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
2016-03-12王捷虹
张 佳 王捷虹
( 陕西中医药大学·712000)
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
张 佳 王捷虹*
( 陕西中医药大学·712000)
目的:总结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通过对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关系,左金丸的方义解析,分析典型病案等角度,探讨该方药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左金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广泛,临床效果明显。结论:左金丸可以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左金丸 方剂研究 临床应用 病例举例
前言:左金丸出自于《丹溪心法》 ,原方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配伍比例为6:1。“泻肝火,行湿为之反佐,开痞结,治肝邪,可助补脾药。”[1]本方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又名“回令丸”,[2]有得胜回营交令之意,意在说明本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之优。
1 左金丸用量
中医古籍文献中含有黄连、吴茱萸的方剂有很多,比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茱萸丸、《圣济总录》中的茱萸丸、《朱氏集验方》中的戊己丸、《奇效良方》中的变通丸等虽然都含有黄连、吴茱萸两味药,但二药的比例是不同的。临床用药时需要辨证分析病属寒属热,以随症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现归纳如下:
(1)热象较显者以黄连为主 如《丹溪心法》左金丸中黄连六两和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主治肝火亢盛,用于肝经火旺所致胁肋胀痛、恶心呕吐、反酸嘈杂、呃逆、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方中以黄连为主,清心火以泻肝火,少佐吴茱萸,入肝经,既可取其下气之用,助黄连和胃降逆,又可借助其辛热之性以防黄连过于苦寒损伤脾胃中焦,使火得泻而无凉遏之弊。
(2)寒象明显者以吴茱萸为主 如治疗寒湿阻滞型反酸证,方中吴茱萸量大于或倍于黄连,重用吴茱萸之辛热,宣通气机,温中散寒,祛除水湿,少佐黄连之苦降[3]。当吴茱萸与黄连比例逐渐达到6∶1 时,称之为“反左金丸”。[4]左金丸与反左金丸虽然组方药味完全相同,都可以治疗呕吐、反酸等消化系疾病,然二方所治病性完全相反。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偏于胃火甚者;反左金丸主治肝寒犯胃,偏于胃寒甚者。
(3)寒热不显者二药剂量相近如《太平圣惠方》茱萸丸中吴茱萸、黄连各二两,主治水泻不止之泄泻。方中黄连、吴茱萸一寒一热,用量相等,寒热之性互为消减,致整个方药药性平和,而无药性偏颇之弊。然二药药量相近并不是绝对的相等,临床还是要根据不同病症的辨证分析来决定具体药量的使用及服法。
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在临床中切不可拘泥于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 6∶1 的药量比例,当以认真辨证分析,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证确定剂量,随症加减,以取得临床良好疗效。
2 左金丸方义解析
左金丸是由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连为君药清心火,根据五行相生理论,“实则泻其子”,黄连清心火实为清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和,一药两清,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证,单用苦寒之黄连恐郁结不开,伤及中阳,故配伍辛热之吴茱萸。吴茱萸用药之意:一为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二为反佐黄连之苦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三为取其下气功用,和胃降逆;四为引黄连入肝经。一药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热。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5]。项军莉[6]认为左金丸的现代药理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菌、促使胃排空加速以及镇痛抗炎。
3 左金丸临床应用
3.1 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属于消化道常见疾病,属中医“胃痛病”范畴,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犯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引起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临床可用左金丸主方治疗其肝气犯胃及肝胃郁热证型,以清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3.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所以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然左金丸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其中方中黄连苦寒泻热,可较好的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吴茱萸温中健脾,制酸止痛,二药合用,疗效显著。
3.3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病机复杂,多因情志失调、饱食劳作,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导致胸骨后灼热不适感,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灼热、反酸打嗝、口干口苦等症,临床运用左金丸加减对症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3.4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属中医反胃范畴,多属阳虚有寒、饮食不化,其主症特点是呕吐宿食即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张氏[7]认为其病机是肝气犯胃、郁而化热,终致胃热闭塞,腑气不利,故宿食不化,胃失和降而腹胀反胃。冯氏[8]则用胃苓汤合左金丸治疗幽门梗阻,颇多验效。石氏[9]用左金丸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不完全性幽门梗阻也获良效。
4 典型病案
边某某,女,65岁,于2015年10月16日以“胃脘隐痛10余年”为主诉前来我科就诊。患者10年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隐隐作痛,未引起患者重视,遂自行口服“吗丁啉”、“香砂养胃丸”治疗,效果一般,之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现症见:胃脘胀痛,泛酸,口微苦,胸骨后疼痛、反流,自觉疲倦,偶有性急发怒,纳食尚可,大便干燥,夜休可,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沉细。既往“胃溃疡”病史1年余,2014年9月行电子胃镜示: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食管中段憩室;3、胃动力不足伴胆汁反流;今日复查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13C呼气试验显示强阳性,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等治疗,症状减轻。系因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较久,胃阴耗损,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肠道亦不得胃液濡润,故出现胃脘部及胸骨后疼痛、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腻、脉沉细等证;又因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不降,所以可见患者反酸、口苦、舌苔微黄等症。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肝胃郁热兼有胃阴不足,方予左金丸合益胃汤加减以清泻肝火,养阴益胃,理气止痛。处方:黄连4g,吴茱萸2g,太子参15g,麦冬10g,石斛15g ,沙参15g,黄芩8g,蒲公英10g,陈皮10g,茯苓15g, 佛手10g,苏梗10g,海螵蛸15g,浙贝母10g。共6付,日一剂,分早晚温服。
按:患者胃痛10余年,脾胃虚弱,胃阴亏虚,肝郁犯胃,给予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太子参、麦冬、石斛、沙参滋阴益胃;泛酸给予左金丸配伍海螵蛸、浙贝母以制酸和胃;加佛手、苏梗以行气止痛消胀;因其舌苔腻微黄,大便干燥,给予黄芩、蒲公英清胃泄热,陈皮、茯苓以健脾化湿。近来研究表明黄芩与蒲公英配伍对于根除Hp感染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服完上方6剂后,于2015年10月23日复诊,胃痛、胀满、反酸、 大便干燥较前均有明显好转,患者见痰热壅肺之象,自觉咽干,喉中有痰,故予以上方基础上去佛手、海螵蛸,加法半夏10g以清热化痰,炙甘草6g调和诸药。继服上方20付后胃痛、胸骨后疼痛、咳痰等症状均消失。
讨论:古方左金丸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首名方,尤其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肠道疾病中有特殊疗效。其用药虽简单,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广泛,其作用远超于《丹溪心法》中所记载的范围,复发率低,服用方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 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36.
[2] 刘志龙,宋含平.中华医书集成·丹溪心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20.
[3] 周沛根.运用左金丸治疗泛酸症二十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2):15- 16.
[4] 丁光迪主编.中药的配伍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18.
[5] 吴谦. 医宗金鉴.上册 删补名医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总787).
[6] 项军莉,刘禹,白庆云,等.左金丸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4(4):46-47.
[7] 张斌.左金承气汤治疗幽门梗阻30例[ J].陕西中医,1999,20(4):166.
[8] 冯慕良.胃苓汤合左金丸治疗反胃(幽门梗阻)的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1982,(9):39.
[9] 石守恒.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1994,14(4):231.
(2016-03-15 收稿)
*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