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英
——巧治运河通南北

2016-03-12

河北水利 2016年9期
关键词:闸坝分水运河

白英
——巧治运河通南北

白英(1363-1419年),字节之,山西洪洞县人,明初迁居山东汶上县白家店村,明代民间水利专家。当时政府在运河沿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都要派驻一定数量的民夫负责养护水利设施,引导过往船只顺利通行。每十名民夫设置一名负责人,称作“老人”。白英就是汶上县的“老人”之一。

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但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经济上依赖江南,加之营建京都又需南方木材,因此保证大运河漕运畅通,就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发山东、徐州、应天、镇江等地30万民工疏通运河,重点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但是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等治河官员对提高会通河航运能力这一关键问题毫无解决办法。后来,采纳了白英的建议,才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白英认真总结了会通河水源不足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以前选择的分水点不合理。他经过仔细勘察分析,建议把分水点由马场湖移到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他又全面分析了会通河附近的河流、水源分布情况,看到在河的东侧、南旺镇南面有沂水、泗水、洗(音guang)水,水源比较丰富;南旺镇北面只有大汶河,分成两个支流,一支向北流经东平县境入海,一支向南流入洗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白英建议改建元朝的埕(音gang)城坝,阻止汶水南支流入洗水;同时在东平县的戴村修筑拦水坝,阻止汶水北支入海,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线的泉水溪流引到南旺注入会通河。他还在汶运交汇的丁字口筑砌了一道近百丈长的石坝,坝下迎着汶水入运的急流,砌一个鱼嘴形的石跋,使汶水四六分成,六分向北流到临清,接通卫河;四分向南流到济宁,会同沂、泗、洗三水入黄河。

因会通河的落差较大,为了便于船舶航行,除重修元朝在河道上建成的31座闸坝外,再建7座新闸坝,使闸坝的配置更为完善,进一步改善了通航条件由于会通河上坝闸林立,明人又称这段运道为“闸漕”。为了保证在干旱季节仍有充足的水量接济运河,白英还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湖泊为“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白英关于改造会通河的计划,设计巧妙合理,切实可行,很受尚书宋礼的赞赏。当时,白英虽已年逾半百,但是他还亲自选址,划河线,参加勘测设计,指导施工。工程终于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全面完成,此后漕运畅通,每年南粮北运达到四五百万石之多,迎来了京杭大运河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

白英去世后,明永乐皇帝追封这位民间水利专家为“功漕神”,清乾隆皇帝勋封他为“永济神”,光绪皇帝勋封他为“白大王”。后人在分水龙王庙里设立祠堂纪念他,称为“白老人祠”。□

猜你喜欢

闸坝分水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临桂新区防洪排涝及湖塘水系工程闸坝联合调度研究
水工闸坝混凝土在冻融条件下应力分布探讨
《中国运河志》简介
闸坝对抚河流域连通性的影响研究
如泰运河谣
软基上闸坝工程的寿命预测
分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