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6-03-12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高朕栋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高朕栋
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高朕栋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号召,而在校大学生创业仍面临诸多问题,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创业融资,其具有渠道单一、能力不强和教育缺乏等显著特征。同时大学生创业融资又具有经济基础薄弱、政策实效缺陷及外部环境不足等制约因素。在此情况下,笔者从政府、金融机构、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等各方面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融资 困境与对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明确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并强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2014届、2013届与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9%、2.3%与2.0%,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相差甚远,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1 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的特征
我国在校大学创业积极性较高,但创业过程中面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不强及融资教育缺乏。
1.1 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成熟,但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本市场仍很脆弱,关系融资是大学生主要的融资渠道[1]。由于受到自身经济能力影响,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有投入,家庭资源、朋友资源等亲情融资成为其最重要的筹资渠道。亲情融资具有融资便捷、成本较低的特征,但被借款人考虑到大学生创业成功性不高的现实,借款积极性不高,融资金额也比较低。当创业失败时,大学生往往面临难以偿还亲友资金的现实,造成亲友资金损失和亲情弱化。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多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储蓄一直维持在80%左右,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的比例仅为1%~2%左右。
1.2 融资能力不强
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基本上处于初创期,外加经验不足、创业项目认可度低、管理团队不成熟等现实制约,呈现风险高而收益低的特征。再者,在校大学生创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品,并没有个人商业信用档案,创业项目盈利水平不高、还贷能力较弱,银行、民间资本等借款人考虑到监控成本高、回收难度大等,必然借贷积极性不高。尽管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担保,但相关借贷部门仍是反复斟酌,全面评估创业项目,导致创业融资借贷面临多重难题[2]。另外,毕业即负债是很多学生不赞成的,主要靠父母投资而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就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1.3 融资教育缺乏
政府机构与高校比较重视在校大学生创业指导,但对在校大学生的融资教育还有待加强[3]。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有必要掌握创业融资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毕竟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法律、财务及企业管理等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完成市场调查、风险防范及财务规划等综合性创业评估,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创业投资规划,融资教育缺乏必然导致融资信息不足,为进一步通过融资机构的考核埋下隐患,融资机构没有信心对其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融资教育,一是会增强其融资能力,二是会强化其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三是会益于其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
2 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制约因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大的重要渠道,但在校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匮乏的现实情况,融资环境还比较薄弱,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经济基础薄弱
在校大学生还没进入社会,父母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还包括亲友资助、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及校外兼职。高校资助的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额度不高,即使部分学生能通过兼职增加部分经济收入,而限于校内学习课程繁重,难以获得大量兼职收入,但大学期间支出涵盖了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交往开支等内容,用于创业投资的结余资金就较少。基于在校大学生自身融资能力和国内风险投资环境,大学生创业者也很难通过外界获得创业融资,尤其是当创业规模扩大需要后续资金注入时,薄弱的经济基础成为制约在校大学生创业投资的直接瓶颈[4]。
2.2 政策缺乏实效
各级政府及高校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科技含量、潜在经济效应、吸纳就业能力及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考察,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进行资金扶持[5]。政府提供的创业贷款扶持需要创业者履行繁琐的程序,奔走于工商、税务及街道等各级政府部门,贷款周期长额度低使政策失去实效;高校扶持资金确实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校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但创业基金附加条件多、门槛高、规模小,面对众多亟需资金的在校大学生创业需求群体,如何评估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甄别最佳的创业项目是政策难以实施的现实问题,扶持政策不能真正落实。
2.3 外部环境不足
优良的外部融资环境能为创业投资提供资金保障,然而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难以有效地传递给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阻碍了融资进程。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制定了宏观指导政策,但具体实施配套措施不够灵活。高校也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创业可能影响学业,或者失败后高校要承担责任,创业活动基本上是围绕创业教育或者创业创意大赛展开,鲜有后续实体公司经营。社会闲散资金也多以快速增值为目的,对回收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感兴趣。可见,由政府、高校及资本市场等多种力量构成的融资土壤均不够肥沃[6]。
3 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对策
为缓解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困境,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及在校大学生均应做出相应工作,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
3.1 政府落实完善具体措施
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面临法律文件不健全、法规过于粗糙难以真正落实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细化具体措施完善相关法律与规范融资市场。各级政府应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出台的扶持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制定出台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具体细则,做好配套政策考核执行和责任追究工作,杜绝仅为配合中央空谈政策,而缺乏具体执行措施。在完善创业项目小额贷款相关政策基础上,做好创业政策执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关制度,使每一项优惠政策都能真正惠及在校创业大学生。
3.2 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
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贷款需要履行繁琐程序和提供大量资料,诸如质押清单、盈利水平、发展前景及市场规划等,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在没有完成金融机构要求时,难以顺利取得创业资金。因此,银行应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减少贷款的各种限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利息。同时,金融机构可以成立具有独立性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贷款专营机构,通过不断加强组织结构创新和信贷技术创新,逐步建立在校大学生的信贷基础。通过提供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过程中的服务需求,使大学生创业资金真正得到一定的缓解。
3.3 高校增强创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缓解离不开高校努力,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健全的科研设备及完备的人才储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物质及智力支持。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增加创业融资方面的课程,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资知识及市场营销等进行培训,并组织举办针对性的创业融资策划大赛,形成校园浓厚的创业环境氛围,通过创业比赛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创业融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的解决。
3.4 在校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创业融资能力
以上三个因素好比是在校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外因,而学生本身则是事物的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将外因环境转化为现实可能,内因也是极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在校大学生要增强创业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青年自身的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加强对融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在校大学生还应积极投身于创业融资实践,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实践中探求真知,为实施创业提供可行性的准备。
[1] 郑巧.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13(4).
[2] 王小兵,陈声勇,么新辉.大学生创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 林雪治,谢凤.大学生创业融资困境及对策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3).
[4] 吴海燕,齐跃.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激励措施探索一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7).
[5] 谢冰蕾.大学生创业融资现状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6] 王亚娟.大学生创业融资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 (3).
F279.2
A
2096-0298(2016)08(a)-188-02
本文系2015—2017年西安科技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我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高朕栋(1976-),男,山东临清人,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工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高校创业指导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