师提问抽查、读书笔记作业展示以及教师总结等。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及学生问题多少,灵活控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3.2课堂评价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同的是,对分课堂更加注重对过程性的评价,即以多元化评价方式组成的平时成绩。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对课程的兴趣就要尽量做到反馈评价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对分课堂模式下作业的布置应该选择能够起到督促课后复习,帮助理解基本内容的作用,同时准备少量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开放性题目,为下次课的深入讨论提供一些素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讨论,组内或组间相互协助,完成课堂作业。开展课堂提问,特别是关注到非化学类考生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作业30分,10次作业,每次作业最高可得3分;平时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老师提问等可获得最高10分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总分60分。考试内容全部为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且大多数学生在课下都完成了较好的内化吸收的内容,再加上课堂讨论阶段重点讨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等。
4 结 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也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平均分配,将教师从“喋喋不休”的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减少了教师的课堂工作量。不再需要教师绞尽脑汁以“表演性”教学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教师角色由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然而,对分课堂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重整和简化,突出重点难点;教师还需要提供及时的高质量的反馈,这样才能让学生及时补正所缺,提高积极性;教师应深化专业素养,紧跟科技前沿,这样才能够回答学生反馈中提出的各种新的问题;对教师的课堂的控制度要求提高,每次课的讨论环节可能时间长度不一定按计划,这样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较好的把握课堂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每次教学任务。
每堂课均以集体讨论、温习巩固上次课内容开始,符合记忆规律,有效地减缓了遗忘速度,提高了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后续内容的讲授无需用各种课堂导入技巧,学生就可以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和程度得以提升。每次课内容都经过了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轮学习,学习效果可以得到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分课堂在安全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学习中的成功应用,对该学科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到其他非化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学习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2]邱勇. 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N]. 光明日报, 2016-06-21.
[3]李正义,孙小强. 浅谈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 广州化工,2010(12):289-291.
[4]崔艾举. 对分课堂: 从逃课现象看高校改革的着眼点[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9(9):114-117.
[5]张学新. 对分课堂: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6]王世革, 黄明贤.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化学教学[J]. 广州化工,2016(5):211-212.
[7]朱品文. 对分课堂实施的五部曲[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4):117-118.
Application of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Class in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of Safety Engineering*
YUJin-tao,MIAOChun-bao,JIANGYan,CHENGJiang
(School of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Changzhou University, Jiangsu Changzhou 213164, China)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class is a domestically newly emerged teaching model. PAD means to equally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parts, one for teaching by teachers and the other for group discussion interactively. By merging traditional class-teaching model with discussion-based-class model together, the PAD class could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xchanges between students are al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s well. The attraction of the course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ies.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class;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odel; public basic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No: GJY2014005)。
于金涛(1984-),女,讲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研究与教学。
G642.0
B
1001-9677(2016)018-0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