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化肥工业形势及“十三五”转型发展的任务
2016-03-12杨春升
山东省化肥工业形势及“十三五”转型发展的任务
杨春升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山东济南250013)
1“十二五”及2015年行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我国化肥工业从2008年金融风暴全面进入调整期已7年了,整个“十二五”期间行业一直处在发展与调整并行的格局之下,市场供应和需求均处于低谷平台期。整体来看,行业处于调整周期的中后段。
“十二五”初期,面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廉价煤炭资源兴建众多大型化肥装置,缺乏原料和资本支撑的山东化肥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化肥对农业作出重要贡献,但在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不小压力。如何“既坚持化肥又走出化肥”,成为山东化肥企业多次思考和议论的问题,行业逐渐认识到“不是化肥行业不行了,而是老的发展路子不行了”。由中小企业起家的山东化肥企业没有能力与国家级企业集团去争地盘、拼资源,最现实的做法是集中人力和财力,搞好“根据地”建设,培植主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尽管化肥工业始终处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但全行业锐意创新、调整前行,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十分不利的竞争环境下,山东化肥不仅确保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而且各方面工作均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成绩。2010年以来,山东省先后退出尿素企业 9家、碳酸氢铵企业12家、矿法磷肥企业5家。氮肥企业总数由2010年45家减少至24家,以磷矿为原料的磷肥企业由13家减少至8家,行业集中度大为提高;陆续建成鲁西化工、华鲁恒升、山东联盟、瑞星集团、金正大集团等若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化工园区。企业利用迁建入园的机会,采用先进科技成果来提升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安全、环保设施标准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采用非无烟煤纯氧加压气化的合成氨产能超过26%。
企业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行农化服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研发拓展和增加基础肥料的施用功能,开发了缓控释肥、滴罐喷罐用水溶肥、有机-无机肥等多系列新型功能肥料。利用互联网+创新农资的经销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基础肥料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新型功能肥料市场风声水起,受到农民的欢迎。
企业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大力发展煤基合成气多联产,实施合成气深加工。“十二五”以来累计建成年产能甲醇6 430 kt、硝酸1 255 kt、三聚氰胺348 kt、双氧水470 kt、DMF 370 kt、乙酸1 500 kt、醋酐130 kt、乙酸乙酯200 kt、乙酸丁酯350 kt、己二酸160 kt、甲酸350 kt、丁辛醇950 kt、聚氯乙烯100 kt、己内酰胺100 kt、山梨醇350 kt、维生素C 18 kt,许多企业形成了肥化各半的产业格局。华鲁恒升50 kt/a乙二醇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达产达标。山东联盟50 kt/a乙撑胺项目完成工业化成果鉴定,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累了进一步开发精细化工产品的经验。还有不少企业的多联产项目取得可喜成果,非化肥产品盈利已占到行业总盈利40%以上。
由于行业发展不平衡,企业的调整起步前后相差约2年。一些行动早、调整到位的地区和企业2015年上半年已显现低谷回暖迹象。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先后,而是反映出行业在发展阶段上的分化。2015年,国家连续出台提高化肥铁路运价、分2步取消化肥优惠电价、恢复征收化肥增值税等一系列加快化肥市场化进程的政策措施,市场几起几伏,但山东省多数企业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山东省化肥协会2015年经济运行指标的调度数据显示:山东省生产合成氨7 952.1 kt,比2014年同期增产174.9 kt,增长2.25%;比2010年7 006.2 kt增长13.5%。生产氮肥5 475.0 kt,比2014年同期减少12 kt,降低0.22%,主要是碳酸氢铵产量下降、商品氨量增加所致;比2010年4 949.5 kt增长10.6%。生产尿素(实物)10 597.2 kt,比2014年同期增产180.3 kt,增长1.73%;比2010年9 478.4 kt增长11.8%。
由于山东省远离磷矿,在调整中有意识地逐年降低矿法磷肥的产量。2015年生产磷肥885.3 kt(折纯),同比降低0.64%;比2010年1 024.1 kt降低13.6 %。生产磷酸铵(实物)295.1 kt,同比增长6.86%;比2010年374.2 kt降低21.1%。生产磷酸基三元肥(实物)4 841 kt,同比下降1.9%;比2010年5 169.9 kt降低32.9%。
2015年,山东省吨氨综合能耗1 267 kg标煤,同比下降 32 kg标煤;比2010年1 335 kg标煤,下降68 kg标煤。尿素完全成本1 464元,同比降低112元;比2010年1 670元下降206元。
24家氮肥企业中,2家停产或搬迁;9家亏损,亏损5.66亿元;13家盈利,盈利34.24亿元。盈亏相抵,实现利润(含非化肥产品)28.58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29.9%。矿法磷肥实现盈利5.75亿元。
化肥行业主体虽然实现了业绩增长,但回暖只发生于调整行动较早的企业和部分地区,盈利高度集中在少数骨干企业身上,非化肥产品盈利占很大比重,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深陷亏损境地,行业整体走出低谷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后期市场压力仍很大。
2“十三五”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产能过剩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2014年底统计:我国合成氨企业共有398家,有产量的361家,总产能74 170 kt,占世界总量的34.5%。我国尿素企业共177家,有产量的166家,总产能80 700 kt,占世界总量的38.8%。2015年,国内预计新增尿素产能4 500 kt,关闭产能3 000 kt,预计至2015年底国内产能达82 200 kt。
原有落后产能退出很慢,新增产能却在陆续释放。2014年,内蒙古、新疆、山西省的合成氨产能合计达13 950 kt,占比19%;其尿素产能达21 700 kt,占比27%。内蒙古因新增产能较多,2015年9月尿素产量增幅高达85.8%,10月增幅66.4%。2015年1月至11月内蒙古、新疆、河南、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尿素产量增幅仍在20%以上。
2015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下跌,不少企业原来规划的煤化工、甲醇项目着手改变产品方向,其中相当一部分打算转产相对稳定的尿素,无疑将进一步增加尿素新的过剩量。在国家危化品装置搬迁政策的推动下,相当数量的化肥企业正在搬迁入园,普遍进行了规模提升,由此累积形成的新增产能尚不明朗,但也不可小觑。
当前全国煤炭显性和隐性产能加起来可能高达50.0亿t,而消费量只有35.1亿t。尽管煤炭需求量不断下滑,但供应依然充足,高达3.0亿t的库存更是前所未有。煤肥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在氮肥产能构成中占很大比重,氮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受到煤炭行业去产能化过程的严重制约。
国际上,除中国以外,2015年国际尿素新增产能10 580 kt,产能增长主要在北美和非洲等主要进口国地区。国际肥料工业协会预测:2016年,合成氨产能升至2.42亿t,同比增加5%;尿素产能由2015年的1.79亿t增至1.87亿t。
据HIS化学的最新数据,未来5年,美国尿素产能将从2014年6 900 kt大幅增加至2020年14 300 kt。至2020年,计划新增氮肥产能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尼日利亚、加蓬、坦桑尼亚、安哥拉以及美国。全球氮肥扩能主要发生在低成本地区,新增产能主要将集中在2017年前释放。
总体来看,化肥产能过剩的总量比前几年预期要高,释放周期比原来预期要长。几年来氮肥的市场售价已大幅降低,受到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的制约也不可能高企,否则会引起尿素倒流。在农产品价格走势下行的条件下,肥价缺乏市场支撑,化肥市场低价位运行将成为新常态。更严重的是,随着具有成本优势的大型生产装置陆续投产,低成本化肥在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将会明显提高,导致行业盈亏平衡点大幅下移。在下一步市场竞争中,可能有一批原来存活在平衡点边缘的企业陷入亏损的泥潭,行业亏损面将扩大。减少过度供应来化解产能过剩,即中央提出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3“十三五”化肥发展的原则
3.1 坚持基础肥料和功能肥料并重、同步发展的原则
各种类型的新型功能肥料是适应农业生产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而出现的,是肥料在施用功能上的延伸,而不是对基础肥料的替代。新型肥料的创新与发展,永远离不开常规肥料这个基础。现在人们在热烈谈论施用各种新型肥料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基础肥料的生产,只看到其能耗、环保、安全等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却淡忘了它们才是确保粮食安全、提供肥料二次加工的物质基础。有舆论甚至说传统基础肥料过时了,这更是本末倒置的严重误导。当然,应该高度重视农民对于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施肥效率、延伸肥料服务功能日益迫切的需要,坚持基础肥料和功能肥料并重、同步发展的原则。
二次加工肥料的工作着眼点应放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完善施肥技术、推广平衡施肥理念、完善农化服务等方面。产品生产以安全、环保、生态为研发方向,以建立系统农业服务体系为目标。
3.2 坚持肥为基础、肥化并举、互补发展的原则
以肥为基础、肥化并举,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原材料分级利用、综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做强化肥主业与企业多元发展不是先后或主从的关系,而是左右腿交替前进、互相支撑、互补发展的关系。
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具有煤气化的技术和装备优势。氮肥企业实施合成气科学综合利用、推进煤基多联产,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手段。煤基多联产应以产品差异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作为发展方向,以延伸产业链、开发新的煤基化学品为重点。应将多元化发展当成一种发展战略来坚持,不盲目跟风,也不轻言放弃。
3.3 坚持绿色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并行、同时推进的原则
要树立行业绿色发展的形象,建立行业“本质安全”的信誉。一方面,要生产出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肥料,在养分数量、比例、型态和肥料助剂等方面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认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使肥料最大限度发挥正面功能,最大程度抑制负面效应。许多场合下,人们不自觉地将施用化肥与绿色环保对立起来;个别商家为了标榜自己农产品的绿色和环保,往往首先声明不施化肥。目前,无法苛求大众都懂化肥,但必须用行动让社会理解化肥、支持化肥。
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将“企业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建立起一整套绿色发展的标准、措施和监管考核制度,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坚持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提高社会对化肥行业的正面认知。
4关于化肥总量“零增长”
化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物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世界粮食单产的二分之一来自化肥的贡献,化肥产业对我国粮食多年来的连续增长功不可没。但是,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已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了土壤酸化、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历史性拐点。
农业部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从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这是国家对农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化肥行业发展的新目标。
“零增长”不是化肥不重要了,而是标准提高了,化肥产业应肩负起“质量替代数量”的战略使命。化肥总需求增速放缓,甚至不再增长,化肥市场由产品主导转为服务主导。突出服务意识来破解化肥“零增长”的硬约束,生产高附加值的功能性肥料,已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化肥“零增长”不仅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的需要,也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适应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形势的需要。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最低收购价对稻谷和小麦分别从2004年和2006年执行。2014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1.43元和1.18元,7年累计提高97%和65%;2015年维持不变。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成为高悬于全球粮食市场之上的“价格悬河”。到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大体比国内低1 000元/t,导致粮棉油进口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t。国内粮食库存高企,三大主粮消费库存比均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警戒线。玉米生产生物乙醇大幅亏损,造成工业用粮不振,形成所谓“调不动、销不掉、储不下”的尴尬局面。
农业收益倒佳、农产品价格低迷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直接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玉米种植户是尿素第一大用户,由于玉米收储价的大幅波动,2015年春尿素的市场需求不容乐观。为了防止“谷贱伤农”,国家紧急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市场的悲观气氛一下难以扭转。2015年9月开征增值税,推动化肥成本上升,销售价格本应相应提高,但市场价格不升反降,就是农民收入降低的佐证。今后农产品价格低或许成为一种新常态,继续增加化肥投入缺少了购买力支撑。化肥企业必须努力为提高化肥利用率作出贡献,多生产性价比高的化肥产品,帮助农民降低种植成本。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预示着中国粮食战略由鼓励生产到适当抑制供应的重大转变,如此建议得到普遍实施,对化肥用量将产生重大影响。
化肥总量控制和骨干企业加速大型化、实现集约化经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整体规划方面企业必须突出自主创新,进行个性化决策,实现差异化发展。过去年产300 kt合成氨被称为大氮肥,如今其已经成为行业准入的起点,一批年产3 000 kt/a规模的尿素企业正在全国各地崛起。山东省的骨干企业,无论如何不应轻易放弃多年来在市场形成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该退的果断退出,该进的大胆发展,可以探索退出产能有偿转移、减量置换的方式,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竞争力潜能,力争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上取得显著突破和进展,最终实现全省总量合理、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竞争优势突出的总体目标。
5全行业都要关注新型肥料
基础肥料的直接消费量在减少,被加工为功能肥料再进入市场的量越来越多。这几年基础肥料艰难度日,而新型功能肥料的市场却相对较好,说明新型功能肥料符合市场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号召,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新型肥料就是当前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农资产品。
化肥总量不可能再大幅增长,化肥消费的新动力来自农业的技术进步、农民新的种植模式以及农村生产力组织的新变化。化肥企业要做到扩大有效供给,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变化,让产品符合农业生产需要,就必须下功夫去了解农业、了解土壤、了解作物,实现精准服务。要实现化肥“零增长”,必须靠创新驱动,包括观念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这方面磷复肥企业行动较早,近几年氮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氮肥企业也赶了上来。
新型化肥市场的兴旺,特别是配合水肥一体化建设而备受关注的水溶肥生产是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需求而产生的。山东水资源十分短缺,属严重缺水地区,年均水资源量303亿m3,每亩(1亩=666.6 m2,下同)耕地占有水资源268 m3,为全国平均值的1/6,山东省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有着迫切需求。水溶肥的研发与生产以及配套原料的生产供应,将是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新型肥料板块的重要内容。
到2014年底,山东省大量元素水溶肥生产企业有189家、微量元素水溶肥生产企业143家、含氨基酸水溶肥生产企业196家、含腐殖酸水溶肥生产企业176家、有机水溶肥生产企业21家,共725家企业、1 600个产品。目前,山东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 200万亩,已有200多万亩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随着水肥一体化的推广、灌溉面积的增加以及设施农业的发展,尿素硝铵(UAN)溶液及以其为母体的液体复合肥也迎来发展机遇。国内氮肥行业规划到2020年实现以8 400 kt UAN溶液替代10 000 kt农用尿素,并建成20家年产能在400 kt及以上的UAN液体肥规模化企业。金正大集团的尿素硝铵溶液增值方案采用在UAN中添加黄腐酸钾、聚天冬氨酸、硝化抑制剂DMPP、中微量元素等成分的方式,旨在活化土壤养分、减少养分挥发及提高利用率,已得到农学试验验证。
腐殖酸在农业上的应用已被普遍认可,腐殖酸络合尿素、腐殖酸涂层尿素、腐殖酸增值尿素经时间检验得到推广。鲁西化工、金正大、瑞星集团等化肥生产企业已成功开拓了腐殖酸肥料业务板块,开发出有机-无机复合肥、叶面肥、冲施肥等液体肥系列产品。
随着化肥服务功能的延伸,基础肥料二次加工比率的提高,化肥上下游产业链越拉越长,出现了一个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的问题。客观地讲,基础肥料生产企业的优势在于设备和技术,二次加工企业的优势在于农化服务和市场开拓。一些规模大的企业有能力全程兼顾,例如鲁西化工、金正大等,但多数企业往往感到“一头吃力”。在功能肥料已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今天,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上下游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市场功能的优势互补,基础肥料生产企业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二次肥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扬长避短,合作共赢,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很多企业进入了肥料的二次加工领域,研发了一批新型功能肥料,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施肥水平作出了贡献。但仍有个别企业利用科技名词吓唬人,以概念炒作忽悠人,甚至偷减养分坑害人,严重干扰了测土配方施肥和农化服务工作,败坏了新型功能肥料的声誉。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将推动行业自律,加强互相监督,利用舆论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和净化新型功能肥料市场。
6重视化肥出口工作
在影响化肥市场供求平衡的几大因素中,产量靠开工率控制是滞后的;国内销量靠农业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唯有出口量具有弹性,但我们的行动又不协调。
回顾“十二五”以来每年尿素出口量的变化发现,化肥出口对平衡国内市场具有很大作用。2011年出口尿素3 558.8 kt、出口占当年总产量的比重为6.2%。2012年出口尿素6 947.9 kt、占比10.64%。2013年出口尿素8 265.3 kt、占比增至11.47%。2014年出口尿素13 615.5 kt、占比创记录的达到20.65%。如果上千万吨尿素滞留在国内,化肥市场将会面临很大的灾难。
我国从2000年才开始出口尿素,当年仅出口960 kt,短短几年之内发展成为重要的尿素出口国。我国尿素以煤为主的原料结构本来就不具备国际竞争的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国内产能过剩对市场的挤压,将出口当成市场的泄洪道。由于出口的被动性,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长远规划,加上供货分散、行动不统一,尽管出口数量居世界第1,但并不具有市场话语权。
当前世界能源价格相对处于低位,2015年,美国天然气价格下降36%,欧洲下降24%,日本下降35%。预计2016年全球原油价格将仍是低位运行的态势。国际化肥新增产能较多而且还将持续下去,对我国氮肥生产及出口形成挑战。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企业装置大型化、集约化加快,我国化肥行业的平均成本也在下降。多种新型功能肥料的开发为化肥外贸提供了新的出口品种,我国化肥出口仍有巨大机会。
印度等几个尿素进口大国采取最低价中标的策略,制造国内企业价格竞争,多次恶意做空中国尿素,力图造成尿素到港价与就地销售价持平的市场格局。化肥出口贸易的被动,不仅损害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市场价格和对市场走向的正确判断。
全行业都应认识到,为了平衡国内市场,一定数量的化肥出口是必需的,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那些输港条件优势明显或产量很大就地销售困难或成本优势明显等类型的企业,更应该将出口当成重要的市场渠道,积极总结经验,探索出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外贸方式。对于化肥出口,既不给外商做空国内市场的机会,又要加强信息交流,科学分析市场走向,探索利用经济纽带形成出口联合体,协调对外。
2014年,山东省出口尿素1 374.5 kt,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0.09%。2015年,山东省出口尿素1 728.0 kt,比2014年增长25.7%。作为一个沿海省份,出口贡献率并不算高。,2015年10月29日,山东省经信委在济南牵头召开了“促进化肥出口座谈会”,会议分析了山东省化肥出口现状,研究了推动尿素产品出口的措施。
7关于化肥行业的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是宏观经济的重大战略,要树立行业绿色发展的形象,建立行业“本质安全”的信誉,必须要依靠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格的行业自律。必须自觉地、主动地、高标准地过好安全、环保、节能这三道门槛,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
山东省已经出台《关于加强安全环保节能管理 加快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化工产业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整治,要求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强制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使化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安全清洁、绿色低碳、集约集聚、创新高效的重要支柱产业。坚持安全、环保、节能降耗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严格市场准入,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园区管理。政府将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综合评价,鼓励支持一批优质企业,改造提升一批弱势企业,淘汰关停一批落后企业,促进化工生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治理存在项目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小等问题和困难,环保标准不断提高、指标更新周期短、提升幅度大,企业往往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撑。除技术和资金问题外,更重要的还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部分企业对环境制约的严重性和紧迫感仍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排放不增加,必须靠开发和应用新的气化技术、净化技术、合成技术和设备,包括新型煤气化技术、多联产项目、节能减排措施、降本提效办法,从源头上减少排放量,实现清洁文明生产。
山东省政府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必须进入专门的化工园区(集中区);凡在城市主城区、居民集中区、敏感地区和南水北调调水干线等重点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原则上全部迁出或转产、关闭,个别确因特殊情况暂不能迁出或转产、关闭的企业,不再新增化工产能,并在制定搬迁时间表的基础上实行化工重点监测点制度。所有化工园区都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化工及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实行自动化控制。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后,各级政府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不少企业面临紧迫又困难的搬迁任务。企业搬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努力和园区的配合共同来完成。成功的搬迁应该是提升式搬迁、拓展式搬迁或多元化融资模式搬迁,使原有工艺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产品种类有所拓展,资本结构得以改善。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过度负债,造成新装置高成本,依旧过不了市场关。
8做好“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无论有再大的压力、再多的困难,开局工作必须做好。要把握好化肥总量“零增长”这个大前提,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把“根据地”经营好。要把开发新型功能肥料当成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配合商业模式创新打开市场,因厂制宜开发煤基多联产及其他关联产业。严格各项工作标准,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以提升安全生产条件、治理环境污染和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化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围绕先进工艺技术、质量品牌、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两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全面分析和对标成本构成的各个方面,找出差距,努力补短板、降成本。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下一步行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还有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但无论如何,行业调整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农业每年对化肥几千万吨的刚性需求始终存在,现代农业还将对化肥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农资产业是一个体量巨大、具有长远稳定性、待开发领域众多的市场,化肥行业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结构调整倒逼机制带来的机遇。
进入2016年,化肥行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起跑线上。经过大浪淘沙坚持到今天的化肥企业,对于行业早日走出寒冬充满了期盼。只要坚定信心,发扬化肥人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踏实有效地工作,就一定能够打赢2016年开局之战,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光荣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早日迎来化肥产业的全面复苏。
(收稿日期2016- 0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